APP下载

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新路径

2021-07-14杨世科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初中教学德育教育

摘要:初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上要做的不仅是教书,还要承担育人的责任,使学生学会德育待人比学习知识更加重要。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分析,研究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的新路径,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将德育知识的教学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8-0053

引言:德育是初中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所以,初中教授道德與法治科目的教师必须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使学生全面地发展,将德育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还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地成长。

一、教师应具备德育教育的理念,通过讨论问题来渗透德育

通常来说,学校要想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知识积累与生活上的经验较小学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均未完全形成,他们的判断力也还需要提升,并且很容易被外界影响与干扰。所以德育教育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来说非常重要,通过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完成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不断地革新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使用新的教学理念授课,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教师必须对牢记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清楚地知道自身的角色与定位,对于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教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必须明确其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应该具备德育的理念,加强道德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对德育意义和德育价值有深刻地体会,从而使他们能够对学习更感兴趣,使学生的言行能够慢慢变得规范,逐渐拥有正确的观念。教师只有具备德育理念,才会有意地渗透德育教育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将与学生的生活有关的话题和案例加入教学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主动地参与课堂上的讨论,以此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能够体现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性。

举例说明:在《和朋友在一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安排学生介绍他们的朋友,并且介绍自己与朋友之间最难忘的经历,以此引入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有:“假如你的朋友做一些错事,你会不会帮你的朋友隐瞒?”“假如你的朋友给你惹了麻烦,你会怎么做?”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思路慢慢被理清,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明白了要珍惜友情的道理,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朋友。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讨论问题来渗透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间的交流更加深入,提高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1]。

二、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而言,过去的教学多会被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影响,在课堂上大多是“一言堂”教学,学生一直是被动地学习,而且教学的内容不够有趣,过于枯燥,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很多地互动,课堂上的气氛也因此变得沉闷,学生对于学习缺少热情。所以,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为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理念,应该将课堂学习的气氛打造得更加活跃,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探究学习,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踊跃地举手发言,使得师生的关系能够变得和谐,对于教师的指导,学生会愿意去接受,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渗透德育。

举例说明:教师在教学《集体生活邀请我》时,为了使课堂更加活跃,可以从更为熟悉的话题开始,例如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集体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因为这个话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学生更可能就这个话题而积极地发言,进行更多地互动。此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一些图片,图片的内容是关于集体生活和团队生活的,不但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有兴趣去学习,而且可以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使他们的集体意识提高,对集体更有归属感,明白要去关心和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加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渗透德育时对社会资源多加利用

对于学科教学而言,切记不能照本宣科,只讲道理,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它的教学和我们的社会与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将教材作为其立足点,多关注更为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在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时多加入社会上的热点事件与时事新闻,使学生接受德育教育。

举例说明:对于《生命的思考》的教学,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视频的内容是:赵某某在驾车时因为违规变道而和另一辆车相撞,赵某某先是下车对该车司机进行殴打,在之后又开车多次撞向被殴打者的车。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教师应让学生讨论“路怒哥”的所作所为,并且讨论他应该受到哪些惩罚。因为此案例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近,他们在讨论时会因此更加积极,最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明白这种行为是缺乏公共意识的表现,其行为不仅漠视了法律,更漠视了生命。在讨论之后,学生会明白人必须珍爱生命,不光是自己的生命,对于他人的生命也不能漠视,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渗透生命观的教育[2]。

结束语:初中阶段作为使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的关键阶段,教授道德与法治的初中教师出于使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的目的,必须不断地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教育的渗透路径进行探索和创新,使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 文.初中道德与法治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0):72.

[2]何迎春.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20,(59):113-114.

作者简介:杨世科,男,1972. 4,山东青州人,汉族,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大学,研究方向:政治教学。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市旗城学校 262500)

猜你喜欢

初中教学德育教育
关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迁移的探讨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