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解释角度谈高中历史教学

2021-07-11李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李阳

[摘   要]历史解释是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师需给予高度重视。基于此,文章从历史解释角度探究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使其形成理性评判的态度。

[关键词]历史解释;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3-0069-02

历史解释指的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比较关注学生对史实的记忆,忽视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以至于他们只是了解历史,却不会解释历史。在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师需从历史解释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以发展、辩证、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与评判历史。

一、创设恰当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进历史

众所周知,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无法复原的,更是难以完全了解其真实面貌与细节,而且真实的历史,并非教科书上单薄的历史结论所能描述的。从历史解释角度来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上的人与事。

比如在教学《抗日战争》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利用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引出“九一八事变”,然后和学生一起回忆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和经过,进而引出日军入侵中国东北的历史事件,接着让学生结合原有知识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又一次发动侵华战争?日本是怎样侵华的?中国人民是怎样进行反抗的?通过以上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讲到中国人民团结抗战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播放事先在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视频材料,尤其是一些存在争议的影视剧片段,组织学生分析、探究这些视频内容是否与历史相符,为什么它们曲解历史。这样就能使学生结合当时的环境评判历史,从而获得不一样的感悟和体验,帮助他们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树立端正的历史态度。

二、以唯物史观为导向,确保历史解释科学

学生在解释历史时,所处的角度、立场及依据的指导思想,将会直接影响到其历史解释的结论是否科学。只有他们以唯物史观为导向,才能够确保历史解释的科学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把其当作历史解释的主要指导思想。

比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该课的难点是“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这一历史事件,为此教师设置讨论话题:在1912年,假如你处在孙中山的位置,会把革命党人苦心斗争得来的政权交给袁世凯吗?为什么?引领学生思考袁世凯夺取权力的原因,从客观形势、袁世凯、革命党人以及孙中山自己等方面展开探讨,鼓励他们拓展思路、创新观点。对于他们合理的观点,教师要予以充分肯定,不合理的则给予引导。这样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当时的复杂形势,理解孙中山维护共和、不居功自傲、一切从革命需要出发的伟大精神。

三、增强学生时空观念,保证历史解释准确

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历史人物,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空间与时间条件下发生和存在的,时空观念能够直接影响到历史解释是否准确。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可以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视角审视与解释历史,保证历史解释的准确性。

比如在教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教师在带领学生了解了汉朝初期郡国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史实后设问: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由此引出推恩令。接着分析唐朝的藩镇割据所带来的影响,阐述宋朝地方分权的政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使学生按照时间顺序了解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然后让学生讨论: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后知道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接下来,教师运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君主专制的演进”,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汉代的中外朝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代对宰相行政权的分割、元代的中书省;还让學生了解了“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这样就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其能准确地进行历史解释。

四、关注价值观引领,提升历史解释效果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教材内容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如教学《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该课的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该课的重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相关知识。教师可结合该课的背景和重点设置问题: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来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多个党比较好,能够互相监督,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通过分析讨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而奋斗的精神得到了培养,发挥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五、合理挖掘运用史料,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史料作为认识历史的桥梁,不仅是研究历史的主要材料,还是进行历史解释的基本依据,一切历史解释都离不开史料的辅助与支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搜集、挖掘与整理史料,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与全面性。依据教学内容将史料合理运用到课堂上,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为历史解释提供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尽可能地接近与还原历史,从而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如在教学《启蒙运动》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以下史料:

材料一   教皇是“魔鬼一样的骗子”,是“两足禽兽”,教士和主教是卑鄙的流氓。天主教的历史就是反人类的犯罪史,是人类理性的敌人。

材料二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材料三   以下便是英国法制所达到的地步:给予每个人以天赋的权利,差不多在所有的君主政府里,他们这些权利是被剥夺的。

呈现史料后要求学生根据史料总结伏尔泰的主要思想。学生在探讨后得出结论: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随后继续运用史料带领学生学习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使学生树立“论从史出”的理念,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六、通过关联对比,掌握历史解释方法

历史解释其实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活动,需运用多个方面的知识与内容,具有典型的关联性。但是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为赶进度,通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这样不利于他们历史解释能力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需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对比,使学生在联想思维活动下形成深刻认知,同时掌握一定的历史解释的方法。

如在《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对不同时期各个派别的思想主张、代表人物与著作展开关联对比。如维新派提倡新文化,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严复、梁启超和谭嗣同等,著作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革命派主张使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提倡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代表人物有孙中山、章太炎、黄兴、蔡元培等,著作有《革命军》《猛回头》等。这样通过关联对比,學生可以发现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创新,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加深了了解,并认识到历史的多样性,进而培养了历史解释素养。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研读与剖析史料,使其逐渐提升历史解释素养,且意识到历史解释并非对历史表象的简单描述,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最终让学生学会客观评判与理性分析历史。

[   参   考   文   献   ]

[1]  潘红岩.高中历史教学中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名师在线,2020(17):37-38.

[2]  朱艳慧.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提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10):21-22.

[3]  刘向阳.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策略初探[J].教学与管理,2020(15):115-117.

[4]  杨秋桂.浅谈历史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地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6):71-72.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