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精神立场,展现青春之“我”

2021-07-12朱顶才

关键词:写作

朱顶才

摘要:学生在写作中要有精神立场,做一个有态度的、负责任的写作者,展现青春之“我”的特质。唤醒精神立场,是人格唤醒,发现真实的我,表达独特的我,展现青春的我,落实情境的我;是思绪唤醒,围绕“我在场、要我在、我在做、我愿在”的生命意义,进行理性分析;是情感唤醒,主动体认自我的“青春”角色,通过富有青春特征的意象、句式、內容来强化青春表达的效果。

关键词:写作;精神立场;青春之“我”

当下,高中写作倾向于提供与时代生活密切关联的写作情境。这种命题理念是科学、务实的,有助于引导学生为时代发声、为社会写作。然而,这种基于宏大时代主题的写作理念,却往往被简单地误认为要依附政治写作,于是,不少学生热衷于模仿《人民日报》的“社评体”。殊不知,这般东施效颦,说着与年龄不相仿的言辞,失去了写作的灵魂,消泯了真情的抒发,遮蔽了“真实自我”的表达,反而违背了写作的初衷。写作本应展现青年富有朝气活力的风采,表达青年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个体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

为唤醒学生主体写作的精神立场,突出对写作中“青春的‘我”的有效表达,近期,笔者开设了一节《在演讲写作中展现青春的“我”》的写作指导课,力求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呈现一个有立场、有思想、有态度的青年形象。

一、为何展现“我”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主要围绕“演讲为何需要‘我” 这一话题展开。笔者首先选取了周恩来17岁时在天津南开中学所写的《或多难以固邦国论》片段,引导学生阅读“同龄人周恩来”的习作,获得写作共鸣,意识到要表达“我”,以及发出“我”的声音的必要性。《或多难以固邦国论》片段如下:

夫有非常之时势,然后有非常之英雄;有非常之英雄,然后建非常之功业。人有非常之功业,而名以立;国有非常之功业,而邦以兴。是故时势也、英雄也、功业也,立名之基础,兴邦之利器也。然而立名事末,兴邦事伟。既有非常之时势,要必有非常之功业,建之于国,以固邦本,始克成非常之英雄耳。且夫天下承平,四海晏乐,烽火不举,兵革不兴,非非常之时势也。强弱相侵,杀戮频仍,家国铜驼之感,宗社有禾黍之悲,大厦将倾,扶危有待众木。国运既替,光复必俟后人。是诚所谓非常之时势矣!

随后,笔者就“演讲为何需要‘我”这一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明确了“我”的表达可以产生“调动听众情绪”“唤起听众共鸣”“拉近与听众距离”等效果。接着,针对同学们演讲稿中有关“我”的表达的不当之处进行批驳:一是简单地认为“演讲稿=格式+议论文+结尾呼吁”,这种写法弱化了“我”的存在,忽视了演讲稿的文体要求;二是在演讲稿中以“我”的口吻漫无边际地闲扯一些与演讲主题无关的内容,这种写法没有顾及写作情境。通过两类不良现象的展示,顺势指出演讲稿要凸显“我的见证”“我的立场”“我的情感”“我的思考”“我的态度”“我的观点”,并明确指出在行文中可用“我看到”“我以为”“在我看来”“我渐渐明白”等标志词语强化“我”的表达。教学环节中,力求让学生就“我”的表达形成以下三点写作认知:

第一,发现真实的“我”。真实,意味着写作者要走进自己的内心,与灵魂深处的自己对话。真实,首先是审视。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唯有审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感受,才不会把自己的追求寄托于外在的虚无的身份、地位、名誉。真实,更是认同。认同自我的现实存在、道德坚守、价值追求和信仰信奉,并遵循自己内心,坚守真性情,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写作时一味援引名人观点和他人事例,而不发出自己的观点,不呈现自己的态度,不阐述自己的观点,往往是写作者不自信的体现。与其鹦鹉学舌,不如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自己首先从作文中“站起来”。

第二,表达独特的“我”。独特的我,意味着写作者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能看见自己的内在潜能和才华,看见自己的生命特质,看见自己的优长与不足,不将自己混同于其他写作者,不去盲目追随一个有别于自我本体的他人。古罗马神学家圣奥古斯丁说:“我的体内有一个更像我的‘我。”写作中,一些学生因为缺乏主体意识,只抓住自我浅显层面的一些符号,轻率地发出自己的主张。于是,“我”虽然有了,但只是一个平庸的、与他人别无二样的“我”。表达独特的“我”,关键在于思考,通过理性的抽取,把自己有见地的、有创意的、有深度的、有价值的想法萃取并呈现出来,以此追求并实现写作中的精神独立。

