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微共享、五联共治”: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2021-06-15向春玲吴闫龙昊廷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村改居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向春玲 吴闫 龙昊廷

摘 要:基层党建在构建符合城市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基层党组织的引导下,南京市江心洲街道抓住“中新国际生态科技岛”建设的机遇,创造性地进行了具有江心洲特色的“五微共享、五联共治”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探索。系统阐述“五微”“五联”的基本内涵,总结出其在职能定位、结构优化、机制整合和赋权保障方面的经验做法,并进一步探索现代化社区建设中党建智能化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启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治理;党建引领;五微五联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21)03-0079-09

构建符合城市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村改居社区居民如何尽快实现身份转换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转换,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融入城市社区生活,基层自治组织如何有效地重建社区共同体并实现基层的有序有效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居民为中心,南京市江心洲街道党工委抓住建设“中新国际生态科技岛”的历史机遇,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江心洲特色的“五微共享、五联共治”的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路径,有效解决了农村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型的新问题,也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一、基层党建引领

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新的挑战和风险也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壘。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是位于长江中心的一个小岛,总面积约15.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6万余人,是南京市欠发达的农村地区。2009年,在江苏省南京市重视生态与经济全方位建设的背景下,南京市政府与新加坡合作,联合开发“江心洲生态科技岛”。江心洲迎来了发展国际性社区的新机遇,展开了都市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新实践。2011年,江心洲开始全岛征地拆迁,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岛内居住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和社会保障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但在“一般农村—新城市区—国际城市”三级跳式的巨变中,面临着村民身份转换、社区空间转换和社区重构三大困境[1]。江心洲街道党工委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居民为中心,以创新基层党建为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微共享,五联共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一)五微共享:开创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路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就是针对当前我国信息的碎片化、条块化、人力和运行成本高、快速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对社会治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2]为了积极应对和探索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南京市建邺区充分发展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的数字党建平台,进一步打造了由“微平台”“微心愿”“微实事”“微行动”“微星光”五大功能板块组成的“五微共享社区”。具体来讲,就是社区把惠民资源、政策信息整合发布在“微平台”上,群众可以通过发布“微心愿”表达诉求,社区通过发起“微行动”提供集中服务,通过“微实事”公布为民办实事的项目,进一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与满意度。同时,通过参与服务情况的大数据为评先评优提供依据,形成党员、群众的“微星光”,以点带面,起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3]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线上线下联动、党群互融互促的工作方式,既能够精准获知群众的需求,又能够及时整合社会资源、满足群众的需求,形成了一个规范的服务流程,使解决民生问题更加高效和便捷,使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呈现出良好的秩序,进而使社会治理更加规范化。

1.“微平台”开辟党组织网上工作的“新阵地”。现代信息技术为“五微”平台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微平台”主要是依托线上网站“建邺党建”与公众号“五微共享社区”两大载体,为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方便群众了解身边各类民生服务。在“微平台”上,“区—街道—社区”三级层面的党组织定期推送新闻动态、时事政策、志愿服务、民生实事等内容。每个社区通过“微平台”搭建具有各自特色的信息交流平台,并在平台上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服务群众,区和街道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集成。“微平台”搭建起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了信息链接的纽带。上线近3年来,“五微”平台现有注册用户及关注人数达17万人,共发布原创党建信息10 000余条,开展服务行动4000余次,为群众实现“微心愿”超过90万条。[3]

2.“微心愿”开启居民表达诉求的“快车道”。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提供大众化服务转向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微心愿”通过“线上发布、线上认领、线下服务”的方式,让社区居民通过“微平台”发布“微心愿”,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大到社区环境基础设施的改善,任何诉求都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而志愿者、社会组织、共建单位、社区党组织等多元主体对社区居民的心愿按层级主动认领,以助其实现心愿。例如,江心洲街道居民赵汉玉患病住院,田里7000多斤蔬菜无暇售卖。他有一个“微心愿”——希望有爱心人士帮助他卖掉这些蔬菜,洲岛家园社区党支部认领了这个“微心愿”,社区党支部牵头联系了13家单位食堂前去购买,社区工作人员也纷纷出力,仅5天时间,7000多斤蔬菜全部卖完。[3]

