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心学教育思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2021-07-11陈国华
陈国华
[摘 要]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博大精深,把其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对如何把象山心学教育思想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陆九渊;心学教育思想;高中历史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3-0056-04
南宋大儒陆九渊在江西贵溪应天山的象山精舍讲学期间创立了“心学”,提出了“明理”“志道”“做人”的办学宗旨以及“辨志”“优游读书”“反求深思”等一整套的修养方法。80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思考象山心学教育思想在现实教育中的意义呢? 目前学术界对于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研究都是从宏观历史叙事的角度展开的,如何将其心学教育思想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是研究的空白。受陈炎成先生的委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笔者尝试把陆九渊心学几个主要的教育思想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
一、“明理”思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陆象山先生所谓的“明理”,即是从世界观上确认,世界皆是“理”的产物或表现。因此他说:“塞宇宙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随着时代的变迁,“理”的内涵、教育的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契合时代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值得借鉴的。现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史实,了解一些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历史学习中悟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是陆九渊“明理”思想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学生宏观历史叙事的能力,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宏观构架。人类社会的历史遵循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规律,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先秦法家还是西方近代的马克思都认识到这一点。法家说当代必然胜过古代,因此不能“法先王之法”来管理当代社会。马克思总结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进,这就是现在历史学的“道”或者“理”。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明历史的理”。
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动力来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中人与人在劳动中结成的关系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生产关系的变化。比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最初只能靠男子去渔猎、女子去采摘来维持部族的生存,男子的渔猎收获相对是不确定,而女子的采摘收获相对是确定的,因此女子在劳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当时为母系氏族社会。而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男子成为主要的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中,男子逐渐处于支配地位,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向父系氏族社会演化,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学生明白了这个历史发展的“理”,在理解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等问题时就会豁然开朗了。
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先“明理”很重要,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陆象山先生当年在象山精舍讲学所提出的“明理”目标,对于今天的高中历史教学同样是适用的,明白了历史学科的“理”再去学习这个学科就能高屋建瓴了。
二、“志道”思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陆象山先生所谓的“志道”,乃是要求学徒立志于求道。他所说的“理”与“道”,在他那个时代的基本含义乃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伦理纲常,我们现在的“道”当然跟陆象山那个时代的“道”的内涵已经不一样了。现在的高中历史教学同样也要引导学生“志道”,引导学生立志探索历史学科的奥秘,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在已经不是那个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时代了,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无论是新的课程标准还是新的高考考试说明都明确了这一点。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学科能力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800年前陆象山先生的“志道”思想是非常值得当今高中历史教师在实践中借鉴运用的。
如何让学生“志道”呢?光靠教师讲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要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志道”,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结合自己对陆象山先生“志道”思想的现实理解,笔者把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作为“志道”的实践方式。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期盼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2019年暑假,第三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的举办,让笔者找到了一个让学生“志道”的突破口。“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担任学术指导单位,由北京大学博士孙世鳌先生作为核心发起人,是全国唯一面向中学生的历史写作活动。从“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的规则看,该活动主要是鼓励中学生写自己身边的历史,写家史、村史、校史、地方史,不割裂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让中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感受家人和地方的奋斗历程,希望中学生能从小人物见大历史,能从自己身边人的人生经历、地方的历史变迁中了解国家和民族在復兴道路上的艰难历程。
通过学生参加第三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的经历看,历史实践确实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学科的奥秘,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价值,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下面笔者选取两位学生的参赛感悟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三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全国二等奖的获得者叶洋同学说:“所谓历史并不总是大得看不到边际的,也不是只有轰动的大事才能被称为历史事件,又或者说,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可以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找到痕迹。在这次活动之前,历史对我而言是那样遥远而广阔,可当我真正地走近历史,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才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指尖流逝的每一秒都已成为历史,历史又分解成一件又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发生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留意和记录罢了。我的爷爷作为万千国人中再平凡不过的个体,其所经历的一切若是不加以留意,终将随着躯体的消逝而湮灭于岁月的洪流之中,再难为后人所知。因此,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历史,特别是要从身边发掘历史、感受历史,只有这样,历史才会被赋予它应有的意义,才会有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价值。”
