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四大关键路径
2021-06-24丁昱
丁昱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福祉及民族未来息息相关,高校应深刻重视并发挥其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重要作用以大力推动生态教育,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校园制度等多维度进行教育路径探索与建设,增强实施大学生生态教育的价值性与实效性,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青年人才。
关键词: 生态教育 大学生 素质教育 路径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前提与基础,从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两山论”与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生态问题等的一再强调,可见,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成为革命、建设、改革和奋进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50)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愈发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推动新时代发展的生力军,更应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接受生态教育,提升生态文明素质,塑造生态文明观念,指导自觉实践生态文明行为,发挥正向影响。生态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高校这一教育平台,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当积极承担生态教育的责任,做到理论教育与生态教育并重,主动探索新时代视阈下生态教育的新方式与新途径,用生态理念引领高校特色发展,以发挥对学生的生态浸润作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一、以优化课堂生态教学为基础,树立科学生态理念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理論素养的主要途径,优化教学内容并创新性融入生态因素有助于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生态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实践,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协调、规范作用,抓住思政课这一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2](167),使学生们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浓厚的生态意蕴,感受生态文明在我国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生态思想的发展脉络,树立生态大局观与生态个人观。
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师还须不断改进教学技巧与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行分众化教育,实现课程内容易讲、易通、易懂,引导学生阐发思考并内化为实践动力,促使其养成生态环保意识,激发践行生态文明举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发挥主体的生态价值。
深刻挖掘蕴含在其他学科中的生态元素,借助学生已搭建的理论框架补充相关生态内容,实现专业、通识学科与思政课在生态方面新维度的接合。如打破体育课只注重体育技能的单一化模式,生态教育视阈下的体育课更注重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赋予其生态理念,通过倡导与生态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互动的和谐体育观,引导学生对体育与生态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提升生态素养的动力,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高校要落实主体责任,引导各学科在契合教学特点的同时融入生态理念,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获得创新性发展,完善学科之间的联动与配合,发挥和而不同的特点,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3](66),使高校生态教育得到确切保障。
二、以营造校园生态文化为平台,增进生态文明情感
学校作为学生第二个家,在学生成长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不仅要注重教学质量与师资力量的提升,更要注重校园生态文化的打造,充分发挥校园作为生态文明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的角度来看,当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有力得当,便会对学生的生态素养提升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4](80),因此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应着重在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组织层面多向发力,营造优良的校园生态氛围,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一)营造道德高尚、生态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体现的是校园文化中最高层次、最核心的内容,学校的生态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更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底蕴与内涵。学校可以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三风建设中,使生态文明主旋律在校内得到大力弘扬。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积极探索丰富高校生态教育的实现载体,通过校园广播、公众号等现代媒介传播相关知识,引导道德高尚、生态健康的舆论,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等理论瑰宝的浸润,提升生态文明姿态,拓宽生态文明视野。
(二)营造环境优美、生态积极的校园物质文化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大学生在高校中学习、生活时间较长,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颇为深远,因此需要创造生态文明友好的文化场域,科学高效运用有限资源,使校内生态氛围得到量质兼并的提升[5](93)。优良的校园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产生更深度的生态思考,争做积极的生态文明践行者。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善校园生态物质层面的建设,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构造等着手,如校园建筑应注重效与美并重,校内场所要体现生态关怀等,使生态文化以多种形式展现在校园的物质环境中,并通过学校宏观手段引导学生自觉将其转化为精神内容,在接受优美环境熏陶的同时培养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
(三)创建有责任、有担当的学生生态保护组织。
生态保护组织的建立使生态知识的传播更加生动、接地气,使生态文明意识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辐射,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相关组织的创建与发展,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激励作用。
高校应推出各项政策以支持生态保护组织的工作,与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定期为组织举办培训活动,自觉接受组织的监督。学校应挑选品行优良、素质过硬的教师进行多对一扶植,了解组织发展理念与目标,对组织进行专项分析与指导,将组织培养分配到教师个人指标任务上,并将教师绩效与组织发展情况、学生反响、社会反响等直接挂钩,杜绝教师责任推诿、消极怠工等现象。
学生生态保护组织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与学校积极沟通交互,引导、带领学生参与生态志愿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接受生态知识,形成高尚的生态文明素养,从而更好地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三、以开展生态实践活动为支撑,提升生态践行能力
习近平同志曾强调:“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因此,高校开展生态教育除了重视理论传导外还要从实践入手,以生态实践活动为支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激发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完善德性的生态情感[6](54)。高校应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良好机遇与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践行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成熟定型的绿色生态观。
现阶段高校实践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开展程度有待提高、学生参与度不高、指导老师能力有待提高等,对此,高校应深刻反省并从根源解决。
第一,促成与社会、家庭等的合力联动,有效调动资源,拓宽实践场域,使学生们在多方指导与监督下得到生态能力锻炼,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助力支持。
第二,通过问卷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根据社会热点创新活动内容,如“微公益”“微体验”,激发学生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在亲身参与中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观念,成为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的生态型人才。
第三,思政课教师应起到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发挥感召力与号召力。同时,学校须定期开展培训课程,邀请优秀教师进行经验分享,在相互学习中提高教师的生态实践指导能力,正确理解生态文明[7](22),以对学生的实践行为做出指正与引导,为学生提升生态素质保驾护航,助推高校生态品牌的打造。
四、以强化生态制度保障为关键,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校园制度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与补充内容,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保障,建立体制健全的校园生态保护制度有助于完善高校生态文明。
首先,学校应制定体系完善的规章制度,以便师生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自觉对照并规范言行。同时,学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由相关部门对老师与学生的意见进行专项收集与整合,并就意见进行筛选与合理采纳,让规章制度反映出老师和学生的声音,促使师生能够严格依照规定进行自我调整规范,在校外生活中也能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其次,要完善奖惩指标及监督体系建设。奖惩指标体系要贯彻奖惩严明的原则,须保障师生言行按照相关明细进行定性,优者受奖,违者必惩。不仅如此,对奖惩过程应进行规范化、程序化、准确化打造,为校园生态文化制度的落实提供深度保障,坚决杜绝形式主义[8](126)。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校园生态文明监督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监督体系的隐性约束作用,形成多维监督网络。学生之间监督能够使同学们更加注意、反省自己,在点点滴滴中矫正不当行为,增强生态责任感。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监督不仅能够发挥学校作为宏观主体的监督及约束作用,更能使学校的生态举动纳入学生的监督视线,确保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最后,要创建综合评分的生态文明评价制度。学校除注重学生的课程成绩之外,更应重视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学校名次排序应综合考虑考试成绩与生态文明因素,对生态文明评分未达标者应取消其奖学金、助学金等评定资格,严肃校内生态文明氛围,促使学生自觉将生态文明理念化为实际行动,为日后走出校园面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生态教育建设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高校要利用其作为生态教育主阵地的先天优势,大力推动生态教育在高校中的实行。高校应切实进行多种教学路径探索,克服生态教育中的困境,将党和国家的理论结合生态教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赋予学生生态使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态责任与义务,培养建设生态文明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张红霞,邵娜娜.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赜[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4).
[3]梅煜,卢黎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好“主渠道”与守好“一段渠”的关系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5).
[4]王逢博.基于“美丽中国”理念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
[5]陈斯拉.大学生生态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6]汪馨蘭.生态人格: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人格目标诉求[J].理论导刊,2016(4).
[7]王天兵.浅析生态文明观中的大学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
[8]王晓燕.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逻辑与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