3.“微实事”搭建实施惠民工程的“投票箱”。基层治理创新应以发展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微实事”就是社区通过“微平台”发布社区党组织所要办理的各种民生项目。这些项目由社区居民在“网上议事会议”进行民主协商,根据投票评出轻重缓急的项目,对呼声高的项目尽快给予解决;对呼声低的项目则专门召开专家评审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集中会诊”,确保社区居民的现实问题能够有效解决。例如,社区张女士在接受访谈时说道:“社区居委会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在网上组织讨论社区存在的问题,比如晾晒被单、小区石凳安装防腐木条等,社区干部了解情况后都会反映上去,并及时反馈和解决。”1

4.“微行动”绘制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路线图”。人民群众是最广泛、最活跃的社会治理主体。“微行动”就是通过在“微平台”发布全区的党组织活动,让党员志愿者可以根据时间安排、地点定位有选择地参加任何一项活动,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区居民的行动中来,进而构建涵盖政策宣传、医疗健康、家政清洁、扶老护幼、解难纾困、文化体育、矛盾调处、治安巡逻等功能的多主体行动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微行动”吸收了多元主体参与,尤其是专业化、规范化的社会组织的参与,成功优化了社会服务供给,也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5.“微星光”打造汇集先进模范的“光荣榜”。德治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身边榜样的示范效应引导更多群众参与社区自治,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微星光”可以说是“五微”平台建设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2017年,建邺区制定出台了“五微”平台使用积分规则和评先评优办法,通过“微星光”评选出“榜样人物”,为鼓舞社区党员和居民志愿者参与社区自治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洲岛家园社区就曾评选于女士为“服务之星”,于女士在社区市场开设摊位,专为辖区居住人员提供缝纫等服务,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针对辖区残疾人和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服务,用自己的特长为社区居民贡献绵薄之力,她说,“获得社区居民认可是我最大的幸福。”①

(二)五联共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传统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村民向居民转变、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是村改居社区面临的重要问题。南京市建邺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精准剖析社区居民需求,以服务基层群众为目标,主动贴近居民,找准居民的问题难点、积极化解居民之间存在的矛盾。通过居民协商自治的法治化手段,协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基层社区治理,以“党建引領、理念先行、社团带动、居民参与”为工作主线,积极探索出了决策联议、活动联办、资源联用、服务联做、困难联帮的“五联工作法”,提升了社区的服务质量,推动了就地城镇化。所谓“五联工作法”,实质上就是利用“五微”数字党建平台,通过实际服务工作探索出的服务基层群众的方法。“五微”实现了服务的精准对接,“五联”则是社区党支部结合辖区实际,整合并优化配置资源服务居民。“五联工作法”重点在“联”,联合社区治理的主体,包括社区、物业、社区居民、共建单位等,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根据就地城镇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维持社区治安,真正把服务社区居民落到实处。

1.“决策联议”落实社会治理民主协商原则。自治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标志。洲岛家园社区党组织针对居民难以适应现代社区物业管理方式的问题,逐渐探索出一套“决策联议”机制,形成了“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居民自治”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格局。即以社区事务听证会、社区矛盾协调会、社区党建评议会和社区党员服务站构成的“三会一站”制度为抓手,搭建社区收集民声民意的平台,充分凝聚党员力量,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联系整合相关辖区单位,一事一议协调解决社区管理服务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决策联议”的帮助下,2017年至2019年三年间,小区物业费收缴率高达99%,全面杜绝了私搭乱建、占用公共空间等现象。[4]

2.“活动联办”落实社区治理共治原则。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治理中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也是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5](P198)“活动联办”是指社区党组织与区域外有关单位合作,组织居民文体队伍参与社区活动,不断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工作方法。面对社区群众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需求,江心洲街道社区党组织一方面引入同一屋檐下、蒙正公益、四月天等专业社会组织,与各社区结对实施失地农民适应服务、空巢独居老人托底关爱等社会服务项目,弥补社区自身服务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与南京艺术学院等区域外有关单位合作,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居民吴女士说:“去年我还在卖葡萄,今天却在这里享受艺术。”通过“活动联办”,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得到满足,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有效推动了社区整合。

3.“资源联用”落实党组织整合资源原则。要提升党建工作的整体效应,就要充分调动城市基层各类组织、各类群体的积极性,整合各方面力量资源,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6]“资源联用”是党建“五联工作法”中整合资源的有效办法。一方面,社区党组织能够积极协调区域内相关部门,针对社区治理的潜在难题,结合工作职能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例如,让社区民警直接入驻小区,帮助加强门禁管理并向居民传授如何防范诈骗的知识,协调区市场监管局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协调工商、教育等部门清查取缔小区内的非法连家店和办学点等;另一方面,社区党组织还积极探索新途径,联合其他党组织在组织联建、党员互动、活动互联、资源共享等方面解决社区治理难题。

