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性评价视角下的议题式教学探索

2021-07-11杨懿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议题式教学思想政治课

杨懿

[摘   要]文章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七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实践为例,思考如何在学习性评价视角下开展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教师可从指向评价目标的议题设计、融合评价过程的情境设计和运用评价方法的教學应对等方面,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评价,并用评价来促进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学习性评价;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3-0045-03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强调了评价机制的重要性。教学和评价应该是一个整体,评价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陪伴、共同经历的一段学习旅程,评价目标是我们明确的、可预期的“目的地”。当前,学习性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如果能够首先明确评价目标,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便可朝着目标前行,同时细细品味沿途的风景。下面,笔者尝试在学习性评价的视角下对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进行探索。

一、蓄势“发球”——指向评价目标的议题设计

学习性评价理论认为,学习性评价应针对学习目标和学业标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教师在备课之初就应该有明确的评价意识,评价目标需基于学习目标来设置。思想政治课的议题设计应指向评价目标,所设计的议题既要切合课时的教学内容,又要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它不是一个有固定答案的“封闭式提问”,而是有充分的可讨论的空间,使学生在整合基本知识、把握基本观点、明确方向引领的基础上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展示自己的行为。“议题”对于一节课来说就像是在一个球类比赛中的发球,好的发球对于整个比赛的流畅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笔者尝试围绕评价目标设计议题,就如在发球之初就思考球的去向。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七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课程标准中“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的要求。其次,梳理本课知识,了解其中的逻辑联系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即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再次,从学科知识整合程度、学科思维运用程度、学科表达专业程度明确评价目标。具体为:学生能够表述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真正价值并结合实例论述,在文化发展中表现出主人翁意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中有责任和担当。据此,设计序列化的三个活动主题,即“在薪火相传中体会民族精神 ”“在时代发展中丰富民族精神”“在伟大复兴中高擎精神火炬”。最后,确定本课的议题为“如何筑牢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课堂教学在议题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最终达到本课的评价目标。

在本课教学设计之初,就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使高一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使教学可操作、可测评。笔者按照“依据课程标准—梳理学科内容—指向评价目标—设计序列化活动—确定本课议题”的步骤来进行议题的设计,建构课堂的整体框架。

二、主动“抛球”——融合评价过程的情境设计

从学习性评价倡导的教学与评价相融合的理念来看,学习性评价是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的,是有效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注重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能力等的发展。笔者在开展议题式教学过程中,将评价反馈贯穿于情境活动的每个环节,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给学生提出建议。

首先,选择易于展开讨论的话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李晓东教授在《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中提及,议题式教学要围绕话题展开讨论,但不能就事论事地泛泛而谈,而是要明确这种讨论背后的学科支撑和讨论所期待实现的育人价值。现在的高中生在互联网生活中,会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浏览与话题相关的视频或者文章等。议题式教学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并引导学生围绕话题表达不同的意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选择了“关于国旗的故事”这一话题。学生几乎每天都会参加升国旗仪式,因此他们都很愿意参与到该话题的讨论中来。笔者设计的故事分享活动贯穿全课教学,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且让学生按小组查阅资料,收集三则关于国旗的故事,课堂上由小组选派代表来讲述。在故事分享活动准备过程中,笔者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与同学能否有效配合,是否积极参与资料的收集和筛选,小组分工是否合理,等等。

其次,以话题为引线,结合评价过程对情境进行结构化处理。教师要对复杂的真实情境加以剪裁和打磨,关注学生应对不同情境时的行为表现,通过学生的评价实践和评价参与,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情境体验、探究活动中来,并帮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学科知识,提升学科素养和学科表达能力。

【情境一】小组代表讲述:国旗故事——信仰

1949年10月7日,有些地区还未解放,仍被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监狱中的罗广斌和一些革命志士,得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们怀着美好的畅想,拆下红色被面,缝上黄纸星星,在狱中秘密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因为从未见过五星红旗,对于五颗星的布局无从知晓,他们只好按照想象,将一颗大星居中,四颗小星对称分布四方。他们制作的是“不够标准”的国旗,但这面用信仰织就的旗帜,却是革命先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最佳见证之一。(《红岩》中绣红旗故事的原型)

布置活动任务:

说一说:小组交流,时间为3分钟。

1.听了这个故事,你的感受是什么?什么样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有什么突出表现?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为:能够倾听故事,产生情感共鸣;能够与同学分享自己听到绣红旗故事后的感受,坚定信念、为国奉献、团结一致;能够述说民族精神在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

