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及改革路径分析
2021-06-18肖芙蓉
肖芙蓉
摘 要:教师的实践性很强,其实践性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但是目前的师范教育却存在着脱离实践等诸多问题,表现在重学术、重理论,轻实用、轻实践,学用脱节的现象。近些年对高校师范专业毕业后的学生调研表明,高校师范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师范毕业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许多师范毕业生在毕业时不具备相应的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实践能力是从事师范教育的师范专業毕业生所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高校师范毕业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出现了问题有必要寻根溯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文章分析了目前师范生在上学及走上教学岗位前这期间所表现出的具体问题,并就相应问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改革办法。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及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2-0153-04
Abstract: The practicality of teachers is very strong, and their practicality has always been highly valued. However, the current teacher education has many problems that deviate from practice,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phenomenon of emphasizing academics, emphasizing theory, emphasizing practicality, emphasizing practice, and disconnecting learning. In recent years, surveys of students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teachers' colleges have shown that the status of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is not optimistic. The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ies of teachers' graduates are problematic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many teacher' graduates do not have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practice skills upon graduati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is the basic skill that the teachers majoring in normal education should possess. If there is a problem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the source and carry out targeted refor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pecific problems that normal students have shown before going to school and taking up teaching positi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for reference on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Keywords: normal students;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path
引言
任何一类教学活动的本质都是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能力就是教师围绕这些教学活动所具备的教学能力。能力是实现一个任务或者目标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它具有实践性和有效性两大性质。能力的高低或有无是通过结果来检验的。所以,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一方面建立在教学实践活动之上,另一方面受着有效性的制约,表现为完成某事。当前的教学实践与改革自然躲不开教学实践中的新问题、新变化,以满足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需要。对“教学实践能力”的理解既要抱有整体的内涵与目标,也要关注到由此而产生的技能、经验等具体组成。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加强可以强化高校师范生的教学素质。一个人认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作为即将走向讲台的高校师范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要具备从事教学事业的教学技能。因此,要积极寻求提高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新途径、新办法。
一、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在教学方式上更加丰富多样,像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情境教学,关注过程管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这些过程的实现需要从业者具备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
(一)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工作中处于核心位置,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
教学活动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中处于中心位置,其工作水平、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到学校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的教学表现意义深远。教学实践要求教师既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拥有教育基本理论,还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基本综合能力,包括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等。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师范生了解教学,将理论学习用于实践并从中积累经验的过程,同时师范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强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对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师范生素质提高可通过强化教学实践能
力来得到提升
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看得见的,像书写技能、口语技能及课堂教学技能等是师范学生应该具备的看得见的能力。然而,如果从更深层次理解教学实践能力,它还应该包括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这是看不见的。师范学生通过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使得师范生的可見技能得到加强,还有助于师范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其次,师范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可以理解为职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的知识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师范生进行短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可以让这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在实践中检视已有理论知识体系并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暴露自身实践教学经验的不足,让其在心理上做好教师从业准备。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师范生通过四年扎实的理论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个扎实的理论体系,模拟教师的角色有助于让学生理论知识体系向实践方向拓展,使得其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三)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实践能力