4.“服务联做”落实社会治理党建引领要求。党员干部的榜样力量对于激发党员、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有重要作用。“服务联做”就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党员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志愿者组织为纽带,广泛吸收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把为民服务落实在细微之处,成功解决了江心洲就地城镇化之后党组织涣散、党员带头作用不强的困扰。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洲岛家园社区组建了“亮眼看洲岛”光明卫士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为小区360多名老人开展白内障筛查,免费实施白内障手术,并开设卫生服务室,免费为小区居民进行血糖检测。在社区书记的带领下,社区普通党员和群众也积极投入社区公益活动之中。

5.“困难联帮”落实社会治理成果共享原则。“困难联帮”是“五联工作法”对于特殊人群关照的体现。党组织及党员注重三个“格外”,即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特殊人群排忧解难,重点关注社区因病因事致贫的家庭。“一家有难,八方支援”在“困难联帮”中得到充分体现。2018年,党支部利用街道“心连心”关爱资金,扎实开展大病慰问、困难补助等民生救助,有效保障困难居民基本生活。此外,党支部还通过成立“智慧妈妈”互助会、“好帮手”服务队等特色社会组织,广泛开展互帮互助,共同建设幸福家园,真正体现了社会治理中的“共享”原则。

二、基层党建引领

社会治理实践的基本经验

基层经验是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不断发展和完善城乡基层治理制度的有力抓手,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思想的生动体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汇集更多资源,将各级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为整体更有效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宝贵的“地方方案”。在江心洲由农业社区向城市社区和现代化国际性社区的跨越式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党委领导、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基层党建“五微”和“五联”的实践探索,积累了有效的可复制的经验,实现了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创新。

(一)职能定位:突出基层党建的重要地位

把基层党建同基层治理结合起来,关键是要强化党组织在领导基层治理方面的职责,强化其统筹协调功能,全面推动街道党组织职能转变。江心洲街道在村改居的社区变迁过程中,针对以往基层党建存在的有组织无活动、党建工作虚化和弱化等问题,充分突出党建的引领作用,在职能上融入党建主业、在文化上营造党建氛围、在服务中激发党建活力,积极探索基层党建的创新发展。

1.在职能上融入党建主业。将党建融入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强化社区党建的政治和服务功能。例如,建邺区赋予街道党工委相关人事权限及社会公共事务综合管理权限,使基层执法队伍在街道党工委的引领下逐步实现规范协调和调度有力;成立街道行政执法大队党支部,将来自不同单位的执法人员纳入同一党组织进行管理,突出街道在属地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统筹职能和保障作用;在社区党组织开设“陈书记工作室”,将党建的政治优势引入社区工作和服务,进一步和谐了党群关系。

2.在文化上营造党建氛围。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灵魂。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能陶冶个体情操,规范个体行为,还能激发个体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江心洲街道在推动基层党建过程中,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一方面通过打造集“党章党纪、法治宣传、廉政教育”于一体的党建文化园,在街道和社区营造出一种民主、积极、具有正能量的环境,有效推动街道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与南京艺术学院合作,通过创建全民艺术课堂和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引领,丰富群众生活,凝聚群众力量,改变群众生活方式,调动其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3.在服务中激发党建活力。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重要场所,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江心洲街道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党建服务平台,全力打造“五微共享社区”,引入“五联工作法”,充分整合党内资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既真正打通了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又激发了党员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探索出社区党组织与其他党组织的组织联建、党员互动、活动互联、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形成“抓党建、带队伍、促发展”的整体合力,有效促进了智能党建和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

(二)结构优化:构建基层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核心是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就需要以推进基层治理结构优化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的途径和载体,统筹各方力量协调行动。[7](P127)这就需要形成“一核引领、多方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进一步打造并健全基层党建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1.构建党委领导下“两委一中心”的组织架构。“党委统揽全局,居委会回归自治,综治委牵头治理,社区事务服务中心专心服务”是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探索出的现代社区组织新路径。党委作为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不仅致力于解决村改居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在加快推动“新市民”身份认同、重建共同体意识上精准发力。居委会回归自治本位,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力量,按照“一名专业社工带领、指导一批志愿者”的思路,全面提升社区治理的质量和效率,并引入社会组织入驻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在策划社区活动、提供养老助残服务等方面作用显著。

