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

2021-06-30严鹏陈文佳孙星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程资源劳动教育

严鹏 陈文佳 孙星

摘 要 工业文化与劳动教育紧密相连。劳动教育是工业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工业文化教育是劳动教育以工业为载体的呈现形式。通过工业文化来落实劳动教育,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苏霍姆林斯基的全方位劳动教育理论让工业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有了可能。工业生产现场、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工业史与工业文学等构成的工业文化教育综合体,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通过工业文化落实劳动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两大途径。

关键词 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工业文化;课程资源;研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2-0016-03

一、工业文化与劳动教育紧密相连

工业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推动工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工业的本质就是一种劳动,工业文化具有崇尚劳动的价值观。

“工业”(industry)一词从15世纪就出现在英文里,但那时所谓的“工业”和今天一般意义上所称的工业完全不同。根据雷蒙·威廉斯的考证,“industry”一词最初指的是“人类勤勉之特质”,直到18世纪才开始指“生产或交易的一种或一套机制(institution)”[1],而18世纪正是工业革命开始的年代。勤勉是一种最基本的劳动伦理,英语里“工业”一词的原始含义是勤勉,意味着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工业与劳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工业与劳动的密切关系,使崇尚劳动的价值观成为工业文化的一部分。

工业精神作为工业文化的核心,包含着劳动精神。从理论上说,由实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构成的工业精神,是劳动精神在工业领域的投射与体现。工业活动离不开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是工业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工业文化教育是劳动教育以工业为载体的呈现形式。通过工业文化来落实劳动教育,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二、全方位劳动教育理论让工业文化融入劳动教育有了可能

在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体系中,苏霍姆林斯基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极具启发性。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将劳动教育简单地看成职业技能培训或实践教学,而是将劳动教育上升至道德教育的高度,指出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做好劳动准备”,而“所谓做好劳动准备,首先是指在道德上做好准备以及要有热爱劳动的思想”[2]。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理论既包含体力劳动,又包含脑力劳动,而他也看到了这两者在教育和生活中的矛盾性。苏霍姆林斯基敏锐地意识到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脑力劳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学校教育中,对于脑力劳动的培养可能会带来对体力劳动的贬低情况,而这一问题无法通过简单地提高体力劳动教育的比重来解决,只能培养学生重视体力劳动的价值觀。[3]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劳动教育只能是一种引导和建构的过程,不可能指望学生自己在劳动实践中自发地产生崇尚劳动的意识。相反,他指出了在劳动教育中缺乏理论学习的危险:“只有当儿童意识到自己的努力的创造作用,认识到劳动的社会意义时,才能培养出他对劳动的真正的爱。如果缺乏这种自觉的因素,强制只能碰上学生的抵制情绪,强制的力量越大,抵制的情绪就越强烈。”[4]

由此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实际上是一种主张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方位劳动教育理论,并非简单地让学生参加体力劳动或动手实践,而是强调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这一理论揭示了在教育全过程中全方位渗透劳动教育的可能性。例如,人文学科只要设计适当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全方位劳动教育理论,使工业文化有可能成为一种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在当下中国,工业发展已经开始迈向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的新阶段,劳动的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制造业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在工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强调本质,以弘扬劳动精神为核心,区分不同场景,利用新技术与新业态,以新形式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劳动教育不与时代脱节,能真正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工业文化如何作为劳动教育的课程资源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要求整体优化课程资源,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劳动教育,工业文化可以成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这其中,工业劳动现场、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工业史与工业文学等均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而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落实劳动教育的工业文化教育综合体。工业文化教育综合体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通常情况下是两者的结合。

“少年和青年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向往那些包含着崇高思想(建功立业、与自然做斗争、美好的友谊和爱情等)的活动。学校的任务就在于,要使从事创造性的、内容深刻而丰富的劳动思想,也像建功立业、到远方去旅游的幻想一样占据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善于对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使劳动和劳动者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5]换言之,教育者要使用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去激发青少年学习者对于劳动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不应该用枯燥的说教,也不能完全用抽象的理论讲解,而要使用生动的案例去具体展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积极感染。工业文化中的非物质部分,如工业史与工业文学等,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苏霍姆林斯基曾举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老工人事迹作为案例来塑造学生劳动观念的成功例子。[6]在苏霍姆林斯基提供的教学案例中,老工人的劳动事迹就是一种非物质工业文化遗产,是体现了工业精神的工业史,实现了培育青少年学生劳动观念的教育功能。因此,在劳动教育中,工业文化实际上可以成为一种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新信息。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劳动教育中引入劳模等劳动者的事迹,正是传承劳动精神的基本途径。

