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

2021-07-14张享发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建模能力数学模型高中数学教学

张享发

摘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其本质是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在教学工作中为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铺平道路。这其中,建模能力的培养至为重要,对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有关键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论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建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据此提出了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建模能力;数学模型;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场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8-0008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推动教学有效进展,务必要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诉求,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则是具体目标。高中生实际数学能力的形成要突出重点,要融会贯通在具体知识点中,要展现教学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以高中数学建模教学来说,引导学生理解建模内涵,逐步形成建模习惯和意识,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灌输,也需要教师相关举措的精心设计和落地执行,方能收到务实效果。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模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建模能力是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能否准确理解数学知识,以及能否形成建模思维与能力。由于高中数学的许多知识相对抽象,且深度相比于初中有所提升,因此理解起来难度明显增大。在此背景下,通过有效建模,可以将晦涩难懂的数学理论知识具象化,可以帮助高中生快速抽取关键知识点,形成准确理解和认识。数学模型可以为高中生构建一个更加生动形象的几何体系,将关键性数据纳入其中,不仅提升了理解和思考能力,而且可以打破纯数据叙述的桎梏,让学生在解答相关问题时更加游刃有余。

另外,建模反映了“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有效运用,而数学本身就是代数与几何的融合,因此建模能力必然是高中生必须要掌握的核心能力。从高中数学教师角度来说,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形成数形思维,尤其是掌握建模技巧和方法,对教学工作来说至为重要。要立足于课堂与课下两个空间,确保高中生真正理解建模实质,形成建模意识和习惯,进而掌握扎实的建模能力。唯有此,高中生才能形成完整的核心素质,才能在触类旁通基础上提高实践能力。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思路及建议

如前文所言,建模能力是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一,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关键是走入数学模型背后,理解建模实质,同时将其与生活化场景相联系,简化建模形式,提升建模针对性水平。

1.把握题目关键点,建立适宜的数学模型

高中建模往往以具體题目为起点,建模的本质目标是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如,果农去年收获了x斤苹果,卖得了y元;今年果农收获了1000斤苹果,一共卖得2500元,比去年增加了5%。果农今年比去年多收获了100斤苹果,问果农去年收获了多少斤苹果?在这样的题目中,涉及太多的未知和已知条件,数字关系相对复杂。如果按照单纯的代数解答方式,学生往往会陷入理解误区而无法找到正确解答步骤。此时,建模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运用xy横纵轴的构建方式,可以对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条件进行梳理,搭建模型,进而找到适合的答案。在这样的题目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掌握题目中的“关键数据”,把握“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关系,如x斤苹果与1000斤苹果的联系,y元和后面的2500元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题面,梳理题目关键数据的内在联系,就可以形成思路,然后为建模提供依据。在建模中,相对复杂的数据关系可以清晰起来,学生也可以认识到如何循着之前的分析来解答问题。

总的来看,类似的题目其实都相对复杂,这也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特征,而解决这样相对复杂的题目,必须依靠数学模型思维方法。为此,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建模思维,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开展建模操作,逐步掌握建模技巧。要把握好题目中的各项条件和数字关系,逐步构建模型,推导出正确答案。

2.联系生活场景,突出建模针对性与有效性

数学模型往往来源于生活场景,也就是生活场景中许多数字概念和形象借助模型方式展现在平面上,这便是高中生要掌握的基础能力。形成建模能力必须有深入生活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必须把握建模对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唯有此,学生才能触类旁通,感受到抽象模型与具体生活的内在联系,进而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也可以更好的排除干扰条件,夯实建模基础。所以,老师引导学生广泛思考,将模型融入生活化情景中,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提升建模效率和准确度。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年级中“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大开脑洞,充分想象生活中常见的具备互异性的集合元素,同时思考如何用建模思维来表达。通过让学生们观察班级的男生与女生,记录男女生在身高、体重方面的差异,可以采集数据,开展建模;通过学生们对所在小区楼层数的观察和记录,可以找出确定而又存在差异的数据,进而形成建模基础。类似的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模型思维,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建模能力。对此,教师要不断启迪学生,用数学模型思维来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将问题解答具象化,然后形成数学思维形态。只有真正回归到生活,学生对建模的理解才能上一个层次,才能真正将具象问题和抽象思维勾连起来,形成全面的数学实践能力和思维技巧。

3.开展建模后续评价,改进建模技巧与方法

数学模型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高中生也必须适应这个过程的具体要求。也就是说,数学模型的建构往往有多种方法可以运用,不同方法的思维逻辑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建模者在理解和应用经验方面的差异。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建模往往来自日常生活,与学生自己的观察、体验存在密切联系,但学生由于经验缺失,往往在建模思维和方法选择上存在误区。一方面,许多高中生初次接触建模,存在模仿或刻意参照的印记,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数学模型缺少全面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数学建模需要不断改进、调整,因此建模后的评价和反馈十分重要。

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对“方程建模”、“数列建模”与“不等式建模”的认识,形成实践能力,突出建模动态反馈价值。尤其是“数列建模”要求高中生必须联系实际,掌握数列概念和建模步骤,形成建模技巧。

总之,要加强建模技巧的改进和调整,通过老师、同学评价以及自评等方式,找出建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疏漏,尤其是重点改进建模步骤与思考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和反馈,高中生能够及时发现建模中的问题,进而加以改进,提升后续建模实践水平。所以,评价与改进是一体的,在培养高中生建模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其指导性意义十分显著。

三、结束语

综合来看,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忽视建模能力的塑造,这也是高中教学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必须引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深入生活,提升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养成建模思维,形成建模能力,为数学核心素养综合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正鸣. 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探讨[ J]. 高考. 2018(03)

[2]汤晓春. 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6)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545001)

猜你喜欢

建模能力数学模型高中数学教学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试论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初探
解析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中应用算法教学的研究
高中数学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分层教学的应用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费马点”数学模型在中考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