师范毕业生不再具备毕业“免考”特权,这意味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国家将严格管理教师队伍入口,体现了国家对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视。在未来,教学改革会不断推进,新时期对高校师范生的个人执教能力会有更高要求,师范院校任重道远,如何使培养的师范生具备更高的教学能力,如何面对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成为师范高校的教学新课题。自2015开始,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在全国实行,高校师范生不再毕业自动获得教师资格证。相比于以前的省级考试,全国统一化考试后考试内容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体现在考试内容、试题题型和考试的形式上。教师资格证考试包含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面试环节的教学实践能力更是占有很大比重。教学实践能力在整个面试环节分值占比45%,而其他各部分如教学设计占10%,教学实施占35%,教学评价占10%。可以看到教学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了考试的结果,施行国考制度预示着未来的高师教育将会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的方向转变,新的改革形式对师范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具备全面的从业素质能够保障就业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在校生总数屡创新高。高校的持续扩招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高校人数的不断攀升,也使得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型”,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这样的情景下,高校师范生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就业问题难以避开。并且随着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出台,全国化考试制度的施行以及基础教育的一系列改革都使高校师范生就业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从目前师范生的就业情况看,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师范生从业能力素质的欠缺,尤其在教学实践能力上面。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是必须加强师范生从业素质,尤其是要加强培养教学实践能力。
二、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所遇到的问题
师范生的成长需要深厚的教师文化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离不开专业化的教学技能实践和训练。高校师范教育历来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期待,但在高师院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实践教学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原因在于目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开始向综合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过渡,院校的师范性在逐步弱化,培养出来的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薄弱,出现毕业师范生强于理论而弱于实践的现象,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的教学工作,以满足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要,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和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一)课程设计缺乏合理性
院校课程设计偏向理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锻炼之间本应相互促进,理论为实践做准备,同时实践过程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而目前师范专业的课程设计中,教学实践类课程设置相当有限。在师范专业开设课程中有公共课、专业课、教育三类课程,其中课时分配为公共课20%,专业基础课70%,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法类课程7%,而教学实践能力相关课程却不能体现在课时设计之中。学时的不合理安排限制了师范专业教师训练和考查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因此,课程设置本身不合乎师范教学规律,不利于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二)教学技能课程设计不合理,课程缺乏开放性和系统性
课程设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要使人才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合理的课程设计。但是目前的师范教学课程设计却缺乏合理性,这体现在开放性和系统性两个方面。教学技能课程过于封闭导致课程模块间缺少关联,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本需要相互交融,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封闭的课程教学设计使得课程单元断裂、分层。另外,缺乏联系的不同课程之间必然相互孤立,课程丧失整体性。例如,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其不但需要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同时也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如果在教学设计中将相关课程联合起来进行教学,便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略了这一点,使得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没有得到充分锻炼。
(三)教学技能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技能课程在师范专业教学中是实践类课程,不同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如果教学技能课程只是简单套用在理论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只是进行课堂教学,很难取得与理论课程同样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性课堂上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对于《三笔字》这一课程的教学就应结合其他课程,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而实际情况是任课老师多重视对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再如,教学实践技能培养是老师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很多学校及老师将如《教育学实践训练》一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化,课程也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影响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四)实践过程中的单一实践模式弱化了实习的作用
首先,由于在认知惯性的影响下,当前的高校师范教学以理论为重,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处于次要地位。高校的师范生实习通常是在第三或第四学年,有为期6周的实习时间。实习的形式通常是自主实习和集中实习。实际实习情况通常是带队教师在预定时间将学生送到实习学校,学生在实习学校呆到足够的时候,然后再由实习教师在预定时间接回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学生缺乏实际教学经验,而实习学校老师又不愿无故打乱已有的教学设计,所以实习生在实习学校很少能有机会走上讲台,参与实际课堂,加之教学实习时间本身也是相当有限,实习学生通常不能够得到足够的教学实践锻炼。教学实习往往过场化,不能起到实习应有的作用。其次,实践环节途径单一,缺乏科学合理和多样化的考核标准,不能让实习生准确认识实习、见习等教学实践环节。
(五)教学技能评价和管理缺乏合理性
师范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评价不同于通常的理论课程。高校的理论课程通过考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不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全面、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是获得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还是能够的。然而,当将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应用于学生的教学技能中就显得不太合适了。因为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组成内容包含多个方面,而这些不同的组成要素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结构,同时受到外界影响、不断更新,而对这些事物的处理需要复杂的技能。教学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对学生这方面的评价,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但是,许多学校目前对教学实践技能的评价通常比较单一,缺乏合理性。
