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本科教育质素保证与改革实践

2021-06-18朱郴韦

高教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教育改革

朱郴韦

摘  要: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内涵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自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0年发布《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以来,香港高等教育围绕本科教育的教育理念、机制建设、质量保障、教研结合、教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加强了资助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改善和提升了教学质量,对中国内地高校深化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本科教育;香港高等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2-0015-04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quality is the subject of the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port "Aspirations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Hong Kong" was published by Hong Kong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the universities in Hong Kong have practised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mechanism building, quality assuranc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It shows signs of working in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which is significant learning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improve quality for university in Chinese mainland.

Keyword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ong Kong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香港高等教育在面对办学规模快速扩张,教育资源多元化、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等挑战时,其本科教育质量仍保持在亚洲前列。这离不开香港高校对本科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更得益于对高等教育定期地質量检讨和持续的教育改革。香港高校在本科生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为内地高校本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当前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香港高等教育的质素保证

香港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是以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质素审核制度为核心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简称UGC,以下简称“教资会”)是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单位,为全港八所大专院校开支拨款的独立咨询团体。90年代中期以来,教资会围绕香港高校教学质量开展了两轮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分别为1995年-1997年的第一轮检讨,2002年-2003年的第二轮检讨。检讨的目的就是推动高校关注教与学,协助提高教学素质,促使教资会和高校对教与学的素质负责[1]。教资会于2004年1月发布了《香港高等教育——共展所长,与时俱进》,作为未来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改善、提升教与学的质量[2]。

2007年,教资会成立质素保证局,其基本职能就是在香港高等教育界促进质素保证工作,就高校的质素保证机制及课程质素进行检视和核证。质素保证局于2008-2011年对香港8所高校依次进行了第一轮的质素核证,以“切合所需”为原则,审核高校政策及计划、课程批核、实施及监控、高校支持、质素指标/质素保证等是否切合并保证达到了高校既定的教育目的,尤其突出了对学生质量的关注与强调,鼓励大学采用“成效为本”的路径帮助学生学习[3-6]。质素保证局于2010年开展了“中期报告”工作,以跟进第一轮质素核证所确定的议题及所提出的建议[7]。2015年质素保证局启动了第二轮质素核证,从订立及维持学术标准、学生学习机会的质素、学生成就、研究院课程、提升质素等方面进行质素核证,并提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国际参与:策略及现况”两个核证主题[5]。

2010年12月,教资会公布了一份题为《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的报告[8]。该报告全面阐述了香港专上教育制度(指中学程度以上的教育,一般指副学位及以上的学历教育)新的发展策略,提出了40条改革建议,以应对全球一体化引发的香港经济转型和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全球一体化促使香港经济朝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对香港的国民素质和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与之相伴随的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了香港提升人才全球竞争力的紧迫感。

二、香港本科教育的改革实践

通过各两轮的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和质素核证,教资会反复重申了高校的核心使命及职责是作育英才,教学应该是所有高等院校的核心工作。在成立质素保证局,加强质素保证机制等已有措施外,教资会投入了大量资源,协助高校推行有关教学措施。教资会还针对资助高校越来越重视研究,以致教学质量降低的趋势,在多个方面加强了本科教育改革[6-7]。

(一)评估并奖励卓越的教学表现

一是拨款机制体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推行“优配学额”机制。每所高校预留6%的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学额,教资会根据与各高校协议的准则进行评审,按高校的相对表现,调整课程学额分配和拨款。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其学术发展选择缩减或扩充的课程以及优先顺序,从而实现由纯粹以成本确定拨款额的方法,逐步变为按成果确定拨款的模式。二是正面鼓励高校更加关注教学,并推广良好的改革经验。增设教学补助金,以表扬、奖励和支持高等教育的杰出教学成果和经验。目前,教资会对高校发放的经常补助金中有75%用于教学。教资会还向高校提供教学发展补助金,以推动高校采用新颖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三是为教学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机会。鼓励高校按校内情况,借鉴国际经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加强新入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培育专业发展的风气。如香港浸会大学的《教学人员专业发展课程系列》,香港理工大学的《大学教学入门课程》和《教学助理培训课程》等。教资会在2012-2015年间每年投入500万港元支持一线教学人员参与教学发展活动。

(二)制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机制

对整个高等教育界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开展高校教学表现满意度、大学生学习成效评核等方面的调查,以评估大学生的整体学习经历,和高校教育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增值,帮助高校提升教育质量。教资会为高校提供额外拨款,让高校可以调配教职员负责把“学习果效”融入课程,并透过“果效为本”的学生学习方法小组(成员包括八所高校的代表),密切留意高校推行这些方法的进展。教资会还为整个高等教育界(包括公办高校及民办高校)制订了学分累积及转移制度的推行方案。教资会还主张公布调查结果,以提高高校的问责性和透明度。