第三,凸显情境的“我”。情境写作,是当下写作的主流趋势。情境的任务,是基于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确定的,体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教育问题。情境中的“我”,不是完全自然原生的“我”,首先要契合《中国高考评价系统》所指出的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的“我”,要契合语文学科素养指标体系中的“我”;其次,情境中的“我”,要紧贴写作任务,或是“用青春热情点燃乡村建设的‘我”,或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进行街头演讲的‘我”,或是“在世界青年论坛上发出中国声音的‘我”。情境中的“我”,须得有强烈的身份意识和对象意识,用得体的语言向合适的对象表达想法。

二、如何展现“我”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主要围绕“在演讲写作中展现‘我”的主题展开。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四则阅读材料,分别是温斯顿·丘吉尔的《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毛泽东的《心之力》、巴金的《核时代的文学》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片段。学生阅读时,画出体现“我在”的词句,并思考这四个语段中“我在”是以怎样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通过对这四个片段的解读,笔者带领学生明晰了演讲稿中展现“我在”的四种方式,即“我在场、要我在、我在做、我愿在”,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我与中国成就”这一题目进行现场思维巩固。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茫然不知所措的混乱思绪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写作路径。写作路径确立好之后,个体精神立场的表达才有生根之处,“我”的立场、观点、情感才能自然地呈现。笔者希望学生能为“我”确立一个时空坐标,围绕“我在场、要我在、我在做、我愿在”的生命意义,展开理性分析。

“我在场”,即寻找在场的证据。在场,就是亲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场所。每个写作者都是在场的个体,在看、在听、在触摸、在感受、在思考,“场”给予他们生活的真实情境,“场”让他们的生命延续有了空间的载体,“场”让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丰富的外在世界的感受中。教师要让学生用敏感的心察觉自己曾经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一切,并用细腻的文笔记录下这些。写作者在寻找这些在场证据的同时,正承担着见证者、亲历者和记录者的角色。这些在场的证据往往不是被纯粹客观地呈现出来,因为它们是经过写作者青春视角的复述与再加工,或多或少地流露着写作者的精神立场。

“要我在”,即发现“我在”的意义。思考“我在”,也是写作者给自己确立人生意义的过程。作为社会的亿万分之一,个体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写作者要思考个体与自然、自我、社会的关系。在自然方面,是做大自然的征服者还是保护者?在社会层面,是做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还是社会改革的推动者?在人与自我层面,是做自我的否定者还是悦纳者?个体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见证、亲历,更是内省。“我在”的意义,是让自然和谐同一,社会进步发展,自我成长成熟。青年毛泽东在《心之力》中曾写道:“我辈恰逢此乱象当前之世,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节而忘真,醉娱乐轻国志,谋小私绝大利……有识之士怎能苟且偷生,熟视无睹?”这种致力于社会改造、时代变革的思想表达,正体现了他对个体人生意义的确定。

“我在做”,即参与当下的改变。写作中,最富有建设意义的行为是“我在做”,即写作者用切身的行动为周遭问题提供负责任、有担当的行动。这種行动,可以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小事,也可以是聚力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方面的大事,还可以是提升个体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方面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行动不一定经过深思熟虑,却不能否认其可贵的一腔热血;不一定具有显著的改良效果,却可以呼唤众多的同伴一起前行。如青年周恩来所发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行动无疑是振聋发聩、影响甚远的。

“我愿在”,即绘就未来的蓝图。“我愿在”,主要是写作者的呼告、倡议和展望,是对未来的期待、愿想。写作者在表达“我愿在”时,其实是对未来的自己乃至于未来的群体的一种美好预期,体现一种不同于当下自我的角色定位。这种角色定位可以是基于现在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也可以是彻底的翻转改变。 事实上,读者正好可以通过文中展现的“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获得一个立体丰富、精神饱满的写作者形象。“我愿在”不能是不切实际的空喊口号,而应该体现生命成长的自信,热爱生活的激情、信任未来的笃定,它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促使读者深切地认同并愿并肩奋斗、共同期待。

三、如何展现青春的“我”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围绕“展现青春的‘我”的主题展开。笔者选取了四则优秀习作的片段,并为这四个片段分别标注以下文字:“青春的‘我,应该是问题的解决者:提供方案,贡献智慧,务实作为”“青春的‘我,应该是责任的担当者:心系家国,关心时事,不忘使命”“青春的‘我,应该是经典的阅读者:饱读诗书,出口成章,传承文化”“青春的‘我,应该是时代的呐喊者:青春朝气,满腔热血,激情饱满”。学生阅读以上四个片段,思考如何写出青春的“我”,如何写出具有朝气活力、理想信念、使命担当等优秀品质的青春的“我”。经过课堂师生合作交流,大家就“如何展出青春的‘我” 这一话题达成以下写作共识:

