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赠地学院对高等院校助推乡村振兴的启示
2021-06-18康亚华刘自团尹秋莲
康亚华 刘自团 尹秋莲
摘 要:赠地学院促进了美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腾飞,对我国高等院校助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政府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秉持公平性原则,强化高等教育通向乡村的外部环境保障,包括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为高等教育通向乡村给予支持与监管;高等院校需认真借鉴美国赠地学院的成功经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地方乡村发展实际,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职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与科技支撑。
关键词:美国赠地学院;高等院校;助推;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2-0019-04
Abstract: The land grant colleges, 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omo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and intensif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o rural areas, including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creating a loose environment, providing support and restric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rural are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learn the success from American Land Grant College, take the initiative to meet the nee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cal country, use the functions of cultivation of tal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support of talents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American Land Grant Colleg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2018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技〔2018〕15号),引导高等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决定了乡村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资金、技术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最关键因素”[1]。其中,技术落后与和人才匮乏难题的破解,都离不开高等院校。1862年7月2日,在美国佛蒙特州联邦众议员贾斯汀·莫里尔(Justin Morrill)的长期努力下,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正式签署了《赠地学院法案》(又称《莫里尔法》),掀起了闻名世界的赠地学院运动。赠地学院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职能——社会服务,促进了美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腾飞,对我国高等院校助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赠地学院创建与发展
1862年美国的《赠地学院法案》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修正案和后续法案,诞生了一批赠地学院,是联邦政府资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的创举,开启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新模式。轰轰烈烈的赠地学院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既使美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得以增加,又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诞生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赠地学院系统。
(一)赠地学院办学特色
依据1862年的《赠地学院法案》,“根据1860年人
口统计结果分配给各州的联邦参议员、众议员名额数,每有一个联邦参议员、众议员名额,该州就将获得3万英亩联邦拨付的公共土地”;“各州出售所获联邦赠地及土地券之全部收入须投资于联邦或各州发行的各种安全的股票”,“要用所获之利息至少设立并维持一所学院,该类学院主要教授农业、工业和军事战略方面的知识,此外也传授古典知识和科学知识”[2]。此后,联邦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修正法案和后续法案,以推动赠地学院的发展。
赠地学院以开展农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要目标。赠地学院是以发展农业和机械教育为主,“不排除其他科学和古典课程,而且包括军事战术、教学诸如与农业和机械技巧有关的学科分支......以便工业阶级在生活中的若干事务和职业促进普通教育和注重实践的教育”[3]。除了发展农业、军事与机械教育外,1862年的《赠地学院法案》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各州普遍建立赠地学院,这对高等技术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推动”[4]。
美国赠地学院以“三农”问题为核心。每次颁布的赠地学院相关法案都是为了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敦促赠地学院加强对农业科学的研究、农业知识的推广。在一系列相关法案的实施,美国除阿拉斯加之外的各州和领地都有高校得获得赠地学院法案的资助,这些接受资助的高校大多都开设了农学专业。通过上述相关法案,不难看出,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对服务推广工作,赠地学院都是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这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衷不谋而合。
赠地学院以立法的形式,要求每个领地或州至少建立一所赠地学院,这对边缘落后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869年7月23日前,美国36个州,除了佛罗里达州和佛吉尼亚州之外,其余34个州均明确表示愿意接受1862年的《赠地学院法案》,确保了各州之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较为平衡。赠地学院的所建地点,避免了城市和农村之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差异。一方面,赠地学院运动兼顾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普惠性色彩浓厚,彰显了公平性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赠地学院的地域分布,对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无论是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视角,还是从城乡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赠地学院都体现出了浓厚的民主气息,其彰显出的公平性价值取向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二)赠地学院的政策保障
联邦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和资金保障赠地学院运动的开展。1862年的《赠地学院法案》颁布后,联邦政府于1864、1866年国会分别通过了1862年的《赠地学院法案》的修正案,延长各州接受联邦赠地的时限,保障州政府的利益;1883年的修正案放宽了州政府赠地收入的投资范围,旨在稳定和增加土地价值;1887年的《农业实验站法案》,对赠地学院进行了第二次拨款,为农业实验站提供专项资金,以期推动赠地学院建立农业实验站,加强赠地学院的农业科学研究职能;1890年的《赠地学院法案》向在1862年的《赠地学院法案》规定下各州建立的农工学院增加拨款,用以传授农业、工业、自然科学等知识及其应用,解决了困扰赠地学院多年来的财政问题;1907年的《尼尔森修正案》再次规定联邦以现金资助方式资助赠地学院,并要求赠地学院可使用该修正法案拨给各州的资金培养农工学科教师;1914年的《史密斯·利弗法案》将赠地学院已有农业知识的推广服务进一步组织化和系统化。