(三)加强高等教育界教学方面的合作

支持香港高等教育界的杰出教育工作者组成网络,领导高校内部和跨高校的专业社团。发挥这些社团在加强成员联系、设立教学奖,表扬杰出教师中的作用。鼓励社团举办优质的专业发展研讨会或课程,推动促进亚洲地区的教育研究,并积极接触国内外其它大学,努力把专业社团发展成为亚洲卓越的教学中心。教资会设立总额1600万港元的基金应付在高校内建立专业社团所需的费用,以提升教与学质素。如赞助举办集思会,讨论建立专业社团的事宜。支持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其他高校建立一个以服务学习为主题的协作论坛,包括一系列专为香港高等教育界别而设的服务学习国际会议、专题研讨会、工作坊及短期课程。

(四)重视教学与研究的才能

教资会认为教学人员的工作表现评价和高校的员工晋升政策,是影响教学人员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因而要求高校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政策,评估教学人员的教学表现,鼓励借助奖励、晋升制度,适当嘉奖教学表现优异的人员。2011年教资会设立杰出教学奖,表彰高校优秀学者的杰出教学表现和成就,以及他们为提升教与学质素所作出的贡献及所表现的领导才干。每年奖励2-3名,迄今已表彰了13名,每人获得50万港元奖金,以供其进行与教学有关的活动或计划。

教资会要求高校设计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和评价工具,从学生、同行、受评人及管理人员等多方面搜集数据。高校管理层应下定决心,推进教学评价工作,以期纠正研究和教学的失衡现象。香港浸会大学全人教育教与学中心研制了“学习体验调查-科目”(Learning Experien

ce Inventory-Course),提供以果效為本教与学概念为基础的学生学习体验数据。“学习体验调查-科目”属于浸大“进展性检讨计划”(Formative Review Exercise)其中一环。“进展性检讨计划”根据从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学生作业及其他学习证据收集回来的量化及质化数据,向各学系及管理层提供反馈意见,作为评估浸大学生在校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为课程及策略管理决策提供意见。香港理工大学为评估学习成果是否达标,自2009-2010学年起试点推行由两个层面组成的大学学习成果评价计划,以收集学生学习成果的数据和例证,作为持续提升成效的依据。

(五)加强教学与研究的联系

教资会认为加强教学与研究关系的有效方法是把教学视为正式的学术成就,以及确保教学以研究结果为根据。并提出有助于加强教学与研究联系的几个具体策略:(1)把研究带进课堂(例如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把最新研究结果纳入教学内容等);(2)让本科生参与研究项目,让学生体验研究过程;(3)扩充学术成就的涵义

(例如承认有关教学的研究)。高校应为教学人员提供适切的支持,以促进这方面的发展。

香港大学为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结合研究的教学,积极营造以问题探索为基础的教学环境。鼓励高水平研究人员负责教学,港大近80%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人均时间每年不少于四十小时;学生们一般在入学首年所修核心课程全部由教授授课。引入总结性学习体验,作为所有学生主修科目中必修的一个环节。总结性学习体验通常是问题探索性的,在探索问题和现象的过程中应用到研究技巧,涉及到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部分还包括论文撰写、本地和海外研究实习等。学院定期为教学人员举行研究研讨会,向教研人员和本科生、修课式研究生和专题研究生发布研究结果,让本科生和研究生聚首一堂,协助学生从本科研究过渡到深造研究。不少学院的高年级学生以学生研究助理身份正式和非正式地参与一些研究基金的项目和学院研究项目。

各高校还积极推行本科生科研。香港大学通过“本科生研究员计划”,支持和鼓励最优秀的5%的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学生可修读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已经进行有关研究工作而且表现杰出的学生将获研究生教育的提前录取。香港科技大学的“本科生研究计划”,约有150名教学人员及400名学生(约占当届学生的20%)参与不同的研究项目,作为主修科的一部分。科大还和麻省理工学院签订本科生研究交流协议,两校可各派5名学生互访,在对方学校的教授指导下进行研究。香港城市大学的“重探索求创新课程”鼓励学生在求学期间有至少参与一次发现探索的机会。

(六)重视信息科技的应用和对学生的学习支持

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设计课程,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设计课程。借助信息科技创新教学方法,并针对新一代学生的学习特征调整教学方法,发展网上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加强硬件和软件的配套,建立有利学生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学习支持。对一年级学生提供学业、社交和情绪方面的支持,协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和学习模式。

香港科技大学积极推行混合学习模式,借助科技提升教学空间,促进互动交流,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项目,包括与Coursera及edX合办大型公开在线课程、视野无界、科大侍学行和红鸟计划等。学生可在上课前预先阅览材料,从而在课堂上有更多互动交流的时间。香港中文大学则利用教学发展补助金资助若干有关网上学习项目,并将这些项目组合成为“网上学习群组”。香港城市大学积极推动采用新科技,支持课堂内外的教学及协作学习,应用现代化的创新教学法,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三、内地高校深化教育管理的思考