2.推动红色网格与红色物业良性互动。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指出:“社区党支部,全面領导隶属本社区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围绕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开展工作。”洲岛家园社区在探索物业、社区、居民骨干“三驾马车”互动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通过建立网格党支部把优秀的物业员工吸纳为社区党员等方式,实现网格和物业的良性互动与深度融合。此外,社区党组织与物业合署办公,在工作方式上相互磨合,使居民对社区物业的满意度超过90%,实现了物业与社区的双赢。

3.激发社区党员和积极分子协同参与。居民自治的内在动力在于自愿参与和自主选择,其前提是政府及时充分地授权给居民,[8](P17)让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洲岛家园社区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通过志愿者活动、党组织学习以及议事协商等形式,为社区党员和积极分子提供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和机会。例如,社区党员和积极分子组建了蓝马甲、好帮手、社区安全志愿者等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区自治,充分利用原有社会资本,形成了良好的社区生态。此外,社区居民通过参与议事协调委员会、竞聘楼栋长、在“五微平台”上认领“微心愿”以及推动社区居民文明公约制定等形式参与社区事务治理。

(三)机制整合:探索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良性运行机制

加强机制整合,就是把党组织引领各类组织制度化,让党建引领“有抓手、好操作、能持久”,使基层党建制度与基层治理机制实现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通过党内治理带动社区治理,实现党对社区工作的全覆盖。

1.通过社区党建三级网格治理机制,实现网格全覆盖。“党委—党支部—党小组”三级网格治理机制推动党组织架构对接到每一位社区居民,实现“职能进网,服务进门”。家门口全响应党建机制和“春雨驿站”“红立方”党员志愿服务联盟等基层党建工作品牌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建立1310党群结对工作机制,即1名骨干党员结对联系3名普通党员、1名普通党员结对联系10户群众,进一步巩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网格统一划分、人员统一配备、资源统一整合、信息统一采集、服务统一标准”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服务管理资源,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的良好格局。

2.通过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机制,进一步密切党群联系。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更新,也为社区治理的便利化和精准化奠定了基础,解决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不愿”与“不便”的问题。例如,通过建立网上党支部,党员可以随时接受党性教育,强化党员意识;通过在“微平台”上发布和认领“微心愿”,可以充分利用年轻人的“碎片化”时间,提高社区治理参与度;“五微共享社区”在线下延伸为“五微驿站”,为城市一线服务人员以及鳏寡孤独和残疾人群体免费提供各项便捷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厘米”。

3.通过党建+团建+社建的区域资源整合机制,助力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可以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形成组织建设共议、党员教育共抓、重要事务共商、优势资源共享、惠民活动共办、区域治理共担的区域化党建格局。例如,社区定期召开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事务听证会、社区矛盾协调会以及民主恳谈会等,及时了解民情民意,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此外,街道和社区通过整合党内资源,引入社会组织,发动社会参与,满足居民诉求,解决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四)赋权保障:提升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效能

提升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效能,关键要充分发挥各治理主体的行动能力。从制度、技术、主体三方面向社区赋权,进一步推进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常态化、精准化和系统化。

1.制度赋权推进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常态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制度,广泛赋权社区,强化了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建邺区也相继出台了旨在赋权社区的诸多政策和方法。例如,实施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百制”考核,将考评结果与街道和社区班子成员调整、评优评先、晋升奖励挂钩;要求街道和机关年轻、优秀后备干部到社区锻炼等。微观层面上则针对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以及区域化党建联席会的运行作出了明确规定,使驻区单位和街道社区之间,由原来更多靠感情维系向现在的制度性安排转变,有效调动了社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技术赋权带动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精准化。技术赋权是通过以网络信息方式为主的自然科学技术和以民主参与技术为主的社会技术的运用,增强居民及社区组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能力。[9](79)例如,区级基层党建和民生大数据可以优化政策供给;智慧社区建设可以构建方便、快捷、人性化的社区空间,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共治,探索“小事自议、物业自管、活动自定、需求自诉”的社区精细化治理新路径。政府通过提供技术训练和资源支持,聘请专业社会组织为楼栋长进行知识普及和培训,安排社区工作者外出学习和培训,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