不难看出,联邦政府以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对赠地学院进修拨款、明确州和领地政府的权利与责任、明确资助范围等,极大地推动赠地学院运动,确保了赠地学院的发展。
(三)赠地学院的意义
《赠地学院法案》的颁布与赠地学院的产生,孕育了“康乃尔计划”与“威斯康星思想”,继人才培养、发展科学之后,赠地学院拓展了社会服务这一高等院校社会职能,开创了高等院校与社会各领域广泛合作的先例,使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的神坛,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赠地学院促进了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赠地运动带来了农业与工程学院(在德国被降为技术学校)、家政学院与企业管理学院;使大学的大门既面向中产阶层和上层阶级子女,也面向农民和工人子女;引进了农业试验站和服务局。”[5]赠地学院运动的初衷是为美国的工农业服务,使得曾受鄙视的农学、工艺等实用学科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也使得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赠地学院在实践过程中非常注重技术与成果的推广工作,使得美国职业教育提升到高等教育层次。
赠地学院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服务,它开展的农业科學研究为美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毫不夸张的说,赠地学院为美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数量充足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对促进美国农业经济腾飞、实现地区均衡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除了少数赠地学院建在大城市或州政府所在地外,美国的赠地学院大多数都建在乡村地区,毋庸置疑,这些赠地学院对当地工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赠地学院为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技术等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促进了地区均衡发展。
二、美国赠地学院对高校助推乡村振兴的启示
美国的赠地学院是拆除了高校的校园的围墙,是美国对世界高等教育的一项创举。“当威斯康星大学的范海斯校长说校园的边界就是国家的边界时,他是在用语言来描述大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罕见的改革创举”[6]。赠地学院对我国高等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宏观方面看,政府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秉持公平性原则,强化高等教育通向乡村的外部环境保障,包括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为高等教育通向乡村给予支持与监管,确保资金投入,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政策等;从微观方面看,高等院校需认真借鉴美国赠地学院的成功经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地方乡村发展实际,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职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与科技支撑。
(一)政府层面的启示
秉持公平性的原则引导高等教育通向乡村。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在于实现农村现代化,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故政府在推进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实施中,应借鉴美国赠地学院,秉持公平性原则,政策上向幅员辽阔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倾斜,引导其为周边的农村服务,助推乡村振兴。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沟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添加动力。借鉴美国赠地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立足我国乡村建设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现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推动高等院校加快开放办学的步伐,面向乡村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服务;构建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衔接,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添加动力。
以法律的形式启动推进高等教育通向乡村专项计划。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强有力的立法保障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国政府应借鉴赠地学院的法律保障形式,启动高等教育通向乡村专项计划,通过立法的途径、乡村振兴战略专项项目的形式,为高等教育通向乡村保驾护航,引导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通向乡村,实行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
加大资金投入。赠地学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美国联邦政府的赠地资金,从最初的赠送土地,到1887年划拨农业试验站的专项资金,再到1890年的《赠地学院法案》、1907年的《尼尔森修正案》、1914年的《史密斯·利弗法案》的三次现金资助,都为赠地学院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我国政府应借鉴美国赠地学院的做法,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高等教育通向乡村,扶持高校围绕农村、农业、农民发展问题,开展教学、科研与农业合作推广工作。
加强监督与管理。美国联邦政府虽然发起了赠地学院运动,但并不参与高校建设的具体事务中,为了确保所赠地学院运动的有效开展,在相关法案中明确规定州政府的权利与责任,强化州政府的监督与管理。为了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我国政府在开展高等教育通向乡村专项计划时,应明确地方政府的权责,形成中央政府宏观监管、地方政府负责专项项目的具体实施,加强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通向乡村工作中监督与管理,确保项目取得预期的实效。
(二)高校层面的启示
我国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即“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7],即教育外部规律,高等院校面对乡村振兴战略亟待人才支撑的需求,加强与乡村互动发展,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正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必然要求。
