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法治意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教学

2021-07-13赵越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23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

赵越

【摘要】教师要善于从道德与法治意识启蒙的角度上来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绽放出更多的生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感受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自己所带来的某些健全人格上的因素,使其教学过程更好地展示出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的教育意蕴。运用得当的教学策略来有序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这样才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以及恰当的得以开展。

【关键词】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逐步推进,初中学校教学难度明显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应以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养成良好思想道德为核心完成课程教学,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外教学实践,以深化学生知识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联系实际分析基于法治意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外教学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法治意识概述

法治意识即人们关于法治的知识、观点和心理的总称,主要体现在人们对法律的尊崇和信任程度,贯穿思想观念与实际行动中。在初中阶段,学生法治意识较为薄弱,缺少正确认知,加之现下社会环境复杂,互联网中充斥大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判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培养法治意识,在生活中,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因此,课程教学必须以法治意识为导向,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同时积极进行课外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机会,避免出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无法融合的情况,在增强意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充分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价值。

二、法治意识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外实践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了解到实践可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对于学生成长而言十分重要,然而在传统观念下教师往往更加注重理论,还需在今后做出教学调整。

1.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大多数初中生普遍面对较大升学压力,虽然道德与法治学科,也被纳入考试范畴,但由于所占分值较少,且内容较为简单,教师通常会采取单一讲授式、灌输式方法完成教学全过程,学生只需要记忆并学会运用知识即可,未能从学生理解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与法治观念,导致课程的核心初衷、内在要求被忽视,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新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因此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上做出转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实现课内外知识有效结合,开阔学生视野。首先,学校应尽可能营造道德与法治教学氛围,从校园海报、警示标语等,均应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潜移默化中能够形成深刻认知;其次,应树立全方面多位一体式教学理念,校领导、教师、家长等,均应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性格、观念、意识等,并以身作则,对学生的日后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最后,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纳入到整体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注重知识考核,还应从思想道德品质、法治观念与意识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评价,保证评价客观、公正、全面,充分体现课程价值,实现课外拓展延伸。

2.结合教材发掘课外拓展教学契机

教材中涵盖了较多知识内容,但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基于生活、道德、思想、法律、法治等内容发展而来,具有高度概括性与抽象性,若是单纯讲解课内知识,学生将很难全面理解知识点,无法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教师应紧密围绕课内知识,深入发掘其中内涵,寻找对外拓展、课外实践教学契机,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将社会热点、生活、实践等话题融入课堂,使课内外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

比如,教师在讲授法治方面的相关问题时,就可以围绕有关的法治话题,开展自由分享、交流大会,与学生现实生活存在紧密关联,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前,教师应布置一些实践任务,让学生准备一份PPT,其中可有故事说明、文字叙述、畅想展望、视频、照片等,就具体法治问题在PPT中总结,并在课上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课堂上,同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锻炼,在与教师分享的过程中,也建立起了和谐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需要注意的是,课外任务不应做强制要求,而是要根据学生主观意愿,不能过度限制、强制性完成,防止初中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而是要以自由引导的方式,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法治意识,为其今后行为提供指导。

3.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道德、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在待人处事、行为规范过程中做到遵纪守法,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本知识内容,提升个人道德与法治实践能力,知识与实践结合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践更是检验与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善于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知识、感悟知识,尤其是法治教学内容具有一定难度,且整体较为抽象,教师需要认真、仔细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外实践任务,保证实践教学有效性。

比如,教师在讲授《消费者权益》时,可与家长进行沟通,给学生一定金额,让学生体验消费,所有消费过程,做好详细记录,在课上与同学进行分享。在消费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消费过程存在疑问,或对商家、店铺行为产生不解,这些均可以在课上教学中与教师交流、互动,而教师则可以借此渗透法治知识,为学生与消费购物情形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现知识渗透。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与其他学科不同,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为教师教学带来极大便利。初中政治教师应了解这一点,着眼于法治意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结合教材发掘课外拓展教学契机、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其自主探索有關知识,加深知识印象,真正意义上掌握法律有关内容,提升法治意识,并将意识延伸至生活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淑媛. 道德与法治课程向课外拓展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中学,2019(5):15.

[2] 章敏. 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讨[J]. 新课程研究(上旬),2021(10):26-27.

[3] 宋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探究[D].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爱国不能仅凭激情,也要守法明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依法治国背景下当代蒙古族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