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来源、素养结构与提升路径

2021-06-30王飞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师发展

摘 要 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设置亟须数量足、质量优的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从长远来看,高校应该设置劳动教育专业培养劳动教育师资,但在缺乏劳动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将现有劳动与技术教师、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劳动模范、劳动技能大师和知名工匠等纳入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从劳动教育的本质和承担的使命角度看,劳动教育教师应该具备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必要的劳动教学知识与技能、劳动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劳动教育实践与评价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规划、设计和实施活动的能力等。要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这些素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就需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构建日常教研制度,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

关键词 劳动教育教师;教师来源;素养结构;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2-0019-04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每周开展不少于1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配备劳动教育专任师资。[1][2]那么,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来源、基本素养要求和如何培养等问题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来源

自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就在中小学中设立了劳动教育课程,并配备了劳动教育专任教师,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取得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两次发展高峰。[3]但是,随着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被并入综合实践活动后,劳动教育教师的数量出现了显著的下滑。[4]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我国普通小学和中学在校办工厂、农场负责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教职工数从2000年的8431人和31415人减少到2017年的336人和2248人。[5]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数量的锐减情况。在当前中小学强化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背景下,我国亟须从多维度补充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那么,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什么呢?

(一)原有劳动与技术教师

虽然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劳动教育教师数量大幅减少,但是仍然有一些省份在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劳动教育课程的课时。比如,《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中规定小学阶段劳动技术课程68学时、初中阶段170学时、高中阶段102学时,并配备了专门的教师。[6]因此,在2001年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仍有一定数量的劳动教育教师。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师53568人[7],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师33327人[8],高中阶段通用技术教师13538人[9]之所以教育部的统计表中未列出普通高中劳动与技术教师人数,可能是因为在高中阶段劳动教育主要以通用技术的形式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将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看成是劳动与技术专任教师。这些劳动与技术教师长期从事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与技术教育部分的教学工作,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理应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力量。

(二)部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

不仅每周1学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亟须数量充足的劳动教育教师,而且劳动周、课内外劳动活动等也均需要具备一定劳动教育素养的教师。仅仅依赖原有劳动与技术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吸纳对劳动教育有兴趣、也具备一定的劳动教育素养的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参与其中。班主任的参与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就是教室及其周边区域,比如教室地面、墙面、玻璃、窗帘等的清洁,课桌椅的卫生与装饰,墙面及黑板报的设计,教室内外窗台绿植及花卉等的照料等均是发生在教室之内的,而班主任作为一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上述各个方面涉及的劳动活动都具有较高的熟识度和话语权。因此,班主任是劳动教育教师的重要来源之一。各科任教师中对劳动教育具有较高热爱程度,且具备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能力的教师也应该被纳入进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这不仅能够在数量上充实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还能够实现《意见》和《纲要》提出的积极发挥学科渗透在劳动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三)劳动模范、劳动技能大师和知名工匠等群体

榜样的示范与引领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提升学生热爱与尊重劳动人民、形成自觉劳动和崇尚劳动的品质以及养成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而劳动模范、劳动技能大师、知名工匠等群体恰恰是上述劳动品质的最典型代表,由他们进行示范、讲解,可以让学生更鲜活、更直观地感受他们高贵的劳动品质,油然而生地产生敬重感、尊重感,感受并领悟他们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从而自觉形成争做新时代劳动奋斗者的决心与意志。因此,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该积极寻找并聘请各种劳动模范人物加入兼职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通过“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指导学生从榜样的事迹中领悟、学习与提升劳动素养。

(四)高校的专业培养

从长期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需数量庞大的专业教师。若劳动教育教师没有受过较为系统、专门和科学的教育训练,一般难以有效地设计、组织和实施劳动教育,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态度以及劳动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水平就较难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标准要求。正因如此,《意见》和《纲要》明确提出有条件的高校应该积极设立劳动教育专业,培养劳动教育师资。[10][11]

雖然当前在高校中开设劳动教育专业仍存在着诸多困难,如劳动教育应设置在哪个学科之下或设置在哪个学院、劳动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有哪些、劳动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如何配备等,但是有条件的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在政策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试办劳动教育专业。实际上,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看,高校开办劳动教育专业的条件已经成熟。早在2001年,《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就允许部分重点大学设置目录外本科专业。[12]2012年,教育部颁布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指出高校可以在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之外专业目录内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并向教育部备案,新开设专业经校内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审议、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批,这进一步扩大和落实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自主权。[13]所以,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劳动教育专业在法律和政策上都是被允许的。而现实高质量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的大量缺口也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有关新专业设置必须要有长期稳定的就业需求的条件。此外,我国自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在中小学设置了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及课外、校外劳动活动,并配备了专门的师资,而且伴随着实践中劳动教育的推行,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随着国家日益重视劳动教育,实践与学术成果更是呈现出井喷之势。这些均为高校设置劳动教育专业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素养构成

劳动教育教师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他们是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是学生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他们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劳动教育实施的质量、效果以及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劳动教育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必备的劳动教学知识与技能,具备劳动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具有劳动教育实践与评价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规划、设计和实施劳动活动的能力等。

(一)劳动和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劳动教育教师要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教育观,要知道劳动和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具体而言,劳动教育教师应该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教育观,理解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用以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核心范畴,即劳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自觉的对象化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根本源泉和动力,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最根本、最核心来源力量。劳动教育教师应该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劳动教育学说的继承与发展,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理解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的重要作用,懂得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紧密结合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劳动教育教师还应该把握新时代背景下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新变化、新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劳动教育的理论认识。

