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肺脾气虚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30例*
2021-06-30姚卫杰柳普照郭向东张治成
姚卫杰,柳普照,郭向东,张治成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为10%~25%,约占鼻部疾病的40%[1],已成为主要的慢性呼吸道炎性疾病,且与哮喘密切关联。该病病程漫长,目前西医药物治疗虽然见效快,但使用时间较长,远期疗效欠佳,停药后复发率高,长期不愈会引起哮喘、睡眠呼吸障碍等疾病[2]。穴位埋线是采用现代物理医学产物可吸收蛋白线,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穴,将其埋入人体穴位,通过线体的软化、分解,发挥持久而柔和的刺激感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虽然穴位埋线已在多个学科开展了深入研究,但是在耳鼻喉科的应用研究较少。2017年10月—2018年5月,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肺脾气虚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肺脾气虚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60例,按照区组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平均(35.56±7.33)岁;病程平均(1.95±0.36)年。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平均(34.76±7.06)岁;病程平均(1.89±0.5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3]相关标准。①鼻痒、打喷嚏、鼻塞和清水样鼻涕4大症状中不少于2项,症状发作≥4 d/周,且连续≥4周。②可伴或不伴眼部症状,如流泪、眼红和眼痒等。③鼻腔检查可见鼻腔水样分泌物、鼻黏膜苍白水肿,同时变应原或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时,出现任何1项阳性则可诊断为变应性鼻炎。
2.2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4],辨证为肺脾气虚型。①主症:阵发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痒,鼻塞。②次症:畏风怕冷,神疲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或无华,食少便溏,鼻甲肿大不红。③舌脉: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弱或沉细。以上主症必备2项或以上,同时具备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者;②病程≥1年者;③依从性好,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④年龄20~55岁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有出血倾向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者;②有哮喘、严重荨麻疹或湿疹病史者;③有季节性、间歇性鼻炎或花粉症者;④有精神疾病或对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理解困难者;⑤合并有鼻息肉、息肉样变或鼻中隔严重偏曲者;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⑦正在接受其他治疗方案者;⑧对羊肠线过敏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片(由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号S039211,10 mg/片),10 mg/次,1次/d,口服,连续使用4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由Schering-Plough Labo N.V.(Belgium)生产,产品批号S020117,50 μg×140揿],每次2揿/侧,1次/d,喷鼻,连续使用4周。
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取双侧穴位:迎香、印堂、合谷、曲池、足三里、肺俞、脾俞。2周埋线1次,共埋线2次。
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第9周进行随访。
5 观测指标与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时、随访时这3个时间点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RQLQ评分。
5.1 VAS评分
VAS评分量表共分为10分,毫无症状为1分,症状最重为10分。从0逐渐过渡到10,代表AR症状的严重程度从毫无困扰到极度困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鼻炎困扰程度越重。患者根据症状的自身主观感受予以评分。
5.2 RQLQ评分
从日常活动、睡眠、鼻部症状、眼部症状、非鼻眼症状、鼻炎相关行为、情感7个方面设计自测问卷,包括28个项目,每项分值为0~6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低。
5.3 下鼻甲肿胀程度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对鼻甲肿胀程度进行评分。按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5]制定的鼻甲肿胀程度评分标准。下鼻甲肿胀程度计分标准: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中鼻甲可见,计1分;下鼻甲与鼻底或鼻中隔紧靠,下鼻甲与鼻中隔或鼻底之间尚有较小间隙,计2分;下鼻甲与鼻底、鼻中隔紧靠,中鼻甲窥不见,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或见息肉生成,计3分。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7.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4周和随访时的VA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4周时对比,治疗组VAS评分有所升高,随访时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脾气虚型持续性AR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 分,
7.2 两组治疗前后RQLQ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4周和随访时的RQLQ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4周时对比,治疗组RQLQ评分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随访时对比RQLQ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脾气虚型持续性AR患者治疗前后RQLQ评分对比 分,
7.3 两组治疗前后下鼻甲肿胀程度评分对比