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从专业发展的动力来看,“专业的发展动力仅仅来自社会需要”,“一个新专业的设置则主要取决于学者对该专业社会需要的价值判断”,[8]高等院校应主动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产业结构需求,全面提高本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当地乡村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等因素进行系统的调研分析,契合当地农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设置新专业,及时停办那些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提高专业设置与地区人才需求结构的匹配度,提升专业建设与当地乡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协调度,提高专业发展对所在区域包括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引领、支撑当地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农学、经济、教育、工学、医学、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且乡村振兴,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败,农民职业素质教育迫在眉睫。面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需加强、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的现状,高等院校应凭借其丰富的人才、科技、教育等资源优势,积极投身于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此,高等院校应确立主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办学思路,对社会需求做出积极快速的反应,需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包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组织及教学制度;积极开展学历教育与学位教育、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首先,调研了解当地农业的发展现状,系统地分析当地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找出问题解决的思路与对策,掌握农民的实际需求,并根据农民需求开发健康、教育、管理、科学、工程等各种课程,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开展教育培训,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与科技进步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加强学制及学习方式改革,除了以课堂的传统方式外,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设更适合非适龄学生群体的在线开放课程等;积极推进证书课程、学位课程与辅修课程,拓展继续教育课程形式,使广大农村中青年获得大学资源的机会,提供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提升农民职业能力;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标准与考核评价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服务当地乡村科技发展需求。高等院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利用国家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立足国情乡情,发挥自身科研能力强的优势,积极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合作,围绕“三农”问题,在教育、科学、能源、环境、健康、经济等领域开展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如水资源、土壤、粘土、矿石、燃料等方面的实验研究,现代农作物、经济作物、绿色生态健康养殖业、水产、林木种业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数字农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以及高端农机装备制造的研发,乡村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等的研究,再如老人病学领域等健康问题的研究等等,推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乡村改革实践中。这些研究活动要有针对性,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旨在解决乡村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此类研究活动既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雄厚的科技支撑,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又给高校自身发展提供了机遇,在与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中能够获得资源、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使自身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与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高等院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动力,在科技进步与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居于领先的地位,有能力、有责任担起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或指导的服务。高校应借鉴美国赠地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为周边乡村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提供关于教育、医疗卫生、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通过建立农业试验站、农业推广中心等,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创新推广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乡村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传承与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任何民族、任何社会的发展都不能离开本土文化的精神家园, 中国需要一次精神的回归, 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已有的精神财富。”[9]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之魂,高等院校作为社会文化科学的中心,在社会文化发展与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首先,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提高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其次,高等院校发挥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利用自身学术自由优势,加强对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的研究,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研究,加强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的研究,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加强对地方与民族地区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促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最后,高等院校应深入乡村,因地制宜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柏先红,刘思扬.“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报告[J].调研世界,2019(6):3-7.
[2]张斌贤,李子江.美国高等教育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9:88-89.
[3]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
[M].王承绪,译.北京: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193.
[4]贺国庆,朱文富,等.外国职业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8:207.
[5][美]拉克·克尔.大学之用[M].高铦,高戈,汐汐,译.北京:北京大学育出版社,2008,10:8-9.
[6][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 徐小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73.
[7]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31.
[8]刘献君.大学之道——刘献君教育论丛(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4(6):283.
[9]叶澜.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教育精神与智慧[J].教育研究,2018(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