3.主体赋权提升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系统化。主体赋权就是通过影响赋权客体的自我效能感、控制感等,增强其通过行动改变自身境况的动力、信心、能力的过程。[10](P85)社区居民的主体赋权可以从社区培训、经验交流、优秀典型表彰等多方面展开,以提升社区工作者通过协商共同促进社区改善和提升的信心与能力。例如,打造三级文明实践网络,通过各种工作法,构建社区居民精神家园,让文明实践更加直抵人心;采取积分制、评议制,对党员及志愿者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增强其不断开展社区自治实践活动的信心,形成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闭环。

三、新时代基层党建

引领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和基层党建工作,旨在将城市基层党建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紧密衔接起来,切实发挥党组织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格局呈现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智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总体特征,这是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的实践结晶,也是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11](P430)

(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当前,由于受发展阶段、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基层特殊性等因素的制约,基层党建引领社會治理实践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例如,基层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主体中权力、能力和资源缺失,极大地影响了主体个人参与改变公共生活境况的意识和行动;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存在障碍;社区建设重区轻社,居民之间缺乏交流,且参与社区事务不足,难以形成社区共同体意识等。这意味着城市基层党组织要应对自身建设弱化和治理情境复杂的双重挑战。

1.社区党建弱化。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城市管理重心的下移,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服务、凝聚居民群众、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前,社区党组织的构成多以老党员为主,基层党组织建设困难,从而导致社区党组织的基础较为薄弱,在思想素质、参与意识以及行动能力方面存在差距。同时,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专业化社会组织介入社区建设和服务,基层党组织权力、资源和能力没有及时跟进,容易沦为清谈馆,仅成为一个群众议事的场所。

2.体制机制的转型滞后。体制机制的完善与高效是新时代推进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保障。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基层党委、政府往往面临着权责不匹配的情形,“权小、责大、事多”依旧是困扰基层党委、政府的难题。同时,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尤其需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但是,在现实中,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仍然面临着路径单一、组织不力、效果不佳等问题,严重影响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成效。

3.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缺失。社区参与是社区和社会增能的实践基础,而参与不足是制约社区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瓶颈。长期以来,政府包揽各种社会事务,家长式的管理方式排斥了居民自我选择权,限制了居民对社区治理中重要角色的主动承担。目前,社会治理的现状是“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社区治理的力度,公共财政投入程度决定了社区治理的速度”,社区和居民更多是被动参与或配合。相比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或政治性参与,居民更加重视自身利益的维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要求

基层社会治理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最坚实的力量支撑,是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最直接、最及时的平臺,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社区调研中反复强调,“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并在2020年9月的基层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新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也越来越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

1.“谁”来治理?伴随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基层社会治理的环境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也对基层党组织如何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密切联系群众,把广大基层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治理方式不断创新,为人们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有力推动了从政府行政管理本位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转变,有利于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2.治理“什么?”伴随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网络社会兴起,各种新经济、新业态、新阶层层出不穷,城市管理短板更加突出,新型社会风险难以预测,基层社会矛盾不断增多;同时,公民权利意识日益增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越来越提出新的要求。在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把握这些新趋势,建立保障长治久安的机制和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整合各种资源,推动重心下移,打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贯彻和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通过精细化服务保障社会运行有序、和谐稳定,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要强化社区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建带领社建,激发各治理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能动性,构建横向共治同心圈。

3.“如何”治理?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治理的服务和管理方面走出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实现社会治理理念、治理方式的变革,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加强政治引领作用,扩大党组织的覆盖范围,推动党组织有效融入各类社会基层组织,打造“一核多元”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另一方面,要坚持“法治”“德治”“自治”和“智治”相结合,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三)江心洲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实践探索的重要启示

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基层治理智能化和民主化为导向,以党建带领社建、推动社区共同体建设为目标,江心洲街道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积极探索的“五微共享”“五联共治”的治理新路径,不仅突破了以往党建工作的封闭性、被动性和单一性,以开放、主动、合作的姿态走入基层社区、走进基层群众;还通过“微平台”以及各种文化惠民议事活动最大限度地把社会力量动员起来,打造了基层共治同心圆,助力破解了以往社会治理中的难题,开创了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境界,在加快由农村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启示性。

