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子游戏促进幼儿心理成长的研究

2021-07-13周鑫

当代家庭教育 2021年36期
关键词:组织实践幼儿

周鑫

摘  要:幼儿的心智水平低,对家庭的依赖度非常高。对其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引导,通常不能仅靠幼儿园,而是必须把家庭纳入教育体系——亲子游戏就是幼儿园把家庭引入教育体系的方式和纽带之一。幼儿园作为亲子游戏的组织方,就当下的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予以解决,亲子游戏之于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就很难发挥出来——通常来说,我们应该从目标、设计、方法、策略几个角度去把握此项工作。

关键词:幼儿;教育;亲子游戏;组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36-0007-03

Research on Parent-child Games Promoting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Growth

ZHOU Xin  (The second kindergarten in Jiuquan City,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Children's mental level is low and their dependence on family is very high.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guidance,usually we cannot rely on kindergartens alone,but we must incorporate the family into the education system-parent-child games are one of the ways and bonds that kindergartens introduce families into the education system. As the organizer of parent-child games,kindergartens still have many problems in current practice. If these problems are not solved,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parent-child games in the growth of young children will be difficult to play. Generally speaking,we should grasp this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oals,design,methods,and strategies.

【Keywords】Early childhood;Education;Parent-child games;Organization;Practice

幼儿还没有融入社会生活,其心理成长对家庭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也就是说,幼儿更信任家长,如果园中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冲突的话,那么,幼儿会选择相信家庭。可见,幼儿心理教育不能仅靠园内,必须把家庭作为一个主要施教方纳入教育体系中。亲子游戏,就是将家庭纳入心理教育体系的一种方式。在亲子游戏中,主要的参与方是家长和幼儿。但是,由于家庭大多缺少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游戏通常需要由幼儿园充当组织方。也就是说,指向幼儿心理成长的亲子游戏,教师并不是局外人,而是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如果教师不会组织,亲子游戏促进幼儿心理成长的效用就很难保证。

1.亲子游戏的问题现状

(1)游戏的设计缺少指向性

教师组织亲子游戏,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比如,我们这里探讨的用亲子游戏促进幼儿心理成长,那么,游戏应明确指向心理引导。但现在的问题是,幼儿教师通常认为组织亲子游戏是自己的“副业”,主要责任方是家庭。因而,给家庭提供的游戏,通常是比较随意的。有时指向心理,有时指向其他,缺少目标规划。而家庭,又不知道哪类游戏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其采用的游戏也是漫无目的的,效能很低。

另外一点,即便是教师所设计的亲子游戏是有意指向心理干預的,也存在着细节指向不精准的问题,即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较普遍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如高兴、喜欢、骄傲、压抑、伤心、失落等,也包括幼儿个体因经历而产生的个性心理(如自卑、封闭等)。可以看出,一个指向心理的亲子游戏不可能涉及所有的心理现象或问题,如果教师在设计游戏时看重和追求对幼儿进行综合、全面的心理引导,往往会因为太宽泛而失去引导效用。当下,亲子游戏缺少对特定心理的明确指向,也是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2) 教师和家长们各自为战

在组织亲子游戏的策略上,大多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流程: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和需求设计亲子游戏,然后在园中教幼儿学会这个亲子游戏,建议家长在家中与孩子游戏,并由孩子来教家长如何进行游戏。很明显,幼儿的接受和表达能力十分有限,他们所“教”给家长的游戏,大多已经是不完整的或是变形的,由于不知道游戏的教育价值以及设计初衷,游戏缺失或变形的部分,有可能就是教育的关键环节。这个常规流程,其实存在一个较大的漏洞,就是教师和家长之间没有为亲子游戏进行深度沟通,而是由心智水平很低的幼儿来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教师在园中教,家长在家中玩,两个施教主体基本是各自为战的。家长并不知道教师设计游戏对幼儿心理引导的预期目标、作用(比如,是引导平等待人,还是引导懂得尊重),也不清楚其操作要领和关键环节(比如,如何通过游戏中的互动对心理引导作用进行强化,如何在游戏中获得孩子心理变化信息等)。只是接到了教师的一个“建议”。而家长是如何学会操作这个游戏的呢?是通过幼儿的“教”——试想,以幼儿的表达交流能力,他怎么能教会家长。如果是体育类游戏可能还好,而涉及心理引导的游戏,孩子是无法在教师和家长间充当“邮递员”的。而且,我们知道,亲子游戏的一个要素是“亲”。也就是游戏中存在着血缘的亲情感,这种情感是引导幼儿心理的一个独特优势,这是师生之间的游戏替代不了的。园中教师与幼儿的师幼游戏,不能完全将心理引导效用迁移到亲子游戏中。而家长因为无法把握这点,也就无法将游戏的心理干预作用发挥出来。

