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压疮护理干预对长时间侧卧位手术患者压疮形成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1-07-02邓芳华
刘 芳,邓芳华
(中信惠州医院,广东惠州 516006)
侧卧位是临床上常见的手术体位,广泛应用于骨折、胸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的手术,此类手术往往需要长时间侧卧,压迫支撑皮肤,并且受到麻醉、年龄、疾病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在手术中诱发急性压疮[1-2]。据临床流行病学统计,侧卧位手术过程中发生非人为因素压疮的危险性高达60 %,出现急性压疮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增加术后康复的时间,存在发生医患矛盾的隐患[3],因此,长时间侧卧位手术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手段减少压疮的发生是目前临床上手术室医护人员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急性压疮护理干预对长时间侧卧位手术患者压疮形成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3月108例长时间侧卧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手术时间在3 h及以上,术前不存在压疮或压疮风险,初次长时间手术,意识清晰,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严重的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基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1.2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术中采用普通海绵保护可能受压的部位,恒温毛毯、输入液体加温等操作。观察组给予急性压疮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压疮风险评估:按照《压疮风险评估表》,20分以上属于重度危险,15~20分属于中度危险,10~14分属于轻度危险。严密观察患者的创面、皮肤颜色及温度,使用约束带的患者可以适当放松约束带,缓解压迫部位的血液循环,但是不能影响手术,术中给予局部按摩。(2)凝胶体位垫的使用:凝胶体位垫与患者的头部、肩关节、上肢紧密贴合,固定患者上侧臂,双臂与躯干形成的夹角低于90°,通用方垫放置在其双腿间,嘱咐患者夹紧,固定患者髋部,对可能发生压疮的部位进行保护。(3)密切观察与按摩:对患者受压部位的颜色、温度等严密观察,及早发现压疮的先兆现象(发红、肿胀)等,在手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进行体位变换,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流畅,缓解支撑点的受压情况。(4)温度护理:全程使用恒温水毯,温度控制在38 ℃,尽可能减少皮肤的暴露,输液和冲洗时液体要首先进行加温处理,使用纱布前需要使用温盐水浸泡,减少机体热量的散失,术后及时复温干预,及时监测患者体温恢复情况。
1.3观察指标 (1)急性压疮判定方法:采用无色、透明的玻璃片对相同部位的皮肤进行按压,Ⅰ期为不褪色红斑,Ⅱ期为损伤到局部表皮、真皮,可见大水疱及表浅溃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0.5 h及术后24 h压疮发生率[4]。(2)急性压疮面积测量:术后即刻、术后0.5 h及24 h由护理人员采用专用测量卡尺对患者压疮面积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3)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肢体麻木、紧张情绪、腰肌疼痛、颈肩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4)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拔管时间、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5)满意度评价:出院前采用自行设计的《手术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调查,包括护理质量、护理责任心及护理态度三个方面,各维度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满意度越高。
2 结果
2.1不同时间点压疮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0.5 h及术后24 h压疮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点压疮发生情况比较[n(%)]
2.2不同时间点压疮面积比较 干预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0.5 h及术后24 h压疮面积较对照组患者均显著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时间点压疮面积比较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干预组患者肢体麻木、紧张情绪、腰肌疼痛、颈肩痛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2.4术后拔管时间及凝血功能比较 干预组患者拔管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较对照组患者均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术后拔管时间及凝血功能比较
2.5护理满意度评价比较 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质量、责任心、态度)较对照组患者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护理满意度评价比较
3 讨论
长时间侧卧手术患者发生压疮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1)手术室护理人员思想上的认识欠缺,普遍认为手术体位是不可变的,没有积极采用相关的措施,减少压疮的发生[6];(2)术前没有对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进行评估,对于高危患者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未采取有效的措施;(3)护理人员铺巾平整,造成患者局部受力不均;(4)手术过程中消毒液、血液、冲洗液未完全干透,患者就平躺,局部皮肤潮湿,滋生细菌,破坏皮肤的保护屏障,增加皮肤破损和感染的风险;(5)麻醉阻滞药物导致患者血液循环减慢,局部组织缺氧,无氧代谢产物未能及时排除,增加压疮发生的风险[7];(6)手术体位的摆放本身就不利于循环,加之长时间受压,增加压疮的形成。
本研究显示,急性压疮护理干预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0.5 h及术后24 h压疮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且压疮面积均显著缩小,肢体麻木、紧张情绪、腰肌疼痛、颈肩痛发生率均显著下降,麻醉拔管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显著缩短,并且对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对于长时间侧卧手术的患者术中采取急性压疮护理干预是有效的,可以减少压疮的形成,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既往冯炎锋[8]研究中采用Waterlow压疮量表评估预测手术压疮发生的风险,指导术中的护理,减少压疮发生,并且对于护理人员具有预警作用,增强责任心,并且规避风险意识。Water压疮量表评分20分以上的患者及时处理,并在手术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前瞻性,严密观察皮肤温度和颜色的变化,将降低压疮发生风险[9-10],在本研究也得到了证实。本研究的急性压疮护理干预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压疮量表充分评估患者手术压疮发生的风险,既能够风险预警,也能够指导手术过程中的护理。凝胶垫的主要成分是聚亚安酯,仿生学特性显著,具备较好的柔软性和抗震性,与普通海绵相比,受力更加均匀,受压部位的摩擦力、剪切力、压力显著降低,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11]。压疮发生与体温因素密不可分,术后因为皮肤暴露、器械操作等,散热明显,患者的体温显著下降,影响末梢皮肤的血液循环,局部受压部位缺血,增加压疮发生的风险,因此,本研究还采取温度的护理,让患者的体温从入室到回到病房均处于恒定的状态,降低压疮发生的风险,提高手术的舒适度[12]。
综上所述,长时间侧卧手术的患者术中采取急性压疮护理干预是有效的,可以减少压疮的形成,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