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演绎推理能力的渗透与发展
2021-06-21李鹏朱敏
李鹏 朱敏
[摘 要]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演绎推理能力的关键期,教师要准确解读演绎推理内涵,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为学生推理思维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文章以几何教学、计算教学和数学思考教学为例,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演绎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演绎推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
快放学了,天空出现了连片的乌云,天色渐渐地暗淡了下来,不一会儿又呼呼地刮起了大风,突然空中一道亮光划过,接着天际传来了轰隆隆的声音。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室里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要下大雨了!”其实,在学生做出判断的时候,已经产生了类似演绎推理的过程:“天空中出现了乌云,刮起了大风,又有闪电又打雷”是观察到的现象,也是给出结论的理由,可以称之为“前提”;“要下大雨了”是学生在当前条件下最合理的一种推断,可以称之为“结论”。
以上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情景,为在小学阶段进行演绎推理思想的渗透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蕴涵演绎推理思想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学情,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演绎推理的教学模式。
一、演绎推理在教材中的呈现
演绎推理的分类复杂,在小学数学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三段论
三段论是一种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构成的演绎论证。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最经典的形式,核心思想是一类对象的全部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那么该类对象的部分也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例如,第一种情况:2的倍数都是偶数,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所以4的倍数也都是偶数;第二种情况:2的倍数都不是奇数,4的倍数加1的和是奇数,所以4的倍数加1的和不是2的倍数。
教学实践中要引领学生找准前提,求其所以然。
2. 选言推理
选言推理是以选言陈述(“或者……或者……”)作为前提之一的三段论,又称选言三段论,它根据选言陈述的逻辑特性进行演绎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在小学阶段比较常用的是不相容选言推理:大前提是一个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小前提肯定其中的一个选言支,结论则否定其他选言支,小前提否定除其中一个以外的选言支,结论则肯定剩下的那个选言支。例如,判断一根电线杆的高度是8厘米还是8米。让学生感受选言推理的方法:一根电线杆的高度是8厘米还是8米。因为一支筷子的长度已经超过8厘米,所以电线杆的高度肯定不是8厘米,应该是8米。
教学实践中应要求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叙述,不必过分强调推理的形式。
3. 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条件陈述(“如果……那么……”)作为它的一个或者两个前提的三段论,又称假言三段论。在小学阶段比较常用的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前提有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例如,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圆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实践中应要求学生描述判断的依据,培养学生言必有据的数学品质。
4. 关系推理
关系推理是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关系命题的推理,以关系判断作为前提或结论。关系推理在数学学习中应用比较普遍,小学阶段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幾种形式:①对称性关系推理,如因为1元=10角,所以10角=1元;②反对称性关系推理,如因为X大于Y,所以Y不大于X;③传递性关系推理,如因为X=Y,Y=Z,所以X=Z。
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再用关系推理解决问题。
以上,笔者较多的从低年级数学教材中选取案例,想表达的观点是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行演绎推理思想的熏陶。实践证明,这样的蕴含推理思维的思考过程及语言描述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对培养学生推究事理的习惯大有裨益。
二、小学数学演绎推理能力的渗透与发展
1. 以“计算”教学为例
感悟算理和掌握算法是形成运算能力的两条主线,计算里蕴藏了方法,方法中呈现出推理。如:
计算:891÷36=24……27
学生学习竖式,并将竖式改写成横式。
组织学生观察、对比、判断、推理:
第一个判断是“891等于89个10加一个1”,依据是多位数的组成(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
第二个判断是“89个10里面有20个36,余17个10”。
第三个判断是“17个10加个位的一个1,也就是171里面有4个36,余27”。
这两个判断的依据是位值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最后把两次除得商加起来得24,891里面一共有24个36,余27。
利用竖式计算,实质上是一种便于计算的书写形式,以上改写和口述既是一个计算过程,也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
2. 以几何教学为例
在小学的几何教学内容中,并没有明确提出需要运用演绎推理教学的要求,但教师可以聚焦学生的视角,只要推理的前提和过程是儿童能够理解、接受并认可的,就能进行尝试,培养学生推理的意识和能力。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比较: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更大?
质疑: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
操作:通过量、拼、折等操作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观察:利用几何画板,让三角形“动”起来。拖动三角形的某一个顶点,无论三角形的边长和大小怎样变化,其内角和永远不变。通过对各种三角形内角和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角增大,那么就有角减小;如果有角减小,那么就有角增大”。依此可以确信,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接着,可以运用演绎推理的方式得出结论:
因为平面上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相等,又因为存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所以平面上所有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以上过程对小学生的教育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推理的前提是否正确并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另一方面,推理的过程是否严密并能让大家理解?
3. 以数学思考教学为例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的数学思考小节部分,编排了演绎推理证明的例题和习题,这是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史上的第一次探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问题: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怎样判断哪两位班长在一个班?
(2)你有什么办法把题意整理、表示出来。
①学生使用列表法整理信息、表示题意。
②画“○”表示到会,画“×”表示没到会。
③学生汇报,表格如下:
(3)引导提问:
师:我们在推理时,哪个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生:每次每班只有一个班长参加。
师:也就是说,每个班长只能和其他班的班长同时出现。
师:观察上表,能否推理出哪两位班长是一个班的?怎样推理?
生1:第一次A和B、C同时到会,可以看出A只可能和D、E、F同班。
生2:从第二次的情况判断,A不可能和F同班。
生3:从第三次的情况可以确定,A只可能和D同班。
(4)学生小组合作,用刚才得出的方法,推出B、C分别与谁同班。
学生汇报推导结果。
师:你是如何进行判断与推理的?
……
学生在这个数学思考的过程中,没有用到特定的数学知识,只用演绎推理和已有的生活常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
总之,演绎推理思想深度融合在小学数学的各个版块,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给学生提供步入演绎推理的机会,為学生演绎推理思想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此,学生的理性思维在小学阶段萌芽,演绎推理思想得以生根,才能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生长出更加严格的演绎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