【情境二】小组代表讲述:国旗故事——守护

在江苏淮安工业园区范集镇上,老共产党员张汝孝风雨无阻守护上百面国旗。这位88岁的“护旗手”满头银发,双眼炯炯有神,他左手拿着一根长竹竿,右手握着一根叉子,麻溜地用竹竿理顺街道两边悬挂的被风雨吹乱的国旗。他说:“刮风下雨都要出来,不理顺了我着急,看到国旗飘扬,我觉得生活很美好。”直到这条2公里路上的所有国旗都飘起来了,张汝孝老人这才笑了起来。提到护旗原因,张汝孝说,国旗对他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是他一生的信仰和方向。

布置活动任务:

议一议:1.守护国旗对张汝孝老人来说有特殊的意义,那我们应如何成为新一代的守护者?如何弘扬和践行中华民族精神?

2.请同学们交流感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在学生的发言和分享中,明确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为:能够体会中华民族精神;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祖国;能够明白在新时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是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情境三】小组代表讲述:国旗故事——拼搏

郎平说,“女排精神”是爱国,是要争取“升国旗、奏国歌”,刘晏含说“女排精神”是“一种对于自我极致的追求”。“女排精神”是“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

学生活动:播放视频《中国女排的高燃时刻》。

辩一辩: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吸取外来文化是否冲突。

评价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观察,明确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为:小组代表播放视频,并向同学们介绍女排的故事;在辩论活动中,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能够开展基于同伴互助的学习,在小组互动评价中形成对小组同伴和其他小组同学的认同。

“花木成畦手自栽”,教师主动“抛球”,以话题为线索,将情境合理剪裁,在由信息和问题组成的情境活动中,融入评价过程,实现“教—學—评”一体化,明确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学生才能拾级而上,逐步提升自己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巧妙“接球”——运用评价方法的教学应对

基于学习性评价理论,教师可以在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中运用多种课堂评价方法,如“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标准,课上进行即时评价,适时采用细节性评价和启发性评价,为学生提供第二次接受评价的机会”。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思考、讨论、辨析等环节,抓住每个应该给予评价的时机,做好课堂应对。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应对就如巧妙接球,通过及时评价帮助学生持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发来的“球”表现得过于冷淡,不尽心,会错失很多教育的机会;如果教师对学生发来的“球”过于热情,处理过度,又可能压制学生的思维,妨碍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运用学习性评价理论中的评价方法,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获得学生的有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及学生内在的情感、素养、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等。以评价为阶梯“拾级而上”,利用评价结果完善教学和改进学习,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实现其学科核心素养的进阶提升。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课中,围绕议题“如何筑牢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创设情境以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活动任务:听了这个故事,你的感受是什么?小涵同学发言道:“我的表哥是一位消防员,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不幸牺牲。他在危难面前没有退缩,就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我的家人听说他牺牲的消息后,非常伤心,但是我们也一直以他为傲。”听完他的发言后,笔者的回应是:“我们都能够体会你的感受,谢谢你的分享。”之后想来,这样做没有很好地“接球”,没有按照学习性评价的要求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进而错失了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如果当时能够采用细节性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表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民族精神蕴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薪火相传中不断体会民族精神”,应该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与之不同,在情境三的辩题发言中,班内大多数学生认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和吸取外来文化是不冲突的。对此,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同学们认同文化的包容性,明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高擎民族精神的火炬,同时可以吸取外来文化。同学们态度明确,在辩论活动中能合理有序地阐释自己的观点。”接下来,教师提出逆向思维的建议:请思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吸取外来文化有一定冲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学生经过思考后发言:两者存在冲突的根源在于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存在差异性。学生还坚定表达出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样的发言体现了评价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有价值冲突的问题,用鲜活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思维,用即时的评价点燃学生的智慧。这种巧妙的“接球”,推动了序列化活动的进程,促使议题式教学更加灵动地开展。

总之,教师在学习性评价视角下开展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时,可以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教育理解、价值追求有机地融入议题的探讨过程中,以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薇.基于学习性评价理论的课堂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2-14.

[2]  顾艳丽,罗生全.国外学习性评价的理念与价值:基于文献评论的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56-60.

[3]  杨向东.把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J].人民教育,2015(20):46-49.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议题式教学思想政治课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