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1-06-18陶元胡晓敏

高教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

陶元 胡晓敏

摘  要:随着“后真相”一词的广泛使用,有媒体宣称后真相时代已经来临。“后真相时代”不仅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而且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扰。要应对这种困境,高校要加强与政府和社会的合作,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明晰责任主体,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度融合来强化引领,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并健全职业生涯教育发展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2-0027-04

Abstract: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the term "post-truth", it is claimed that the post-truth era has arrived. "Post-truth era" not only has its own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causes some troubles to th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deal with this dilemma,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by changing education concepts, defining responsibilitie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lead of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Moreover,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perfect system and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of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and to raise the actual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Keywords: post-truth era;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自2016年年底以來,“后真相”(Post-truth)一词在学界和社会广泛使用,有媒体宣称人类已经进入“后真相时代”(Post-truth Era)。在“后真相”时代,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愈发困惑,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为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后真相时代”及其特点

牛津词典将“后真相”一词收录为2016年度英文词汇,并将其解释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在此之后“后真相”一词使用率迅速飙升,有媒体宣称人类已经来到了“后真相时代”。[1]

其实“后真相”一词早在1992年就有人使用过。塞尔维亚裔美籍剧作家斯蒂夫·特西奇(Steve Tesich)在一本杂志上首先用了“后真相”这个词。他针对波斯湾战争和“伊朗门丑闻”时在文章中写道:“我们作为自由人,自由地决定,我们想生活在‘后真相的世界中”。[2]后来,美国作家凯伊斯(Ralph Keyes)2004年提出了“后真相时代”这一概念。他指出,人类不只拥有真相和谎言,还有一堆模棱两可的说辞,既不能算作真相,又不能归为谎言。[3]

由此可见,“后真相”一词并非2016年凭空诞生,在西方有着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渊源。总体来说,“后真相时代”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一是,在“后真相时代”人们认识真相变得不重要或者不可能。近些年不少热点新闻事件报道的反转百折既是对公众想象力的肆虐挑战,也是“后真相时代”特征的真实写照。例如,2016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罗尔事件,一方面人们对事件剧情每天的反转感到无所适从,搞不清到底孰是孰非;另一方面人们也通过“罗尔事件”反思媒体营销的底线、公益慈善事业的规范,甚至当今社会的诚信问题、道德问题等等。当人们的表情和感情被一次次浪费甚至透支之后,那么人们就会认为真相不可能存在或者认识真相就不重要了。

二是,在“后真相时代”比真相更重要的情感和表达。在当今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已成为各类媒体争夺的稀缺资源,一些新兴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增加受众而去迎合大众心理,忽视了对客观的追求以及对理性的崇尚。一个突出特点是个人参与对事实的判断,要自己为自己做主,而不再简单地相信以前由“精英媒体”或“建制派”认定的“事实”。

三是,“后真相”本质上是对共鸣、共识的呼唤。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在“后真相时代”中“后真相”社会现象要予以重视,但更要关注“后真相”现象产生的根源,那就是真相产生和传播所依赖的社会共识的瓦解。[4]因而,在“后真相时代”更加需要人们心灵的共鸣、更加需要社会共识的凝聚。要走出“后真相时代”也需要社会共识的凝聚、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后真相时代”不等于不好的时代,“后真相时代”的社会分化和焦虑也不是不能克服,虽然大众都在参与事实的“塑造”,每个人都有对“事实”的解释权,但基于积极社会心态和普遍社会共识基础上的事实塑造和解释肯定是最为理性和最为接近事实真相的。因此,有了社会共识才会有基于经验事实的真相。只有当一个社会基于人们的公平感产生出必要的社会共识,“后真相”现象才能得以克服。[4]

二、“后真相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困境

“00”后已逐步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体,他们身上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点,他们追求个性释放,但希望获得群体的认同;他们兼具文化理性与青春激情,他们深入融入全球化,也是深受“后真相”影响的一代。“后真相时代”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造成了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面临着主体责任与舆论