作为课堂教学讲授内容的工业文化课程资源主要是非物质的,构成了学习者所要学习的内容。除此之外,物质性的工业文化也可以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为学习者营造容易吸收外部新信息的学习环境。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表明,尽管劳动是生活的基础,但对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在正式参加社会劳动前要经历漫长的学校学习阶段,劳动对他们来说是具有陌生感的。同样的,尽管工业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但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工业通常是远离他们日常生活的陌生之物。因此,工业劳动现场、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等可以起到直观地展示劳动的作用,但这些工业文化资源本身也必须直观而容易理解,才能激起学生较强的学习动机。物质性的工业文化资源是有形的,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工业,使其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工业的具体的形象,降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与知识的难度。对学习者来说,熟悉就意味着可感知与易理解。将青少年学生带到工业劳动现场、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等场所实地参观学习、动手实践,有助于为学生创设熟悉工业文化的学习环境。

四、通过工业文化落实劳动教育的两大途径

通过工业文化落实劳动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两大途径。

一是课堂教学。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一般被认为是纯人文类课程,与劳动似乎没有直接关联。然而,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而劳动精神是家国情怀的重要构成内容,因此,劳动教育可以借此渗透进高中历史课堂。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可以把高中历史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分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化了劳动教育在中学历史课程中的渗透价值,而相关内容主要被安排在了涉及工业的课程内容中。在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7]。修订后的表述并没有改变利用工业文化知识点教学来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思路,只是将“智能技术”改为“人工智能技术”,使表述更为严谨,而真正重要的修订在于明确增加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修订后增加的“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不仅明确了该课程内容要求所包含的唯物史观的内涵,还特别突出了劳动,这很明显是要通过该课程内容落实劳动教育。例如,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就在“学思之窗”栏目中,呈现了一段关于大庆精神的材料,其内容指出“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并提问“结合这一材料,请思考为什么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另外,教材还配有先进工人代表、劳模王进喜的日记一图。王进喜亲切的语言风格,勾勒出一个志愿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工业化献身的、伟大的劳动者的形象,拉近了学生与工人这一群体的距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本栏目的史料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所发挥的作用,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劳模精神,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并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体现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是劳动实践。这里的劳动实践主要是指研学实践,即将学生带到各类工业文化现场,实地动手劳动。以中信重工为例,其前身洛阳矿山机器厂是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其申报国家工业遗产的核心物项中就包含焦裕禄的劳动成果。1965年12月,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人习仲勋到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副厂长,他后来深情地回忆道:“我在洛矿的一年,实际上是上了一年的工业大学。我走出厂部,直接下到车间,与工人在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与工程师、技术人员打交道,学习求教,这使我的眼界大开,增长了许多工业生产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我在工人师傅的帮助指导下,还学会掌握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技术,用自己的双手参加产品的组装。通过与工人的共同劳动和交往,更使我亲身感受到工人阶级的高尚品质和优良作风。他们维护团结,遵守纪律,热情豪爽,坦率真诚,说实话,干实事,肯钻研,讲效率。他们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是他们给我上了必要的一课。”[8]习仲勋的回忆,是中信重工重要的非物质工业文化遗产,现身说法地阐述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是弘扬劳动精神、落实劳动教育的天然教材。可以认为,在类似中信重工这样的工业文化资源中开展研学实践,将能有效地落实劳动教育。

与一般劳动场所不同的是,工业场所条件特殊,涉及更多的危险作业与保密生产等,因此,利用工业场所开展劳动教育需要专门设计。《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2020年11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牽头的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评估工作正式启动,其重要目标就在于推动适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工业文化教育综合体的建设。随着相关工作的扎实推进,在发展工业文化中落实劳动教育将逐步实现,工业文化发展与劳动教育将相得益彰,共同夯实我国制造业的基础,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严鹏,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武汉 430079;陈文佳,福州市第二中学,福州 350001 ;孙星,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北京 100846)

参考文献:

[1]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37.

[2][3][4][5][6]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7,11,11-12,23,48.

[7]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7.

[8]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习仲勋文集 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1067.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课程资源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