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道德与法治”遇上数学四则运算

2021-07-12崔乐

关键词:学科融合道德与法治

崔乐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或难以具象化的情感。巧妙地引入数学四则运算方法,就能够让问题迎刃而解。具体来说,累积数量时,用加法展示关系;明晰误解时,用减法澄清概念;放大影响时,用乘法增益效果;聚焦平均时,用除法揭示不足。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数学四则运算;学科融合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科学课程,数学学科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自然科学课程。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并无交集。不过,道德与法治教学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或难以具象化的情感。如果一味地讲解,会让学生的思维陷入泥淖不能自拔,认知悬于虚空不落实地,无法达到认同和内化学科知识的要求。此时,如果巧妙地引入数学四则运算方法,就能够让问题迎刃而解。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四则运算

(一)累积数量,用加法展示关系

众所周知,加法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变成一个数的计算。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遇到“两个知识之间是叠加关系或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情况或问题时,可以借用加法原理来形象显示前者经过积累成就了后者的过程。如情绪和情感关系、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等知识点。

例如,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第一框题《我们的情感世界》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情感就是情绪吗?两者有关联吗?情感为什么会与情绪相关?今天,我们不妨借助数学中的加法运算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感到疑惑。)

师假如我们第一次见到小猫咪,体验到开心的情绪,接着再来第二次、第三次……结果会怎样?

生我们慢慢地就会喜欢上小猫咪。

师对于这种情感的變化,我们可以用一道加法算式来表示。

(出示算式:开心+开心+……=喜爱感。)

师可见,几次开心的情绪体验,就形成了对某一事物喜爱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稳定的。大家能否举出其他例子?

生古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应该是恐惧等情绪体验积累形成了对某一事物的恐惧感。

师很好,我们可以表示为:恐惧+恐惧+……=恐惧感。

生自信+自信+……=胜任感。如果我们每一次都能出色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会形成我们自信的胜任感。

师同学们举出了很多例子。这些加法算式中,开心、恐惧等都是情绪,相对稳定的情绪则是情感。

(出示算式:情绪+情绪+……=情感。)

师通过加法运算可以看出,情绪经过积累产生情感,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情感,可能是一生不变的。

该教学片段中,笔者借助加法算式,很好地化解了“情绪与情感的联系和区别”这一重难点问题。

(二)明晰误解,用减法澄清概念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当需要辨析比较、为知识“正名”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减法原理,能够起到将概念缩小范围、精准表达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三框题《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时,学生对独立思维和批判精神的概念难以理解。笔者这样运用减法教学:

师(出示一张中学生奇装异服的照片)同学们,结合照片说一说,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独立思维?

生这应该算是特立独行,应该也是独立吧,但肯定不是独立思维呢。

师你已经看出端倪来了,独立思维所倡导的肯定是优秀的素养。很多同学对此存在误解,把一味追求“奇特”也理解为独立思维。让我们一起用减法为独立思维正名吧。

[出示减法算式:独立-特立独行(偏离社会)的独断思维=独立思维。]

师用同样的减法原理来理解一下批判精神。

生我觉得一味地给他人“挑刺”,不会欣赏他人,应该不是批判精神的表现。

师不错,只会反驳人家,不能接受他人的合理意见不是批判精神。我们可以这样为批判精神正名。

(出示减法算式:批判-没有建设性意见的“杠精式”批判=批判思维。)

(三)放大影响,用乘法增益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突出主体知识的作用、地位,可以使用乘法来放大影响。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国情板块的教学。

例如,在教学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五课《我国基本制度》一课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制度的优越性。笔者以当下的疫情防控为例,向学生提问:2021年初,国家医疗保障局宣布,新冠疫苗接种的成本和接种费用将由医保基金和财政共同负担,居民个人不承担费用。截至2021年6月14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90413.4万剂次(约9亿),按每一针市场价200元计算,这个费用是多少?学生计算9亿乘以200元后,惊奇地发现,这个费用约为1800亿元。这可真是一个天文数字,更别提新冠肺炎的高危患者住在ICU病房的治疗费用了。综观全世界,从人员调度、物资供应、秩序维护、资金支持等方面来看,恐怕也只有中国才有这个能力,只有中国可以集中力量为人民谋福祉。

通过一道乘法运算,学生深刻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又如,在教学统编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框题《正视发展挑战》的时候,笔者通过乘法运算,让学生看到我国14亿人口的巨大资源和环境压力:假设每人每天制造垃圾约1.2 kg,中国一年就产生大约1.2×365×14≈6.13亿吨生活垃圾,怪不得很多城市已经被垃圾包围。据此,学生深刻理解了垃圾分类的迫切性。

(四)聚焦平均,用除法揭示不足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说明事物存在的不足,我们可以通过除法突出当下真实情况。

仍以《正视发展挑战》的教学为例。如何突出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多、人均少的基本特征?运用除法,人均资源不足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如表1所示)。

世界位次12080126119120由表1可见,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同时又存在着巨大的资源危机。也就是说,再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4亿都会变得很小。学生能够从除法中发现,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凸显出中国负重前进的大国力量。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运用数学四则运算的思考

运用数学运算方法,揭示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关联,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高效掌握知识关系。这也契合了当下倡导的学科融合的理念。

本课教学中,数学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之间碰撞出的火花,是一种智慧的教学处理,为学科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科融合?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善于发现。要在平常备课及教学过程中捕捉学科融合的契机。比如,课堂上经常听到学生说,“这个民主进程知识历史课也讲过”“这个民族关系知识点地理课也提过”。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抓住这些共性内容并整理记录,有机会和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尝试从不同学科角度向学生展示“三维立体”的知识。

第二,基于學情。学科融合内容一定是学生能理解且感兴趣的,比如本文中提到的四则运算是非常简单的数学原理,这就是化难为易。切不能为融合而融合,生搬硬套,导致学生云里雾里。

第三,深度聚合。初步尝试学科融合后,如果学生能快速理解,我们可以继续挖掘同类思维模式的内容,让学科融合持续发挥作用。例如,笔者一开始只是尝试利用“加法”解释情绪和情感的关系,发现教学效果非常好,因此,笔者进一步拓展思路,尝试让“减法”“乘法”“除法”也为我所用。深度挖掘将进一步增强学科融合的黏性,日积月累,对教学效果提升和教师个人发展都大有裨益。

道德与法治学教学运用数学四则运算教学法的尝试,只是学科融合的一个思路,还有更多的方法需要我们在一线教学中探索。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巧用课前10分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