1.实现了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重在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成效。以往的基层党建工作不仅存在弱化虚化的问题,而且与社会治理相分离,关起门来搞党建,脱离群众。江心洲街道通过“五微共享社区”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搭建党建数字化平台,把党建与社会治理以及群众的民生诉求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党建工作有了新抓手、新载体和新成果。特别是通过数字化党建平台,发布政策信息,整合社会资源,服务群众生活,不仅解决了基层党组织弱化的问题,也更好地发挥了党员在基层的先锋模范作用。

2.体现了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心洲街道通过“五微平台”的应用,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征兆,做到社会治理关口前移,把矛盾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源头治理;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在基层党建的运用,促进各级党组织更为高效和广泛地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治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治理的精准性;从“搭建微平台”“认领微心愿”“开展微行动”到“做好微实事”“汇聚微星光”,形成了一个规范的服务流程,不仅高效、便捷地解决了民生问题,也增加了党员志愿者和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普遍性和规范性,达到了系统治理的目的,推进了基层治理的智能化趋势。

3.完善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推进基层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首先,建邺区在2016年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推出了数字化党建平台,极大地带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在“五联工作法”的推动下,群众通过“微平台”达成“微心愿”,实现参政议政,协商民主;通过“微行动”“微实事”实现了共建共治,且真正实现了党组织对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动员和组织,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其次,江心洲街道大力开展文化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参与新实践、学习新本领、开展新创造、乐享新生活”做“四新居民”的理念,重塑了社区睦邻精神,增加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和能力。

四、结  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十四五”规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国家治理、社会治理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问题,这就需要继续依靠改革来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第一,在基层治理方面,根据我国新的发展形势,党中央明确提出,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这就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参与,构建党组织引领下的群众自治和党群共治的组织体系。[12]第二,在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握现代化互联网、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传统有效的治理经验诸如群众路线、枫桥经验等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创新社区治理体制和机制,加强社区共同体建设,真正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的治理效能。第三,新的基层治理体系的形成需要改革和创新。改革既要有顶层设计的大局观,又要有基层首创的群众观。改革创新最大的活力蕴藏在基层和群众中间。[13]江心洲基层治理的创新是我国当前众多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一个典范,积极与顶层设计良性互动,及时回应基层群众对社会治理的新期待,激活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热情,让群众从改革实践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对于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和催生新的社会治理制度作出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 向春玲,龙昊廷.创新社区文化 培育“四新居民”——南 京市建邺区江心洲推进农村社區转型的轨迹[J].中国 领导科学,2020(3):100-103.

[2] 向春玲.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路与新举措[J].治 理现代化研究,2018(3):84-89.

[3] 向春玲.党建智能化“点睛”治理精细化——江苏省南 京市建邺区“五微共享社区”建设调查[N].光明日报, 2020-04-28(5).

[4] 向春玲.党建引领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N].中国 纪检监察报,2020-08-04(8).

[5]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 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0.

[6] 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 [EB/OL].http://www.12371.cn/2019/05/09/ARTI15573567 10660115.shtml.

[7]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 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8] 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J].江 海学刊,2002(3):15-18+206.

[9] 聂智琪.互联网时代的民主重构:基于协商民主的视角 [J].国外理论动态,2018(2):79-89.

[10] 潘旦.增权理论视角下农民工自组织的社交增权功能 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7(7):84-90+158.

[11] 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 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2] 向春玲.红色网格 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N].广州日 报,2018-09-17(10).

[13] 杨玉华.非常之年,应最大限度释放基层改革创新活力 [J].半月谈,2020(14).

Five Micro Co-governance and Five Alliance Sharing:Exploring of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Leading in Social Governance

— take Jiangxinzhou,Jianye District,Nanjing as an example

XIANG Chun-ling1,WU Yan2,LONG Hao-ting1

(1.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91,China; 2.National Academy for Mayors of China,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a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in line with urban characteristics,and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Jiangxinzhou street of Nanjing city seizes the opportun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ino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Ec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land” and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 of “five micro co-governance and five alliance shar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xinzhou under the guidance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On the basis of field research,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five micro” and “five alliance”,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its functional positioning,structure optimization,mechanism integration and empowerment guarantee,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intelligence and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ommunity.

Key Words:village to residence;community governance;Party construction;five micro and five alliance

责任编辑:傅建芬

猜你喜欢

村改居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村改居”社区治理体制的变革与重构
“村改居”需要处理好几对重要关系
“村改居”法律程序的缺失与完善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
党建引领 社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