(3)家庭专业能力是个“瓶颈”

家长们大多不是从事教育工作,他们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的专业培训——这是可以理解的,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千行百业各种技能人才的共同协作,所谓术业有专攻,教师首先是不能苛求家长们必须拥有与自己一样的幼儿教育专业素养。特别是我园地处城乡接合部,家长文化水平不太高、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其实,即便是在城镇,家长所掌握的幼儿教育知识也大多来自经验和一些新闻类消息,其幼教的专业性也不可靠。但亲子游戏的参与角色中又包括家长,且家长是施加教育的主体,有特定教育指向的亲子游戏对家长的教育素养确实有一定需求,这对矛盾也确实需要解决。因而,教师不仅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特长去为家庭设计、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亲子游戏,并组建起一个家园联动和有效沟通的一体化机制,还需要对家长进行亲子游戏理念、方法、技能上的“培训”、指导工作,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将亲子游戏教育理念和效用呈现出来。

2.亲子游戏设计的要点

通过亲子游戏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干预并保障其心理健康成长,不仅是针对幼儿心理上所出现的问题或需求进行被动干预——这种“亡羊补牢”式的心理引导或干预策略不能说没有作用,正如上面分析,游戏的设计缺少指向性是个较突出的问题,而事后或需求性干预恰恰可以较精准地保证心理干预的指向,但是,这种只针对显性问题而组织的心理干预性亲子游戏,又存在着缺少系统性和预判性的问题——通过亲子游戏来促进幼儿心理成长,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实际问题,也就是亲子游戏设计要把握的要点和重点任务。

(1)概念认知

一部分家长和几乎所有幼儿并没有意识到“心理”的存在,也自然就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有意关注。在家长方面,因为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心理健康的引导需求,也不知道孩子的行为表现哪些属于心理现象,也就无法对孩子的心理进行正确判断和评价,即便是按教师建议进行了亲子游戏,也往往把握不住游戏的教育目标和要领,也不清楚游戏是否起到了预期的干预效果;在幼儿方面,由于缺少对心理概念的基本感知,就不會有意配合家长进行自我心理建设,特别是要达到幼儿能够简单进行自我心理管理的目标就很难。因而,亲子游戏的设计不仅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干预,而且应包括引导家长和幼儿认识心理概念和心理现象、心理评价的内容。如“小兔子没有和小松鼠成为朋友,他哭了”,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种负面心理现象,需要干预和自我调节,然后再说如何干预和调节。

(2) 懂得接纳

不少家长不掌握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通常对孩子的负面心理采取了简单粗暴的举措,如“不许哭”“这东西不值钱,坏了再买一个”“小明不和我们交朋友,我们也不理他”“男孩子要勇敢”之类,或是转移心理方向或是强制压抑其心理释放。总之,就是不允许孩子出现负面心理。这显然不符合人的心理规律——因为心理是伴随人一生始终存在的客观事物,成年人也有心理现象,而且总是正面心理和负面心理交互存在,不允许孩子有负面心理存在显然不符合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幼儿所经历的心理,包括负面心理都是其成长中可贵的学习资源,只要能够正确引导,负面心理的经验往往比正面心理经验更有教育价值。所以,在亲子游戏的设计中也要考虑这个元素:引导家长懂得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的客观和必然现象。如“小老鼠伤心了,我很理解它”。

