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探析

2021-06-15史为磊王欣媛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党的政治建设

史为磊 王欣媛

摘 要: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大力推进闽东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同时也十分重视抓党的政治建设,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从严治党,清廉从政,把廉政建设引向深入;坚持走群众路线,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习近平在宁德期间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思考,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摆脱贫困》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21)03-0011-07

早在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就很重视抓党的政治建设,对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这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摆脱贫困》中有鲜明的体现。《摆脱贫困》一书于1992年7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汇集了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围绕怎样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这一主题,提出了“四下基层”“为官四要”“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科学主张,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对这些文稿进行深入研究,不難发现,习近平在推进闽东地区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抓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政治建设,他明确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从严治党,清廉从政,把廉政建设引向深入;坚持走群众路线,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

坚定党的政治信仰,必须坚持以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党性立场,站稳人民立场。在推进闽东地区脱贫致富的工作中,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严格要求党员干部加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P311)重视理论学习,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高度重视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治水平。

要想成就伟大事业,就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认为,时代呼唤着马克思主义,只有适应时代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推进党的伟大事业。1990年5月,习近平在《同心同德兴民兴邦》一文中对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寄予殷切期望,他强调,带领闽东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是一项宏伟大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2](P210)党员干部肩负着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必须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学习和掌握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尤其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把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紧密结合起来。1990年3月,习近平在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时,对办公室秘书人员提出明确要求:“作为秘书人员,随时随地都要加强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时事。”[2](P53-54)对于在脱贫致富第一线的党员干部,习近平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他明确强调贫困地区的党员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而且还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把握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党员干部们只有不断加强科学理论武装,才能够更好地带领广大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2](P164)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习近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升华和总结,是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们观察一切社会现象、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锐利、强大的思想武器。[2](P211)任何一位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自觉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思想武器,习近平对宁德地区的党员、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其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逐字逐句地阅读原著,深刻领会经典原著蕴含的深刻道理;其二,学好哲学,“当前特别注意学习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善于处理在工作中遇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三,在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经济、历史、文学、法律等各方面各领域的广博知识的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复杂的领导工作。[2](P211-212)

(二)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

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十分重视政治立场问题,不仅要求领导干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还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

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内涵,并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P43)坚持党性是每一位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严守党性,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1989年5月,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召开的新闻工作会议上就党性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党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内涵,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都应该是人民愿望和要求的充分体现,是人民的看法和主张的集中反映。[2](P83)1990年3月,习近平在谈到领导者的修养问题时指出,“共产党的党性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P43)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树立党性观念,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2](P43)同年4月,习近平在谈到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时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心贴近人民”“事事为人民打算”。[2](P62)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不仅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还需要以实际行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办好事,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只有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因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本身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科学办法。[2](P43)

领导干部要造福于民,要甘于奉献,要不断增强公仆意识。1989年1月,在接受《安徽日报》记者采访时,习近平表明了对干部宗旨的看法并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为官一场,造福一方”,时刻牢记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不断增强公仆意识,不断发扬奉献精神,摒弃那种“光图自己实惠”的功利主义倾向。[2](P79)1990年3月,习近平在《从政杂谈》中结合自己的从政经历对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当官宗旨”,当官就是要做人民的公仆,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2](P37)这里的“官”,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官”,与旧社会的官有着本质的区别。共产党的“官”“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公仆”[2](P62),都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因此,“当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2](P37-38)习近平对如何更好地造福于民作出了深刻论述,他指出,领导干部“造福于民,最重要的是做人民公仆,为民办实事”,要做到“大公无私”“为政公平”“还要与民相知心”,为民排忧解难,“使民安居乐业”。[2](P38)习近平还强调,领导干部为人民造福,就必须讲奉献,讲担当,这就是为官之理。[2](P38)中国共产党的“官”必须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一切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为重,积极主动地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有生力量。[2](P39)

二、加强党的政治领导,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在宁德地区工作的短短两年时间里,习近平下大气力抓党的建设,在党的思想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使得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了有效维护。在抓好党的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习近平非常重视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反复强调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

(一)加强党的政治领导

党的政治领导,指的是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实行的全面的领导,其活动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从宏观上抓好路线、方针、政策等全局性的大事,又包括做好实现政治领导所必需的各种具体工作。因此,党的政治领导应是全面宏观领导与各种具体工作的有机统一。[3](P22)