信任的双重困境

在“后真相时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上各种后真相现象要么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要么只注重自身情感的表达,不关心客观的事实。这一态度反映到职业发展上面,就表现为对于职业的力量缺乏根本的信任。专注于人才管理和生涯规划的北森公司曾对大学生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有80%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重要,但通过专业机构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并不多。因此,作为高校教育者,值得深思的是:在“后真相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底何去何从?政府与社会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社会舆论每年对就业形势的报道带给大学生的是预警还是恐慌?这些问题深深困扰着高校大学生,不仅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而且也制约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比较典型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主体责任与舆论信任的双重困境。一方面,这是由于我国职业规划整个行业较欧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职业生涯规划市场发展不完善,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咨询机构不健全,政府和社会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还不到位,加上大学生自身主体认识的缺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体责任不明确,实施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对于就业形势和未来职业发展缺乏积极的舆论引导,大多数大学生直到毕业前置身于学校的象牙塔中,没有真正走向社会,没有深入了解职场,对于职业的认识毫无疑问是片面的,更何谈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兴未艾,课程建设本土

化、特色化仍然任重道远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来自西方,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这些理论逐步引入我国高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逐步开设起来,也相繼出版了一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材,职业规划咨询与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在“后真相时代”的今天,在我国高等教育观念和内容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体实施开展在以下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本土化特色化有待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有着较为成熟、系统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探索,但这些基于欧美国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的教育理念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是否符合中国大学生的特点还有待商榷,结合我国国情和大学生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探索还比较少。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全程化有待完善。目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是通过职业规划课程来进行的,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只是相关课程,还应该包括学习生涯教育、创业教育与指导、就业教育和培训等环节,其核心是要引导学生深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生确立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并落实可执行方案。三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专门化专业化有待加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管理一般在学生工作部门或公共基础教学部门,很少有高校成立了相应的教研室,缺少对该学科教学、科研的管理和组织,教师队伍专业化不高,大多是年轻的辅导员和兼职教师,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相关经验和职业规划指导资质以及丰富职业生涯阅历的教师较少。

(三)大学生个体自我认知模糊,对未来职业缺乏信心

“人民网”《人民视点》栏目曾经以“读书无用论是否再次来袭”专门作了一期节目。成都一女孩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因其父亲认为“读书无用,读大学是个肯定失败的投资”,家里虽然有钱但拒绝让女儿上大学。[5]毋庸置疑,不管是上大学有用还是无用都是一种较为盲目的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没有跳出“实用至上”的窠臼,是青年学生甚至一些家长在“后真相时代”对于高等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误读。究其原因,既有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还不充分、办学质量还有待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更为关键的是大学生自身个体认知模糊,对未来职业发展更加缺乏清晰的认识。

同时,当前高校以及整个社会职业规划意识也都比较淡薄,在“后真相时代”,加之社会对就业形势严峻的过分解读,让大学生群体对未来职业缺乏信心。社会上普遍关注的是各个行业的就业率高低,各个职业的薪资多少,而没有意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见,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只把找到工作作为终极目标,而是要让他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长远的发展。

三、“后真相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主体责任,进一步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

长期以来,强调“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是我国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典型表现,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体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相关教育被置于无关轻重的位置。如前所述,“后真相时代”是社会处于激烈变革的时代,各种信息资讯、各种思想潮流纷至沓来,要在其中探寻客观事实、凝聚共识,要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还有利于解决当前就业难的困境,因而理应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要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责任,将其作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前提。尽管国内对这一问题有着争议,有人提出大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有人认为高校学生工作和就业管理职能部门是其主体,还有人认为这两者兼具主体属性。实质上,无论从职业生涯规划分析、设计还是从具体实施看,大学生自身必然是其主体。在我国,高中生几乎都是把上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很少在高中就有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报考专业时也很少从自己的兴趣能力出发,这样导致不少人进入大学后没有适应身份角色的变化,没有对大学阶段和职业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很容易在就业过程遇到困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错位容易造成一种不好的导向,那就是高校就业指导或生涯规划教育等部门会过于看重就业率为导向,而忽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但需要提醒的是,政府和社会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要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并创造积极的保障条件。

