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伴联合兴趣诱导在小儿包皮手术麻醉诱导中的应用研究*
2021-07-02郑永艳周良军李国斌王剑戎伍淑洁朱婕妤徐凯娇
郑永艳,周良军,李国斌,王剑戎,伍淑洁,朱婕妤,徐凯娇
(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 广东中山 528421)
麻醉诱导是指患儿吸入、静脉麻醉时从清醒转为可进行手术麻醉状态的过程。包皮手术是常见的手术方式,其中又以小儿居多。包皮手术的患儿年龄偏小,与父母分离进入到陌生环境进行穿刺操作及见到各类手术仪器,极易引起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患儿生理发生改变,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术后患儿极易出现焦虑、抑郁、夜尿、胆怯等后遗症[1-2]。近年来,父母陪伴麻醉诱导在临床上逐渐应用,但是实际应用发现随着医务人员和家长对于人文关怀的日益增长,仅采用父母陪伴诱导已经不能满足手术的需求。兴趣诱导是指根据患儿的个性化特点,观察患儿的兴趣,给予针对性诱导的护理干预方法[3]。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析父母陪伴联合兴趣诱导在小儿包皮手术麻醉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20 年1月至2021 年2月142例行全身麻醉下包皮手术治疗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 3~12 岁,智力发育完全正常,无癫痫等精神类疾病,首次接受手术治疗,病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无心脏类疾病,家长同意患儿接受调研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听力、智力、行为、学习、精神障碍或发育迟缓患者。按照患儿手术顺序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观察组患儿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65±1.66)岁,对照组患儿年龄4~11岁、平均年龄(7.53±1.67)岁,两组年龄对比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手术前在父母陪同下进入麻醉诱导间,对患儿血氧饱和度及心率进行严密观察;麻醉师根据体重及年龄推注相应的麻醉药物;待进入麻醉状态后通过转运车推送患儿至手术室,父母离开诱导间。观察组:术前给予父母陪伴联合兴趣诱导,延长访视的时间,亲切的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交谈了解患儿的兴趣爱好,对其兴趣爱好合理满足;手术前半小时,在父母陪同下来到麻醉诱导间,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儿心理特点进行诱导,将观察组患儿分3~6 岁、7~10 岁、11~13 岁三个阶段;3~6 岁年龄段儿童好奇心、求知欲强,在幼儿园接受过教育,有一定判断能力,护士在言语鼓励同时用些小礼物、小红花给予鼓励,给予喜欢的玩具或动画片分散注意力;7~10 岁阶段儿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亲切耐心的回答患儿问题,奖励一些小礼物,给予喜欢的书籍、玩具、视频、健康网络游戏;11~13岁阶段儿童具有一定的知识,心理上已产生成人感,亲切耐心的回答患儿问题,并用图文或视频宣教相关知识,减少轻焦虑恐惧的心理,也可以给予感兴趣的视频和健康网络游戏。
1.3观察指标 (1)焦虑程度评分:耶鲁围术期焦虑量表(The 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m-YPAS)评估焦虑状态,共分为5项 22 个条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高[4];(2)麻醉诱导配合度评分:麻醉诱导期合作量表(ICC)评估麻醉诱导配合度,包含11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0~10分,0分表示诱导顺利,10分诱导过程患儿极不配合[5];(3)护理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儿家长进行一对一调查,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0~90分为基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2 结果
2.1焦虑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干预前mYPAS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m-YP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焦虑评分比较
2.2麻醉诱导配合度比较 两组患儿干预前ICC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ICC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麻醉诱导配合度比较
2.3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包皮手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手术本身会破坏组织,对患儿身体造成创伤,并且患儿的脏器发育尚未完全,认知事物的能力和心智欠成熟,对于陌生的手术室患儿潜意识里存在排斥和恐惧,患儿往往术前麻醉存在抵触情绪,配合度差,若此时采取强制手段,虽然可以尽快完成麻醉诱导,但极易增加患儿的应激,伤害患儿的身心,对麻醉和手术效果造成影响[6-7],且患儿出现抵触情绪时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威逼患儿,更加降低患儿对于麻醉和手术的配合度,进而手术无法顺利进行,影响患儿家长的满意度[8]。因此,探究合适的干预方法,改善包皮患儿麻醉诱导期心理情绪及配合度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父母陪伴麻醉诱导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伴随着医务人员和患儿家长对于人文关怀的要求日益增长,单一的父母陪伴麻醉诱导已经不能满足手术麻醉的需要,需要联合其他干预方法缓解患儿麻醉时产生的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营造麻醉诱导时的良好氛围,缓解患儿焦虑的同时也能缓解父母焦虑的情绪,提高满意度[9-10]。
兴趣诱导是近年来临床上关注较多的麻醉诱导期或手术后的护理干预方法,主要原理是:根据患儿的需要,发现患儿的兴趣,因势利导,依据患儿的心理情绪给予针对护理干预[11]。研究显示,兴趣诱导可以调动患儿积极的情绪,转移患儿的不良情绪,有效减轻穿刺等带来的疼痛[12]。目前临床对于父母陪伴联合兴趣诱导的相关研究虽然较多,但是针对各年段患儿的心理特点给予兴趣诱导的进行护理干预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研究显示,父母陪伴联合兴趣诱导麻醉的患儿焦虑程度改善更显著,麻醉配合度更高,且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结果表明,父母陪伴联合兴趣诱导应用于小儿包皮手术麻醉诱导中效果显著,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改善显著,提高了麻醉配合度,提高了患儿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析原因:(1)根据患儿不同年龄段给予针对性的兴趣诱导,6岁以内年龄段患者主要采取语言鼓励、玩具及动画片等分散注意力,7~10岁的患儿已经有了独立自主的思想,耐心解答患儿的提问,并且给予书籍、视频等,11岁以上的患儿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此时患儿往往对视频和网络游戏的兴趣更大,并且给予一定的健康知识的普及,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2)延长术前的访视时间能够更加充分的了解患儿的兴趣,才能给予针对性的干预,避免千篇一律,降低干预的效果。
综上所述,与仅给予父母陪伴诱导相比,联合兴趣诱导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应用于小儿包皮手术麻醉诱导中效果显著,焦虑等负性心理情绪改善显著,提高麻醉配合度,提高患儿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