党的政治领导是通过抓好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在谈到贫困地区发展变化的最基本条件时,习近平指出,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是最根本的两条,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了翻身解放,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摆脱贫困,进而走向共同富裕。[2](P205)对于党的政治领导如何实现这一问题,习近平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说:“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体现的。”[2](P13)可见,习近平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抓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强调党的政治领导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政治领导还要体现在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提出具体发展方针,加强对各个领域具体工作的领导。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习近平多次强调加强党对新闻工作、民族工作、农村工作、基层组织经济工作的领导。1989年5月,在宁德地区召开新闻工作会议时,习近平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尤其需要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不断加强党的领导。[2](P80)同年6月,习近平在谈到巩固和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问题时指出,“民族工作十分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级党政领导要经常过问民族工作”。[2](P125)在谈到如何建设好农村党组织的问题时,他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农村党组织的历史使命,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2](P159)他还强调,农村实行的村民自治,必须是在黨的坚强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村民自治离不开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2](P162)1990年4月,习近平在《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强调,必须加强党对基层经济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强化农村经济组织,“要以县为单位,制定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规划。立足自己的优势,将发展目标、对策与措施具体化,并使之积极可行”。[2](P200-201)

(二)建设好党支部,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2](P20)习近平认为,闽东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离不开党的领导的核心作用。在推进闽东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农村党支部的建设,增强其组织力、凝聚力,充分发挥党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改革开放过程中,贫困地区的乡村要努力走向富裕道路,更需要一种凝聚力,把千百万农民吸引到一起,汇聚起脱贫致富的磅礴力量。1990年1月,习近平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一文中指出,增强凝聚力,就必须坚持讲核心,必须维护农村党组织在脱贫致富第一线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2](P159-160)

“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2](P161)习近平强调,只有将农村党支部建设好,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从而更好地带领广大群众摆脱贫困,走上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2](P159)在不断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需求日益增长。农村党组织必须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与贫困和落后作坚决斗争,朝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迈进。习近平强调,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这是农村党组织各项工作中的中心任务,农村党组织各方面的建设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开展,同时,农村党组织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将自身锻造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农民群众摆脱贫困的状态,走向共同富裕。[2](P161)

确保党组织真正站到“前台”,居于“第一线”。[2](P161-162)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必须使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共产党人必须顺应广大群众的意愿,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诉求,进而更好地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2](P161)其次,必须维护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充分保证其核心作用的发挥。习近平明确指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是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前提”,在农村的各种组织中,党组织就像是“合唱团的总指挥”,“党支部是领导核心,这一格局只能坚持和完善,不能动摇或削弱”。[2](P161)鉴于此,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不断加强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核心力量,使党组织真正站到“前台”,真正居于“第一线”。

三、从严治党,为政清廉,

把廉政建设引向深入

为政清廉,是从政者的高尚追求,更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把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一贯主张和基本要求。习近平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要求党员干部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政治理想,他将“从严治党、为政清廉”视为事关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大力推进“反腐败,讲廉政”,在宁德政坛掀起了铁腕治吏的清明政风,不断把廉政建设引向深入。

(一)从严治党、为政清廉事关改革开放的成败

习近平反复强调从严治党、为政清廉的重要性,并将从严治党和为政清廉联系在一起,视为事关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1988年9月,习近平在闽东九县调研时强调,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政治理想,坚持从严治党,始终做到为政清正廉洁,因为这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事关我国改革开放的成败。[2](P9)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赢得民心,就是因为始终坚持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始终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P26)1988年7月初至8月初,习近平到闽东一上任就开始进行下基层调研活动。在对闽东九县的走访和调研过程中,他深入思考和研究了闽东这只“弱鸟”如何先飞的问题。他指出,闽东地区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要想实现“弱鸟先飞”,就必须从思想意识上“先飞”,就必须具备“飞洋过海的艺术”,同时,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没有这样的远大志向,就谈不上飞得持久、“扶摇直上”。[2](P9)1990年3月,习近平在谈到领导干部如何干好工作时指出,为官之德在于清正廉洁,为官一场要为后人留下一世清名,要坚持以清正廉洁为行为准则,要注意“慎独”,要以德服人,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上成为榜样[2](P39),始终做到“终生廉洁、终生为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从严治吏,确保党员干部始终做到清正廉洁。习近平反复强调,领导干部必须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决不能利用权力来谋取一己私利。1989年,习近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告诫宁德地区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四个要求”办事:第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P74)这一条是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最基本的、最起码的要求。党员干部即使身处钱山钱海,也要时刻守住本心,不忘初心,洁身自好。第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要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2](P74)这一条毫无疑问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从政准则。第三,“寸心不昧,万法皆明”。这一条要求领导干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办事情讲公道,不因私情私利而损害群众利益。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明确,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等不良行为,不仅是党纪国法所不容的,也是人民群众所不齿的。第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2](P75)这是党员干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鲜明体现。党员干部要讲奉献,要造福于民,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不能有贪图实惠、奢靡享乐的错误思想,更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群众的利益。

