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IPO内固定术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效果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07-02张延松尚保军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骨板胫骨膝关节

蔺 攀,张延松,尚保军

(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骨一科 河南安阳 455000)

胫骨平台骨折是骨折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等因素是导致胫骨平台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1],患者临床主要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为主要症状表现,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极易导致骨折部位畸形愈合、膝关节僵硬、创伤后关节炎等情况出现。手术是当前临床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常用方案之一,通过恢复骨折部位解剖关系以改善膝关节功能。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是手术中较为常用的一种,但是对机体的损伤较大,影响骨折愈合速度,并发症较高,术后恢复慢。MIPO内固定术是近年来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一种新型手术方法,更符合微创理念,对机体损伤较小。有研究表明[2],MIPO内固定术能更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本研究旨在观察MIPO内固定术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三维重建、CT、MRI、X线拍片等检查确诊符合胫骨平台骨折诊断标准[3]。纳入标准:患者意识清醒,认知功能正常,对研究内容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手术禁忌症,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患者,严重全身感染者,合并精神疾病或机体免疫性疾病者,关节内结构损伤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25~51岁,平均(38.11 ± 3.13)岁;致伤原因中重物砸伤7例,高处坠落11例,交通事故28例;体质量指数(22.65 ± 2.61)kg/m2;骨折AO分型:B型16例,C型30例。观察组47例,其中男30例,女17例;年龄23~50岁,平均(38.08 ± 3.09)岁;致伤原因中重物砸伤8例,高处坠落10例,交通事故29例;体质量指数(22.65 ± 2.61)kg/m2;骨折AO分型:B型18例,C型29例。两组患者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辅助患者取平卧位,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依据骨折情况选择合适切口,暴露骨折部位,直视下进行清理、复位、固定骨折块,置入接骨板检查复位情况,满意后螺纹钉固定,生理盐水冲洗后逐层缝合切口。观察组应用MIPO内固定术治疗。取仰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后,为患者佩戴气囊止血带,切口选择前外侧,切开关节囊,探查骨折情况,对关节面通过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对干骺端骨折应用软组织铰链或牵引手法复位经骨膜外置入接骨板,克氏针固定,X线机了解复位情况,满意后置入螺钉固定,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缝合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抬高患肢,弹力带包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指导患者康复训练,术后随访3月并对比手术效果。

1.3观察指标 (1)手术效果。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对比。(2)膝关节功能。依据膝关节功能量表(HSS)进行评价,HSS评分包含稳定性(10分)、功能(22分)、疼痛(30分)、屈曲畸形(10分)、肌力(10分)、活动度(18分),总分9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越佳。(3)临床疗效[4]。优为HSS评分≥80分;良为HSS评分70~79分;可为HSS评分60~69分;差为HSS评分 < 60分。(4)并发症。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手术效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痂出现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指标水平对比

2.2膝关节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前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1、3个月HSS评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对比

2.3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优25例,良1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62 %(44/47),对照组优19例,良17例,可7例,差3例,优良率78.26 %(36/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590,P=0.0327)。

2.4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出现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4.26 %(2/47),对照组出现血肿3例,关节内液体渗漏2例,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19.57 %(9/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249,P=0.0223)。

3 讨论

间接暴力、直接暴力是引起胫骨平台骨折的主要原因。间接暴力是指力的传导由足向上产生的扭转力引起的胫骨内、外侧平台塌陷骨折;直接暴力是指膝外侧或内侧直接受到暴力打击,导致膝关节内翻或外翻引起的骨折[5]。胫骨平台骨折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胫骨平台骨折塌陷 < 2 mm、劈裂移位<5 mm的患者,对于关节面塌陷 >2 mm、侧向移位>5 mm的患者,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6]。

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是当前临床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为常用的术式之一,直视下易于手术操作,通过去除硬化骨质及骨折端夹杂软组织,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有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改善。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证实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能够有效改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痂出现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且患者术后各时间段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水平高,表明MIPO内固定术对机体的损伤更小,且有效缩短手术用时,更利于骨痂出现及骨折愈合,提升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临床分析认为,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虽然降低了手术难度,但是增加了手术创面,极易对骨折周围营养血管及骨穿支动脉造成破坏[7],因此术中出血量较多。MIPO内固定术属于微创手术的一种,术中对关节囊进行有限切开,减小创面,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对软组织损伤,避免破坏血液供应,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骨痂的出现及骨折的愈合均有赖于骨折端的充足血供。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中将局部的软组织均给予清除,导致骨折断端血运造成严重破坏,术后血供不足,延长骨痂出现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同时也增加了手术操作时间。MIPO内固定术治疗时以生物学内固定为治疗原则,更为注重骨生物学特征及对微环境、血运的保护,在术中对于骨折端的软组织不进行清除,减少手术操作步骤,同时提升了对血运的保护,使骨折断端能够保持充足的血液供应,为骨痂的出现及骨折愈合提供更为有利的愈合环境[8]。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低,证实MIPO内固定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安全性高。分析认为,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创面较大,更利于细菌的繁殖生长,且对关节囊的损伤较为严重,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主要原因。MIPO内固定术通过减少骨关节暴露及对机体损伤,降低对骨生理环境的影响,加速骨折愈合,有效减少术后感染、关节内液体渗漏等并发症发生[9],提高手术安全性,与国内学者[10]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MIPO内固定术更为符合微创原则,注重骨的生物学特征,对机体损伤小,有效保护骨生理环境及骨折端血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显著,显著缩短骨痂出现时间,提升骨折愈合速度,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骨板胫骨膝关节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基于改进迭代最近点算法的接骨板贴合性快捷计算方法
膝关节术后助行器的选配及使用
老年人应注重呵护膝关节
中长跑运动员膝关节常见损伤及其致因
户外徒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与预防
滑丝螺钉取出困难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