通过以上对香港高等教育质素保证和本科教育改革的梳理,反观我国内地高校正在进行的本科教育管理改革,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从体制机制层面加强教学工作。香港高等教育改革启示我们,加强教学工作,无论在国家还是学校层面,首要的是有顶层的机制保障和政策引导。首先是明确重视教学的政策导向,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并持之以恒的贯彻下去。香港教资会的历次检讨报告都反复强调了教学及其质量对高等院校的核心地位,并作为基本的政策纲领,引导学校不断提升本科教学的质量。二是重视教育拨款的作用,发挥教育经费的杠杆作用。香港教资会对教学拨款和研究拨款的合理划分,以及将促使高校重视教学作为拨款方式调整目标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突出经费使用的绩效导向,重视教学激励的投入,是发挥教学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三是重视高校促进教学的内在动力,激发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合理的教学评估和教学激励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评估与激励应更多的体现受教育者的关注与需求,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导向,并尽量减少行政意志的干扰,发挥好专家的作用。

2. 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理念。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直接体验者和受益者,应该在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研究性、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使学生融入课堂,融入教学,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全面的参与到教学改革中,通过改革实现教与学的双向改进。尽管开展教学改革的主体是教师,但学生作为教學改革的实践者和作用者,有权力对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诉求。当前很多教师的教学改革无法见到实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无法得到学生的支持,改革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需求,没有将学生学习成果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尺。因此,应该鼓励教师与学生分享教学改革的想法与体会,在师生思维的碰撞中打开改革的突破口,将教学改革从教师单方面的自我革新提升为师生教与学的双向创新,并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为改革效果的重要评判依据。

3. 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香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就是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机制,通过两轮教与学质素保证过程检讨和评估,明确“成效为本”,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成立质量保证局,开展两轮质素核证,实现了质量保证的制度化、常态化。从质量保证的具体做法看,香港教资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推动高校为教学质量绩效负责。将教学的过程和改进作为质量评估的重点,更加关注实际过程的教学质量保证和提高,是保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和可信度,重视学生、同行、受评人自身等多方面的评核意见,形成有相关利益方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证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尊重高校的自主性,允许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评价制度和评价工具,建立激励制度,从而将高校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形成自我持续改进的良好循环[9-10]。

4. 促进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教学与研究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从事研究的精力和时间增加了,就必然会导致投入教学的精力减少,以平衡的政策实现教学与研究的融合是不现实的。所以,实现教学与研究的同时进步,关键在于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教资会《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即实现教学的研究化。一方面,建立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将学术研究的成果纳入到教学中,在教学中体现学术研究的过程。另一方面,将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研究的实践,提升教学的实践价值。将教学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延伸,通过新内容、新课程等形式,实现研究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又将教学中的疑点、难点作为研究课题,实现教学活动对研究的指向。这正是博耶报告提出的“教学学术”思想,将教学自带的学术属性充分体现出来,避免走进教学和研究相互对立的误区。

5. 重视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一名优秀的研究者并不一定是一名优秀的教育者。高校应该为教学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机会,以提升教学质量。教资会提出开设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成立专业社团等措施,与我们当前本科教学改革中提出的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加大教师进修力度,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构建覆盖教师发展全周期的教学支持体系等举措不谋而合,体现出当前高等教育界对教师教学和专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课程,香港教资会希望资助高校能以国际良好做法为基准,发展自身的专业发展课程,并规定新入职的人员修读这些课程。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建设体现学校特色和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师发展课程,有利于打破当前国内高校入职教育不区分学科专业的单一模式,体现出对青年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化培养,也有利于所在单位和专业更加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实现师资培训的系统化和长期化。

参考文献:

[1]李子建,黄显涵,钟秉林.高等教育质量保证——香港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0,32(1):7-12.

[2]田健.共展所长:香港高等教育质素核证的理念[J].复旦教育论坛,2010,8(1):45-48.

[3]朱书卉.书院制模式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8(24):39-41.

[4]齐钰.香港中文大学与内地高校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J].高教学刊,2016(10):25-26.

[5]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质素保证局.核证便览[EB/OL].http://www.ugc.edu.hk/chs/qac/quality/first_degree.html.2014-07-17.

[6]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质素保证局.质素核证报告[EB/O

L].http://www.ugc.edu.hk/chs/qac/about/term/publications/report.html.2016-02-23.

[7]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质素保证局.进度报告[EB/OL].htt

p://www.ugc.edu.hk/chs/qac/about/term/publications/progress.htm

l,2013-09-12.

[8]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展望香港高等教育体系[EB/OL].http://www.ugc.edu.hk/chs/ugc/about/publications/report/her2010/her2010.html.2010/12/2.

[9]熊凤,李世伟.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考[J].高教学刊,2016(11):56-57.

[10]张洋,范红辉,韩瑞侠.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效度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9(04):159-161.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教育改革
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基于需求与供给的分析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