正风肃纪,确保党员干部“既要廉政,又要勤政”。习近平明确提出了从严治党的根本之策:“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要通过肃正风气、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取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2](P18)同时,习近平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既要廉政,又要勤政”的严格从政要求,他认为廉政是根本,勤政是表现,领导干部既要对党负责、对党忠诚,又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只有以实际行动做到“勤”和“廉”的有机统一,我们党才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习近平坚持廉政和勤政的辩证统一,并明确指出领导干部仅仅做到了廉政还不够,还必须做到勤政,要做出一番政绩,为改变当地的面貌而不懈努力工作,进而有效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2](P79)

(二)反腐败,讲廉政,不断把廉政建设引向深入

1990年2月,习近平在《廉政建設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中深刻分析了党的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清醒地认识到,“党内一小部分的腐败问题确实已经到了难以容忍,不惩治不足以平民愤的地步”[2](P26)。在当时的闽东地区,有些人以权捞钱,贪污受贿;有些人占用计划内物资,甚至侵占教育、扶贫和救灾物资等,集中体现在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以权谋私承包工程、贪污受贿等方面。针对这些引起民愤的严峻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中,决不能容忍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这场伟大的改革,既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又要努力建设廉洁政府,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反腐败,讲廉政——我们别无选择。”[2](P27)习近平紧密联系闽东“穷地区,穷家底”的实际情况,着重强调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紧迫性。他认为,闽东地区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艰巨任务,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这块骨头越是坚硬,就越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讲廉政,只有廉洁从政才能更好地引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2](P27)当时,群众对腐败现象反映强烈,对廉政建设的呼声很高。鉴于此,习近平反复强调:“能否有效地制止腐败现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2](P86)党员干部能否做到廉洁从政,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也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命脉。1988年底,习近平在领导制定宁德地区下一年总体工作规划时强调,要把“反腐败,讲廉政”摆在突出位置。1989年1月,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了惩治腐败的重要抓手,明确指出要坚决遏制“违法乱纪占地建房、以权承包工程和贪污受贿”的腐败现象和贪污行为,严格惩处这三个方面不收手的腐败分子。在开展惩治腐败的工作中,习近平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将“干部违法乱纪占地建房”这一腐败现象作为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当时的反腐败斗争作了全面规划和精心部署。

“共产党人要承担起廉政建设的历史使命。”[2](P28)廉政建设,惩治贪污腐败,任重道远。习近平认为,若要更好地扛起廉政建设的重任,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过好“自我关”和“人情关”这两关。第一关是“自我关”,主要是解决干部素质低、思想意识觉悟不高的问题,从而为开展反腐败斗争扫除主要障碍。为此,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接受党性教育,不断增强党性观念,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增强廉洁从政、克己奉公的自我约束力,以“百毒不侵”之身做到廉洁自律。第二关是“人情关”,过好“人情关”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原则、遵纪守法,秉持公平正义,不被“人情”束缚住手脚、模糊了良知。反腐败工作如果涉及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家属亲友,必须秉公执法、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习近平认为,在过好这两关的基础上,还必须寻求反对腐败的根本之策。他指出,“我们还必须动手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现象赖以生存的温床”,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真正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全面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其中也包括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习近平认为,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放心地把权力交给我们[2](P28-29),才能更好地巩固惩治腐败的成果,进而把廉政建设引向深入。

四、坚持走群众路线,

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

习近平在宁德工作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他与闽东地区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平民书记”。他在工作期间不断探索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全面开展“四下基层”工作,大力提倡领导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坚持走群众路线,为闽东人民干了很多实事、好事。