第一,突出青春的标识。青春的标识,包括身份的表述,如“青年朋友们”“吾辈青年”等,意象的借用如“后浪”“朝阳”“船帆”“星火”等。除此之外,内容本身也要有浓郁的青春气息。一方面,要彰显青年的典型材质,爱国爱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拼搏奋斗、敢于梦想;另一方面,要有当代青年的特征,思想解放、崇尚创新、独立自信,以改革攻坚、复兴中华为己任,认同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捍卫者,在国际舞台为中国发声,展现中国青年良好的一面。

第二,选用青春的语句。青年的话语体系不同于儿童,也迥异于成人。儿童的表述一般倾向于客观叙述,内容简单,缺少深邃思想和激荡情感的流露。成人的表述显得老成稳重,流露出参透世事和人生的大彻大悟,往往蕴含深刻的哲思。而青年话语体系则充满激情,充满着参与和改造社会的激情,充满着思考自我生命意义的感发。在句式表达上,青年多用整句,形成浩大的气势,抒发不可遏制的澎湃情感;多用简洁有力的短句,以强烈的节奏感喷薄自己的希望;常用反问句,以毋庸置疑的语气表达坚定的信念。此外,化用前人青春主题的诗句也能增强效果,如瞿秋白的“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等诗句。也可以自创一些青春主题的对偶句,如“百年青春心向党,矢志建功报中国”“铁肩扛使命,青春助担当”“乾坤有意成造化,星光不负赶路人”等。

第三,讲好青春的故事。青年作者写文章,喜欢援引事例来论证观点、阐述道理。然而,他们所选用的事例,受个人阅读面和价值观影响,往往呈现同质化倾向,如不约而同选用“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等材料。事实上,选用的材料本身无可非议,但一窝蜂地聚拢在有限的素材高地,则很容易素材撞车。教师要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如关注“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第一批入库项目名单”,关注“黑土麦田青年扶贫队”中陈昱璇、范晔等驻村扶贫青年,关注那些曾经考取耶鲁大学的容闳、詹天佑、晏阳初、秦玥飞等青年人,关注一百年前为改变旧中国而勇于变革的周恩来、郑振铎、梁思成等中国青年,关注优秀文学作品中的青年乡村干部,如《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以及《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等。

四、如何写下青春的“我”

经过课堂教学的充分指导,学生统一了写作思想,学习了写作技巧,规范了写作行为。笔者趁热打铁,实施第四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围绕“用青春的热情点亮乡村”的话题,写一个能体现“青春的‘我”的演讲片段,150字左右。以下是学生的课堂写作片段:

【写作片段1】

我看见,一列列的无人机在麦田上方喷洒农药;我听见,一辆辆轰鸣着的联合收割机在田野里收割稻谷;我闻到,一排排农家采摘园里飘来瓜果的芳香。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它迎着时代发展的春风,正日益变得美丽富饶。我,由乡村哺育长大,当然不能缺席乡村的振興,我要燃烧青春的火炬,去照亮最需要活力、最需要人才的乡村。

【写作片段2】

建功农村发展,战鼓已擂响;投身乡村振兴,号角已吹响。向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学习吧,用青春汗水浇灌干涸的土地;向《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学习吧,用青春行动唤醒沉默的土地,助力乡村发展!让我们“身入”农村,“心入”农村,将我们的青春正能量,挥洒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上,让青春的航船在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浪潮中乘风远航。

【写作片段3】

有热心的朋友问我,为什么甘愿去乡村?我凝视着他疑惑的眼神,告诉他:乡村虽然脱贫了,但它仍需要发展。光靠零星的志愿支教和钱财援助是远远不够的,正如20世纪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一样,乡村的发展需要整整一代,甚至是几代青年人的奋斗。这种奋斗是深深扎根、不离不弃的,而我愿做这样的人,以奋斗的姿态,把美丽的青春献给乡村。

以上三个片段,分别围绕“我在场”“我愿在”“要我在”三个角度进行写作,充满青春的气息。有的采用青春对仗句,有的借用青春的意象,有的援引青春的故事,有的使用整齐的排比句,有的充满青春的豪情,有的体现青春的担当。应该说,写作训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再次呈现了毛泽东于1917年所写的《心之力》的片段:

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破除桎梏……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宏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

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

这篇文章被湖南一师杨昌济老师破格打到了105分,比满分作文还高5分。笔者指导学生齐读,再一次强化学生对写下青春的“我”的意识,感受文章真正写“我”时所绽放出来的独特青春魅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对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就写作方面强调,“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实情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显然,它明确指引了我们写作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凸显个体的精神立场,展现写作者的青春特质,让高中写作真正回归本位,让写作真实记录个体,记录青春,记录时代。这也是笔者开设这一节写作指导课的初衷。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二期立项课题“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理念的关注现实类议论文写作研究”(编号:2017JK12L1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唐江澎,张克中.在亲历中感悟意义——例说语文活动体验式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 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曹勇军,傅丹灵.中美写作教学对话十五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写作
小议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式的创新
信贷调查写作实例
走出高中作文教学的误区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