(二)必要的劳动教学知识与技能

劳动教育教师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必须对其所教授内容有深刻的把握,不仅要了解劳动知识与技能本身,还要通晓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策略。教师还需要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段劳动教育内容的关联性有一定的把握,保证劳动教育开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此外,劳动教育教师必须明确新时代国家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保证教学内容和方式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劳动教育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继承的传统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也要了解新时代对科技性劳动、审美性劳动、创新型劳动的要求,在劳动课教学中既要注重传统劳动技能、观念的教学,也要注重新科技在劳动过程中的应用,充分挖掘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三)劳动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

劳动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能够根据劳动课程的目标,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分析地区和学校的条件与优势,围绕校内外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等设计劳动教育主题,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确保劳动主题和内容能够较好实现劳动教育目标。一般而言,劳动教育教师是劳动教育主题和内容设计与开发的主体。因此,他们应该树立科学的课程开发意识,认识到课程设计与开发是自身必备的能力,是劳动教育目标科学落实、劳动课程系统化的必然要求。在形成课程开发意识的基础上,劳动教育教师应该积极分析学校和地区的条件与优势,充分挖掘学校和地方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拓展劳动教育活动范围。

(四)劳动教育实践与评价能力

劳动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能力特点和兴趣偏好等将劳动主题和内容进行细化,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劳动教育实现劳动观念、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达到劳动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劳动教育教师还需要具备科学、多元的评价能力,能够根据劳动主题和内容的特点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情况进行全程、全员和全方位的评价,并能根据评价情况随时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五)指导学生规划、设计和实施活动的能力

勞动教育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指导学生围绕劳动主题,确定劳动活动的目标与任务,选择研究内容与方法,经历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劳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整合性特点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劳动教育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基础上,对学生劳动实践的整个环节进行指导,包括引导学生形成劳动主题研究方案,对学生进行劳动方法、劳动过程与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形成安全意识等。劳动教育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要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劳动实践体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劳动教育教师还应该明确劳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定位以及其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有意识地从其他课程中选择相关的主题,不断丰富劳动课程的内容。劳动教育教师也应该掌握在课下和校外开展劳动活动的一些必备知识和技能,如校外勤工俭学、劳动参观与实践、劳动周组织与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劳动教育教师素养提升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了诸多方面的新要求。因此,全面、系统地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素养势在必行。

(一)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

国家要建立省、市、县(区)、校多级劳动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并注重各级培训之间的协调,保证培训内容联通和逐级细化。一是要开展对劳动课专兼职教师的全员培训,要将劳动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劳动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二是要根据劳动教育教师的实际需求,从劳动教育的特点出发,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师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系统学习。三是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培训的方式方法,在开展培训前,应该进行广泛的实证调研,充分了解劳动教育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案例研修、参与式培训等,增进培训的实效性,提升他们的课程育人意识和能力,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二)构建日常教研制度,实施多层次的教研活动

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各级教研组织,配备专职的劳动教育教研员,并积极探索提升劳动教育教师实践育人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模式和路径;要设置劳动教育教研机构,组织开展区域劳动教育教研活动,通过协同合作、区域协作、校级联动等方式,多维度、多层次地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教研机构要加强对学校教研机构和教师的指导,注重培养骨干教师,发现、总结和整理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劳动课程的典型经验,供其他学校借鉴。各学校要按照要求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制度,设置专门的劳动课教研组或教研室等。相较于省、市、区(县)教研,校本教研更具有针对性,它是提升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提高课程效果的重要保障。各学校可以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合作研究等,开展以校为本的劳动教育教研活动,抓住教师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问题,通过教研活动不断完善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学生指导与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鼓励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究活动

劳动教育教师素养的提升,需要以他们对劳动教育价值认同和劳动教育理论内化为基础,否则外在的措施终将无法内化为教师的行动热情和实践能力。提升劳动教育教师内在动力和能力的关键在于让他们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在自我提升和学生发展方面的价值,而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本途径就是让他们树立劳动教育研究意识,认同“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引导和鼓励劳动教育教师着眼于本校或本班实际,通过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对劳动教育实践中各环节、各维度和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不断创新与完善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为更科学、有效地落实劳动教育,提升学生劳动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提供切实的帮助,由此实现教师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提供劳动实践机会,提升教师劳动育人的能力

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因此,劳动教育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劳动活动,让学生在劳动活动中手脑并用,做到身验之、心悟之。若劳动教育教师缺乏劳动的真切体验,未亲自从事、感悟过社会的真实劳动过程,则其所设计的劳动活动可能远离真实的劳动样态,难以发挥劳动育人的效果,也可能由于缺乏深切感悟而无法引领学生提高劳动观念。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积极与农场、工厂、服务业机构等联系,在不给劳动教育教师增加太多负担的情况下,给予真实劳动的实践体验机会,提升他们指导学生劳动实践的能力。

(王飞,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济南 250014)

参考文献:

[1][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trs=1,2020-03-20.

[2][11]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2020-07-07.

[3] 王飞.新中国劳动教育70年回顾与展望[J].教育史研究,2019(3):93-103.

[4] 王飞.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偏差與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69-74.

[5]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163.

[6] 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6-76.

[7] 教育部.小学分课程专任教师学历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qg/202006/t2020 0611_464824.html,2020-6-11.

[8] 教育部.初中分课程专任教师学历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qg/202006/t2020 0611_464843.html,2020-6-11.

[9] 教育部.普通高中分课程专任教师学历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qg/202006/t20200610_464557.html,2020-6-11.

[12]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gjs_left/moe_1034/201005/t20100527_88506.html,2001-10-25.

[13]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3882/201209/t201 20918_143152.html,2012-09-18.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教师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职教师发展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农村学前教师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选课制的推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研究
提升幼儿园教师素养的策略研究
利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校本课程建设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培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