(一)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

习近平从党的性质和使命、党的优良传统的角度,深刻论述了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增强公仆意识,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闽东地区工作期间,习近平大力倡导领导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2](P13)要想摆脱贫穷的困境,既需要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的韧劲和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又需要领导干部为之付出更加艰辛的劳动。在发展前进的道路上,闽东地区的发展无疑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那么,究竟如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如何战胜这一系列的困难?习近平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他指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靠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2](P14)他进一步指出,始终保持与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是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练好的基本功。[2](P14)只有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各项工作才能越来越好,我们党的伟大事业才能越来越兴旺。

(二)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人民办实事

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必须坚持群众观点,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习近平指出:“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2](P157)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首先,必须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群众观点,才能有自觉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行动;其次,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必须学会与广大群众结友交心,赤诚相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88年底,习近平在宁德地委工作会上提出了改进领导作风的要求,并明确提出地县领导要到基層现场办公,各级领导要积极建立群众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要与基层单位挂钩联系,从而为宁德地区确立了“三项活动”的工作计划。[2](P17)在改进领导作风的过程中,习近平将这些做法具体化为“四下基层”活动,大力推行“四下基层”制度,严格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4](P24)1988年12月20日,习近平亲自参加了霞浦县组织开展的地县领导接待日活动,当日有102名来访群众,习近平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受理了各种问题86件,其中有12件当场答复,其余未能马上处理的问题承诺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5](P65-66)从习近平“四下基层”的要求来看,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走好群众路线,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

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必须坚持为人民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由于种种原因,宁德地区一些山区县、乡农民生活离“富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老百姓干事创业的热情渐渐消退。针对这一情况,习近平引导驻地干部正确把握闽东地区发展状况,积极想方设法,根据群众的反映和需求,努力为群众办事。习近平强调,为群众办事必须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为闽东地区的人民群众办实事方面,他主张拓宽办实事的视野,打开办实事的思路:第一,明确好事、实事的概念。领导干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一方面要为群众办物质文明方面的实事;另一方面要为群众办精神文明方面的实事,不能简单地把办实事看成给群众钱财物。比如,为基层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农民群众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他们解除思想上的疑虑;弘扬社会正气,打击害群之马,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等,这些都是好事、实事。第二,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实实在在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2](P18)。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贵在坚持不懈,一天一天地做,一件一件地办,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努力让群众高兴,让群众满意。[2](P64)第三,办好事、实事要抓住主要矛盾。为群众办实事,就必须着力解决群众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紧扣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第四,提高办好事、实事的科学性。习近平认为,为群众办好事、实事,需要遵守办好事、实事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凡事都要进行“科学思考和科学论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为民办好事、实事的水平和能力。

五、结  语

从《摆脱贫困》的文本研究来看,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非常重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他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从严治党,清廉从政,坚持走群众路线,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在推动闽东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中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证作用。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思考,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3] 于凤政,王启文.党的政治领导[M].北京:中国展望出 版社,1989.

[4]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习近平在宁德[M].北京:中 央党校出版社,2020.

[5] 学习大军.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深入学习《摆脱贫困》的 体会与思考[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On the Thought of Xi Jinpings Partys Political Foundations

— based on the study of UP AND OUT OF POVERTY

SHI Wei-lei1,WANG Xin-yuan2

(1.School of Marxism,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China;

2.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Beijing 100192,China)

Abstract:While he was working in Ningde Prefecture,Xi Jinping greatly promoted economic development,overcome poverty and achieved prosperity,and he paid high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Party,put forward many creative ideas:Taking the Marxism as the theory instruction to enhance the Party spirit of serving the people;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political leadership to fully exert its central role of Party organization;Exercising full and strict governance over the Party and governance with integrity to take clean government even further;Following the mass line to practice the basic proficiency of maintaining close ties with the people. Xi Jinpings theory thinking on the Partys political founda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when he was working in Ningde Prefecture,is of even mor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day for the Partys political foundations.

Key Words:Xi Jinping;the Partys political foundations;UP AND OUT OF POVERTY

責任编辑:傅建芬

猜你喜欢

党的政治建设
新时代党政治建设的思想渊源和意义研究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综述
从恩格斯《论权威》看党的政治建设
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路径
强化党员意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路径
旗帜鲜明讲政治
党的政治建设内涵探析
中国共产党科学运行党内政治生活的成功范例
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维度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