三、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改革路径分析
(一)优化调整课程结构
师范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模式一直为普通公共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类课程,很少有作更新、较为传统,不能引起师生特别的重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新时代,一切都在更新,教育也不能够原地踏步,而应该结合课程实际不断改革更新。
首先,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构建实际所需、未来教师工作所需,以培养学生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避免传统的过度重视理论的教学现象的出现,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比如将必修课程设置为基础类和应用类两类课程形式。在选修课程中增设适用性较强的学科,如书法、演讲、艺术欣赏课程、各类研究性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其次,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以教育理论基础课程、教育实践基础课程、教育科研基础课程和教育实训课程的课程体系,并突出实践类课程的重要地位,让教学实践技能培养贯穿师范教学的整个过程。最后,丰富课程门类、调整课程比例。由于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专业课程的学科本位,专业课程占比较大,立足于构建培育优质教师教学模式,着眼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进行课程比例的重分配必不可少。
(二)明确教学技能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在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强化各个课程间的关联性,保持课程间的内在整体性。教学技能的使用并不单独存在,比如,练习粉笔字并不是只让学生学习写粉笔字,更主要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上课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书写环境。在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过程中,应重视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在实际教学时,可以将说课、口语、书写结合起来,使学生建立学科体系,这对学生熟练运用教学技能也非常有利。其次,重视课程的开放性。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培养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开放与封闭相对,开放性是指开放性形式和措施。在开放的教学中,其他個体能够自由介入,主动投入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开放性课程教学可以很好解决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老套的问题,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重视教学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让课程“实践”落到实处
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具备一些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像“三笔字”“普通话与口语”“教学技能”等等。但学生在实习或是走上中小校的讲台时,却同样有普通话不标准、字形怪异不能辨认、上课缺乏教学思路、教学课堂缺乏有序管理等问题,这些现象耐人寻味,我们有必要寻根溯源并反思当前课程设置体系。实际上,开设的这些实践类课程大多没有落实到实处。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用心设计教学内容,以随意的态度对待“实践”类课程教学。这些现象给实践课程老师提出了要求,实践课程既要体现实践的价值,又要能够将教师教学所需各个技能融合贯通于课程之中,突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课程一定需要落实“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建设教学实践体系,培养学生教学实践技能。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注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综合性。摆脱过去单一、呆板的教学实践模式,寻求新的教学突破。
(四)丰富教学实践的内容
不止在毕业阶段,而是在师范生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学校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中小学校,了解实际教师实际教学工作,参与教学活动。师范院校积极同周边中小学校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再为师范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机会的同时也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给地方中小学校带去实惠,从而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比如,高校可以为周边中小学校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为邻近中小学校学生提供图书借阅、开放图书馆等服务。丰富教学实践内容,实习中,让师范生主动参与到任课教师的教学,替任课教师分担教学重担,如师范生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等。同时,邀请中小学优秀教师分享教学感悟,让师范学生对教师工作、教学活动有更深刻的理解。高师院校应积极采用多类教学实践形式,如见习、实习、实践教学活动等,并将这些实践过程切实地落在实处,防止师范实践教学过程化、形式化,建立可操作性强、系统化程度高的教学实践管理制度。
(五)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方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
当前的教学实践评价活动主要基于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表现,并没有涉及到其他方面的教学评价内容,像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教师专业意识、教育实践态度、平时表现等。应制定出规范、科学、严格而全面的评价标准,全方位评价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明确之后也更利于师范生找到不足,进而提高。由于师范实习生兼有“师”“生”两重角色,因此有必要让师范生也参与到教学实践评价中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师范生的分组合作建立以导师评价为主,兼顾实践基地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多方评价体制,有效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质量。
四、结束语
一些师范院校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已经开始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其中的问题主要有教学实践活动少、实践短,课程的不合理设置等。针对这些问题,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拓展实践类教学活动,保持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平衡,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强化高校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有益于提高基础教学质量,有益于督促教学事业不断发展。高校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涉及时间长、地域广,需要高等院校、社会、师范生本人等多方努力,积极开拓。师范院校应重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乃茹,杨振宇.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4):177-179.
[2]杨莉君,曹莉.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7):83-84.
[3]侯欣舒.师范生专业思想及基本技能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77-80.
[4]肖海雁.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探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25(5):23-25.
[5]姚云.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J].教育研究,2012(2):103-108.
[6]李小东.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31(2):108-111.
[7]王延文,崔宏.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分析及其评价[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6):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