(3)教会表达

对幼儿进行心理干预会遇到一个较突出的难点,就是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分析能力相当弱,有心理情绪上的感知却不知道是什么心理,也不会向家长或教师正确表达出来,教师和家长只能通过其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判断,这往往会出现心理的误判,使心理干预方法、方向选择错误,有时候是无法解决心理问题,有时候甚至会起到负面作用,加重幼儿的负面心理。因而,旨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亲子游戏设计中,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幼儿学会简单分析自己的心理并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出来。比如,在模拟探险任务游戏中,家长问“汤姆没有完成探险任务,你觉得他会怎么想?他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或者是有点失落?他应该怎样把自己的情绪告诉探险队长呢?”通过这种游戏中的互动设计,引导幼儿逐渐学会自我心理认知、判断和简明表达。

(4)自我管理

每个孩子一天中会经历多种心理状态,而每个孩子所遇到的心理波动又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很难说能够准确、及时、完全地观察把握到幼儿所经历的所有心理活动。教师和家长每天所能捕捉到的幼儿心理现象,可能只是最显性的一次,是其心理经验的“九牛一毛”而已。幼儿的大部分心理经验其实都被忽视了。这个问题几乎无法解决,除非是专门以某个幼儿为实验观察对象进行全时段的心理跟踪,教师和家长不可能捕捉到幼儿所有的心理路径,也无法对其所有心理需求和问题进行无遗漏的引导。亲子游戏当然更不可能达到这个频率、密度。因而,通过亲子游戏对幼儿进行心理干预,除了对他们进行心理的疏导、引领之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教幼儿逐渐开始尝试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自我管理。如“小老虎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你觉得他会怎么想、怎么做?没有妈妈安慰的时候,他要永远哭下去吗?”——通过游戏中的问题互动,引导幼儿开始尝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尝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是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较高层次。

3.亲子游戏的组织策略

(1)目标和设计

第一,游戏设计综合指向。

设计游戏首先是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指向,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这种没有目标的游戏,通常来说只起到一个方面的突出作用——培养幼儿的亲情感和保持其愉悦的成长环境。幼儿心理其实是个宽泛的概念集合,其中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包容、和谐、友爱、自尊、快乐等,一个游戏不可能把这么多的心理内容都涵盖进去。为了保证幼儿心理成长的综合、全面,教师必须注意游戏设计的心理引导指向。

在指向心理引导的亲子游戏中,亲子阅读是一个常用且必用的方式。主要的原因是,阅读文本通常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其主题往往就是心理引导的重心。比如,《亲昵》《家庭》,这样的幼儿绘本,明确地旨在引导幼儿建立亲情观、家庭观,既要关注家庭的“亲”,又不要把自己当成家庭必然的中心;如《伤心》《害怕》《生气》《羞耻》,这几个绘本,看题目就知道是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情绪管控意识的;还有《暴力会伤害人》《说“不”》《公平不公平》等绘本,则重在引导幼儿社会心理方面的初步形成。

虽然我们主张幼儿应每天坚持与父母进行阅读,以养成阅读习惯。但从幼儿的心理规律上看(习惯于感性认知),亲子游戏还应注意采用一些具有体验性的形式。比如,指向培养幼儿自律心理的“我的玩具自己收”,旨在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心理的“我买玩具会排队”,旨在引导幼儿亲近自然心理的“种一棵亲子苗”,等等,让幼儿动手操作、亲自表演,直观性强,引导效果很好,且更受幼儿喜爱。

第二,游戏设计适用家庭。

因为是亲子游戏,大多是在家庭中开展,而不是在园中。所以,亲子游戏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是否适用于家庭。