第三届“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江西省一等奖的获得者缪映涵同学说:“感谢这次机会,让我们祖孙俩静心而谈,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伴我走过十数载光阴的老人。看着爷爷对着一张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将自己的人生娓娓道来,让我最终认识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事实——享受不是人生的真谛,开拓才是人生之所归。‘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上一代人芳华已逝,随时代落下帷幕。但是,青春的芬芳却随着时光历久弥香。没有人永远年轻,却有人永远年轻着。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历史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它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人文温情的再现。有人说,历史是无数平凡的故事,堆砌成的不平凡的史诗。由衷地感谢我的爷爷,感谢他将最美好的回忆倾囊托出,将岁月的感动与我共享。”
从这两位学生对写作过程的感悟来看,首先,这些话尽管有些稚嫩,但是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他们真情的流露和表达;其次,我们的学生经过这样的写作过程,不但对历史本身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家、对国有了更理性的认知,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学生通过对自己祖辈的采访和对地方的走访,加深了对祖辈和地方的感情,能自觉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说明通过这次历史写作活动,家国情怀素养已经在他们心中落地了。
通过这种历史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有志于历史的“道”,从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做人”思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陆象山先生“明理”“志道”的终极目的是“做人”,所以他说:“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陆九渊的“做人”有三层意思:一是做堂堂正正的人;二是做能“备道”的圣人;三是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人”。由此可知,陆九渊办学的目的是培养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忠君爱国之士。抛开时代的局限性来讲,陆象山先生的“做人”思想依然具有极强的教育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高中历史学科中,因为其承担着重大的育人任务。教育部最近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再一次明确,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为我国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我们在新时代牢牢抓住理想信念铸魂这个关键环节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
把陆象山先生关于做人的要求和时代相结合,首先是要做品德高尚、堂堂正正的人,其次是要做顺应历史发展的时代强者,再次是要做有知识、有能力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做贡献的“超人”。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要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
比如在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时,可以对辛亥革命做这样的解读:中国的民族解放和独立是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奋斗的结果,正如现在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该不辱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有目标,有担当。在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可以设计这样一段结语:“学历史就要做历史的思考者,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辛亥革命的成败当由历史来检验。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武昌起义浮雕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发展历程中写下了重重一笔。领导这场革命的孙中山先生,他的丰功伟绩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之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我们相信,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同学们,只要你们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定可实现!”
再如笔者在设计人教版必修1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时候做了这样的考虑:今年(2019年)正好是五四运动100周年,这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无非就是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讲述五四运动的经过,总结五四运动的影响和精神,但是这样讲对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在仔细阅读和理解了习主席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后,基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就有了详细的了解,笔者决定这样重新设计这节课:先以大历史观来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五四运动的意义,再以小历史观来讲述五四运动中部分青年的历程,通过大角度和小角度的结合,全面展现和以往讲述的五四运动不一样的五四烽火。再者,笔者想把这节课作为一次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尝试,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基于上述考量,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笔者设计了三个“历史追问”和一个“历史反思”,以期让学生深度理解五四运动。因此,笔者把重点放在了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分析五四运动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上。在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问题:“在并不缺乏屈辱外交的近代中国,为什么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如此轩然大波?” 通过有效的材料呈现五四运动的爆发非一日之寒,乃是中国近代以来积蓄的力量的爆发。在分析五四运动的影响时,笔者设计这样一个有深度的问题:“五四运动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要解答该问题,学生的思考就不能局限于当时的时间和空间,而要扩大思考的范围。在最后的理论升华阶段,笔者又设计了一个问题:“通过对五四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当今时代的实际情况谈谈你们的价值追求。”这样就把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了,使得这堂课接地气,也把五四精神很好地融入了学生的价值追求中。最后以习主席的一段精彩论述来结束本课,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平时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就能够像陆象山先生在应天山讲学那样,把“做人”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实现历史和现实的完美融合。
四、结语
陆象山先生的教育思想确实是博大精深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教育思想内涵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其精神实质不变,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培养时代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精英人才。目前,关于陆象山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多数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没有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得象山心学的实际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象山心学思想的直接物质继承者——江西省贵溪市第一中学(前身是象山书院),有责任在这方面做点实际的工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象山心学的主要功能并不限于学术,还能经世致用,陆象山先生毕生也是在实践其心学思想。笔者把象山心学思想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与象山心学宏大的体系相比,仅是取其中的九牛一毛,但是笔者想只要开了头,就会慢慢地丰富起来、充实起来,从而将象山心学的价值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才是真正做到了让历史告诉现在,让现在预见未来。
[ 参 考 文 献 ]
[1] 陳炎成.象山书院及其历史变迁[J].抚州师专学报,1999(2):72-77.
[2]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