(二)坚持以生为本,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引领

在“后真相时代”,尽管各类信息纷繁复杂,让人无法辨别真伪,人们都热衷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但还是需要呼唤社会共识。同样,“后真相时代”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是需要思想的引领,需要以生为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生命线,使其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保驾护航,使其不会迷失方向。当前,有少部分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职业技巧类的训练与指导,而忽视了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而这样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尽管具备了基本的岗位技能,但由于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的缺失,在转身成为合格职业人的道路上势必会面临种种困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贯穿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就是希望助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使毕业生能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职业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坚持以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通过“课程思政”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涯规划意识、职业价值观等;通过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一个准“职业人”所需的职业道德和修养。

(三)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职业规划意识,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真正成为“职业人”。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以满足普遍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为主线,兼顾个性化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一是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系统化。课堂教学毋庸置疑是高校高等教育的第一阵地,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这个重要阵地,逐步完善涵盖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年级阶段的个性化需求,按照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分类教学,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尽可能帮助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实践性是职业生涯教育的特征之一,虽然课堂教学是第一阵地,但课后的实践活动理应成为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的第二阵地。各个高校应当依托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团委等相关机构部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做好准备,助力大学生职业发展。三是构建多方位的大学生职业咨询和辅导体系。要把社会、学校、家庭、用人单位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辅助力量都纳入到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辅助体系中来,一方面要在全社会逐步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积极出台各项举措缓解就业压力,广泛宣传大学生群体中的“职业英雄”;另一方面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多元咨询辅导途径和方式。四是要构建以生为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效果评估体系。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发展历程较短,高校往往把关注点放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方面,但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更应该关注的是大学生逐渐养成的职业价值观、择业观,学生在实习实践以及到岗工作后的表现和所在单位的反馈等。可喜的是,当前各省市纷纷成立了教育评估院,该机构其中的一项职责就是负责完成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评估等工作。

(四)强调终身生涯发展观念,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保障机制

当前,大多数高校将“实现就业”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单一维度目标,因而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也较为狭隘地体现为以“职业选择”为中心。终身生涯发展观是应对这种片面认识的一种较好解决方案,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真正回归。终身生涯发展观从学生的“可能自我”出发,促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职业选择”为中心转向到以“职业潜能”为中心,也是基于学生的“终身生涯”从单一的“实现就业”转向“实现价值”。在终身生涯发展观的指引下来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形式,无疑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扩展和优化。

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責任和使命,而且需要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发展保障机制。要把各种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各行各业的成功精英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社会支撑体系中的重要资源供给方。所以,高校一方面要开设好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组织职业生涯类专题实践活动,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努力争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成功校友的教育资源,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力,构建“学校为主、政府支持、社会协同、个人参与”的职业生涯教育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Midgley, N.(2016). Word of the Year 2016 is…. [EB/OL].https://en.oxforddictionaries.com/word-of-the-year/word-ofthe-year-2016.

[2]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牛津字典宣布“后真相”为年度词汇[EB/OL].[2016-11-17].http://news.163.com/16/1117/12/C62RPT

G6000187VE.html.

[3]Keyes R. The Post-Truth Era: Dishonesty and Deception in Contemporary Life. Philosophy, 2004.

[4]汪行福.“后真相”本质上是后共识[J].探索与争鸣,2017(04):14-16.

[5]“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EB/OL].[2013-09-05].http://opinion.people.com.cn/GB/363551/368857/.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如何引导中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索
浅议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外来工子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浅议如何做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嘉兴市高职涉农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