一是家长的能力——比如,我们在幼儿园中会教幼儿跳一段引导其建立团队意识的舞蹈。虽然这些舞蹈非常简单,但是,对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家长来说,与幼儿一起做(还要对幼儿进行心理暗示),也是相当困难的。也就是说,一些对专业要求较高的心理引导游戏(如涉及美术、音乐、舞蹈内容),不适宜设计在游戏中。二是家庭的条件——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专业场所,它不仅拥有专业的教师、护理团队,还有许多专业的器材、设备、场地。比如,滑梯、城堡、海洋球池、独木桥等,以及任由幼儿奔跑的宽敞、安全的场地,都不是通常家庭所能够拥有的。因而,对器材、场地有特别要求的游戏,也不宜设计为亲子游戏。

(2)方法和策略

亲子游戏无论是引导幼儿心理还是其他目标,其目的是把家庭调动起来参与教育,虽然我们在园中会把游戏教给幼儿,但这不应作为工作的重心。如果我们在园中把游戏都做了一遍甚至几遍,回到家中幼儿再与父母時,兴趣度就会变低,而且也属于一种浪费资源的重复教育。所以,在方法和策略上,亲子游戏的重心应放在对家庭的干预上。

第一,调研和宣传工作。

前面提到,促进幼儿心理成长的亲子游戏设计要适用于家庭。那么,怎么才能保证适用呢?不能靠教师拍脑袋想,而是通过调查问卷、家庭访问等方式,对家庭的条件、环境,以及家长的教育能力、文化水平、心理特征(特别是家长的心理问题)等进行调研分析。以这些材料为依据,亲子游戏才能真正落实到“家”。

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家长们与孩子进行亲子游戏通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兴了就会与孩子玩;工作累了、心情不好了,就不与孩子玩。幼儿的心理成长需要一个长期的引导和刺激过程,必须保持一定的热度、持续性。这种断断续续的游戏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家长对于亲子游戏对幼儿心理的促进作用不清楚,也认识不到幼儿心理成长的教育责任——所以,应将向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理念、价值等方面的宣传引导,视为基础工作来抓。

第二,指导和培训工作。

家长缺少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我们应该主动去适应他们。但是,毕竟亲子游戏是一种专业的手段,特别是涉及心理引导,很难说不涉及专业知识。所以,有些方法、技巧、理念是家长必须掌握的。比如,体育类的游戏,对引导幼儿建立坚强的意志品质非常有益,但不能说家长不擅长体育运动,就不去组织。对于此类需求,教师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对家长进行“培训”。

常态化的方法:用互联网建立一个家园共育交流平台。教师将设计好的游戏,在园中与幼儿进行演练,并把过程进行录像。剪辑成教学视频,发布在平台上供家长学习。同时,还要把这个游戏指向哪个心理引导方向以及操作要领用文字形式传给家长。这个工作,应该每个游戏都要做——即便是亲子阅读,也要指导家长注意表情、动作、语气、互动与心理引导目标的呼应。比如,在读《好妈妈,强儿子》时,语气要坚定、动作要有力度,引导孩子坚强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非常态化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时间在园中组织亲子活动。请家长到园中来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在现场,教师可以给家长们示范、指导。这样,家长所掌握的技能便更有体验性。

以上,就当前指向促进幼儿心理成长的亲子游戏进行了几点分析。总的来说,对幼儿的心理成长来说,家庭的影响力更大,是其教育的主阵地。我们以亲子游戏为抓手把家庭纳入幼儿心理教育体系是一个必做的工作。建议教师在组织亲子游戏方面,主要从游戏的心理目标指向和家庭适用性上进行设计,注意把握好亲子游戏设计的几个要点,而在操作上,则将亲子游戏的重心工作放在家园有效沟通、指导家庭的有效参与方面。将园中心理教育与家庭亲子教育区分开,形成合力,为促进幼儿心理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孔虔. 关于3—6岁幼儿亲子游戏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J].科教文汇,2016(11).

[2]张水英. 浅谈幼儿园如何开展亲子游戏活动[C].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九),2019.

[3]郑晓利. 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9(08).

猜你喜欢

组织实践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品三口而知味
农民合作组织问题分析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