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2021-07-13李寿梅
李寿梅
【摘要】家国情怀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爱国素养和学习动力,因此,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要运用教材、多媒体技术、乡土资源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身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关键词】家国情怀;历史教学;培养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民族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博爱的情怀,是人们情感源泉和心灵归宿的寄托,这种情怀不断地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现在随着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如何在历史课学中加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让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强大;让他们拥有感恩祖 国报效祖国的志向和胸襟;让他们奋发向上、奋斗不止担起强国的重任。这是当前历史课学所要解决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是历史教学的趋势。下面我们就谈谈如何在历史课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一、深挖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初中历史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联,所以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历史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要从历史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出发,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然后在历史课堂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渗透。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家国情怀。
1、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强国一代责任重大
在中国近代史中,列强发动的四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每一场战争中国都战败,每战败都签定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建立工厂,就这样中国一步一步的的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国家蒙辱,人民蒙难。通过这段屈辱历史,要让学生感受: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不强大就会被欺凌。所以青年学生作为强国一代,应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的祖国强起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再受欺凌。
2、让学生树立爱党爱国情怀和“四个自信”
在近代史上各个阶层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同的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等,但是这些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没有能挽救中国,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通过这段历史我们要让青年学生懂得: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中国共产党从参加中共一大的13个党员发展到今天95000多党员,这中间我们党经历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然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再到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劳记使命,一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她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所以我们要教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要同学们懂得: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更可让同学们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之撑。
3、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在中国史教学中,璀璨的中国文化,多彩的中国文明,耀眼的中国成就,让我们的学生从骨子里为我们国家民族自豪。
无论是古代的甲骨文、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科举制还是今天的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无论是古代的铁犁牛耕、四大发明还是今天的高铁、空间站;无论是《伤寒论杂病论》、《本草纲目》还是今天的青蒿素、新冠疫苗,都可同学们感受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渊远流长,中国历史文化繁荣昌盛,中国人民的智慧与伟大。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挖掘教材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爱党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我国历史文化。
二、利用多媒体还原事实真相,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多媒体技术具有独特性,它可以通过各种音像制品、视频材料、网络资源等对历史事件进行解释和还原,在历史课堂上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也能够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如在讲台儿庄战役时,通过视频再现那个战火纷飞场面,看到在敌强我弱、援军迟迟未至、中国军队已伤亡过半的情况下,可驻守在台儿庄的战士们依然支撑着,他们用血肉筑起了一道道的长城誓与藤县共存亡。直观视频影像资料可以让同学们感受战争的残酷,让他们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更加珍惜今天安定和谐、繁荣富强的生活在,更加热爱祖国;同时视频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军人的壮举,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军人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再如在讲长征时,通过观看《飞夺泸定桥》的视频中红军惨烈浴血奋战的场面,可以让同学们清晰地看到了当年的革命先烈将自身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续存而不断的奋斗的真实过程。从而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让他们懂得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要勇往直前,迎难而上。
总之在历史课堂上播放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可以让学生能够对这些历史事件有一个直观地感受,并对历史人物所表现的真实情感感同身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每个人都会有一股思乡、怀乡的情结。这种对家乡人文历史的关心、热爱往往会升华为对国家命运、对民族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融入乡土教育。比如在讲戊戌变法梁启超时,可以让同学们去参观江门本土的历史资源新会茶坑的梁启超故居,再让同学们重温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感受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国家挽救民族的强烈的进取精神,这时同学们都会从内心发出了一种家乡自豪感。再如讲到改革开放这一课时,可以联系江门在1985年被列入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2017年又被列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自己的家乡有这样的发展机遇,这是一种骄傲。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作为江门人,我们应如何抓住机遇去发展,让江门的综合实力再上一台阶?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这们就可以激发学生振兴家国的情怀。
另外还可以利用实地乡土资源进行参观教学,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民俗古迹等等,让学生们能够直接地观看和触摸到具有历史意義的文物,让学生能够直面历史,并切身地感受到先人们的事迹。配合对历史文物的解说和介绍,强化学生对于历史英雄的敬畏和仰慕,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如可以让学生参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和开平碉楼,让同学们知道五邑华侨华人在海外艰辛创业的历史进程和回报祖国家乡的感人故事,学习五邑华侨华人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是初中教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学科。初中历史教师,要深入理解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意义,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推动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成为新时代的优秀爱国主义者。
参考文献:
[1]杨汉坤.情思造境:让历史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沃土——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7(12):24-26.
[2]秦丽璇 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的有效途径[A].教师教育论坛(第三辑)[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