与同组治疗前对比,两组治疗4周时的下鼻甲肿胀程度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4周时对比,治疗组下鼻甲肿胀程度评分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脾气虚型持续性AR患者治疗前后下鼻甲肿胀程度评分对比 分,
8 讨 论
中医学称AR为“鼻鼽”[6],《素问·脉解篇》曰:“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中医学认为:AR是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不任风寒或禀质特异,异气侵袭所致,乃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肺,与脾关系密切[7]。《济生方·鼻门》中云:“夫鼻者,肺之所主,职司清也,调适得宜,则肺脏宣畅,清道自利。”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曰:“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认为鼻鼽内因在于肺脏有寒,导致流涕不止,指出鼻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肺气虚寒,卫外不固,腠理疏松,元阳不固,营卫不和而发鼻鼽。《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中央土以灌四傍……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中转升降的枢纽,鼻乃脾中清气出入之通道。脾中清气充沛,则气足血旺,健运适度,诸窍濡养得宜;脾中清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鼻窍失于濡养,容易引起外邪侵犯。因此,AR发生其标在肺,本在脾胃[8]。《内科摘要·卷上》记载:“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塞流清涕,寒禁嚏喷。余曰:此脾肺气虚不能实腠理。”明确指出脾肺亏虚是该病发病之本。目前,对AR中医证型的研究也证实了肺脾气虚型所占比例甚高[9-11]。
药物作为西医治疗AR的首选,临床主要以抗组胺类、抗白三烯类及鼻用激素为主,有见效快的特点,但缺乏持久性,容易复发,并且长期服用会产生耐药性而降低疗效[12-14]。另外,患者对激素类药物的排斥心理导致其接受度不容乐观。目前,比较推崇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唯一可能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改变应变性鼻炎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但需要3~5年的长时间坚持才能达到满意效果[15-16]。因此,更多的患者渴望有效而又容易接受的中医治疗手段。
穴位埋线是采用现代物理医学产物可吸收蛋白线,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穴,将其埋入人体穴位,通过线体的软化、分解,发挥持久而柔和的刺激感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常规留针无法比拟的[17-18]。《灵枢·终始》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张景岳曰:“久远之疾,其气必深,针不深则隐伏,病不能及,留不久则固结之邪不能散也。”因此,穴位埋线用于治疗类似AR反复不愈的顽固性疾病较为合适。
笔者治疗肺脾气虚型鼻鼽选取迎香、印堂、合谷、曲池、足三里为主穴,配以肺俞、脾俞。《针灸甲乙经》云:“鼻鼽不利,窒洞气塞……迎香主之。”迎香穴位置特殊,紧靠鼻腔,属于手阳明经腧穴,又为手足阳明交会穴,阳明经多气多血,刺之不仅能够使脉气直入鼻腔、疏通鼻部阻滞的经气,还能调动肺与脾胃的气血运行,标本兼治,是治疗各种鼻病的首选之穴。合谷、曲池穴分别为手阳明经之原穴、合穴。合谷调畅气机,通调头面部的气血,有“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之说。外邪是AR的诱发因素,合谷可疏风散邪,疏通窒塞。曲池是气血最旺盛的穴位,现代临床研究也认为曲池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常用穴位之一,用于治疗过敏性皮肤病效果甚佳,具有抗过敏的作用[19]。足三里属胃经下合穴,脾与胃相表里,《金匮要略》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因此,该穴为补益脾胃、运化气血之要穴。脾胃五行属土,肺属金,“培土可生金”,补脾益肺,共治肺脾气虚之证。现代研究也证实,针刺足三里可改善血液运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20]。以上腧穴皆为阳明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阳明所至为鼽嚏。”阳明经多气多血,经气失调与鼻鼽的发病关系密切,故选取阳明经腧穴可补气养血,气血充盈则肺不易受邪,正常发挥宣发肃降功能,鼻窍自利通畅。印堂为经外奇穴,紧连鼻根,与肺气相通。《灵枢·五色》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印堂属于督脉,有统摄全身阳气和维系元气的功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取此穴可温通阳气、益肺气、固卫表、通鼻窍。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重要穴位,分布于脊柱的两侧,对照现代解剖学,背俞穴的位置多与脊神经节段分布比较吻合,合应脏腑,肺俞、脾俞分别对应肺、脾,针刺其可以通过神经末梢作用于脏腑,对调理肺、脾功能有着特殊作用[21-22]。
本次研究中,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RQLQ评分和鼻甲肿胀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穴位埋线治疗能够改善肺脾气虚型持续性AR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RQLQ评分和鼻甲肿胀程度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疗效相当;随访时同期对比,治疗组的RQL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穴位埋线可能与线体在分解的过程中对腧穴产生持续刺激,发挥一定的腧穴效应有关。随访主要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填写,因此未对下鼻甲的肿胀程度进行复查。鉴于本研究中观察病例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其中远期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观测和总结。
综上所述,运用药物或穴位埋线治疗肺脾气虚型持续性AR均可改善打喷嚏、流清涕、鼻塞和鼻痒的主要症状,且穴位埋线治疗能够发挥协调阴阳、平衡脏腑、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23-24],标本兼治,可较长时间控制临床症状。本法操作方便,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且持续效应较长,减少了患者反复就医的麻烦,符合现代人的诊疗需求,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