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编排用意,高效落实习作单元语文要素
2021-06-15于振华
于振华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统编教材强化了阅读与习作的整合,增加了习作教学的比重。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训练要素,理清自成体系的内部关联;聚焦语文要素,构建读写交融的实践活动;依附语文要素,建设以评促学的评价体系,以有效落实习作单元语文要素。
[关键词]编排用意;习作单元;语文要素;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3-0079-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统编版教材强化了阅读与习作的整合,增加了习作教学的比重。陈先云老师对此说过:“统编版教材意在改变以阅读为核心的编排方式,引导师生将更多的关注聚焦在表达上。”由此,习作单元在统编版教材中应运而生,为习作教学规划了路径、提供了支架。那如何依托教材编排的理念、意图,将其与对应的语文要素进行统整,实现有效落实呢?
一、关注训练要素,理清自成体系的内部关联
统编版六下第五单元的语文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设置了两篇精读类文本《夏天里的成长》《盼》和相应的栏目板块,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1.解读,理清语文要素在不同板块中的联系
教材单元篇章页选用了萧统的“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作为人文单元,将其与单元训练要素的核心“围绕中心”“表达中心”有机融合,单元的语文要素蕴藏在各个不同板块之中,从方法的感知理解到迁移运用,展现了课文范例与习作表达之间的内在关联。
单元中两篇精读课文是落实语文要素的典型载体,蕴藏着体现语文要素的丰富资源,教师要直接指向表达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会表达。课后习题也从文本特质出发,设置了指导性问题,比如《夏天里的成长》先从整体上要求学生“找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然后聚焦课文第二自然段,从“课文写了哪些事物”来思考“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盼》也从整体入手,“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作者写了哪些心理活动?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关注文本自身与语文要素的关联,关注课后习题的导向性练习,不仅可以从更广的维度解构语文要素,同时也能够关注单元板块之间的层次联系,为有序落实语文要素奠定了基础。
2.推进,设置语文要素在不同板块中的阶梯
统编教材的编排呈现出鲜明的板块状、层级状的样态,分布在单元不同的版块中。教师要依托教材设置的栏目框架的不同定位,设置不同的局部目标,构成单元整体目标的落实路径。
精读文本,重在学习表达方法。《夏天里的成长》学习作者紧扣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成长的季节”,从整体上分为生物、事物和人物三个层面。在语言表达上,处处指向中心句中“万物”“迅速”“成长”三个方面,建构了从整体到细节的表达体系,这种整体构思和细处着手的意识值得品鉴;《盼》与《夏天里的成长》不同,是典型的叙事性文本,凸显中心并不是从划分的维度来呈现,而是以事情发展的顺序朝前发展。教学中应该关注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描写,找准情节发展与人物内心之间的关联,凸显文本表达的内在中心。
交流平台,重在总结表达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内容,理解内容,同时模仿其中的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运用“观点+课例”的方法,梳理围绕中心来表达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回顾、汇总和提升。
初试身手,重在运用方法。结合从文本阅读中习得的方法,能够针对具体中心,辨析相关素材的合理性和典型性,以洞察作者选择作者谋篇布局的意识;能够根据状物、叙事两种不同的中心,自主性设置框架并编排提纲,迁移运用作者选择素材、谋篇布局的意识。
不同的栏目设置,有着不同的教学定位,依托这种定位,教师可以设置单元要素推進的整体阶梯,从而在教学中螺旋上升、循序渐进地加以落实。
二、聚焦语文要素,构建读写交融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在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积累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设置多维度、一体化的言语实践活动,真正为学生言语素养的发展助力。以教学统编版五下习作单元为例,教师设置了读写的深度交融,分步搭建语文实践平台,推动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1.基于文本,练在语言生长点
读写交融时,阅读是基础,教师点拨与引领的价值就在于,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深陷在文本内容中,而需要在读与写的交融中,将学生获取的、积累的语文知识、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
比如教学这个单元中《摔跤》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人物的动作语句,积累运用动作来展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再相机运用视频来推动学生的表达实际。首先,播放胖墩和嘎子第二回合摔跤的视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摔跤的动作,并运用所学习到的方法当堂练笔。随后,全班朗读片段、交流评价,看看是否借助动作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出来;最后,拓展补充作者原文的片段,引导学生与自己的习作片段进行对比,提升学生的实践表达能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聚焦文本表达的特点,感受借助动作展现人物特点的表达作用,并相机积累阅读方法。此时,读写深度交融结合点的选择就显得非常关键。如果停留在文本内容中进行练笔,就是原地踏步走,是对已经学习内容的重复运用;如果练笔的内容完全脱离了文本情境,就会衍生出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比如写哪一个人物?要表现这个人物的什么特点?要设置怎样的场景才更适合学生的描写……正因为如此,教师所设置的练笔契合点就恰到好处,既没有完全脱离于文本,也不是对文本内容机械照搬,而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生长点上。品悟文本内容是将认知思维之根扎在了教材文本中,基于文本的发展就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生长价值点,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再次认知,起到了较好的训练效果。
2.依托例文,练在链接适切处
统编教材习作例文的编排方式独具新意:第一,以独立的栏目呈现,成了阅读感知与习作练笔的有效纽带;第二,一般都是两篇,便于学生综合对比,明晰特征;第三,具有鲜明的导学系统,文中有批注提示,文后有练习思考,更好地关注了文本中的内容。
比如这个单元,在运用习作例文来指导学生学习初试身手时,教师重在聚焦人物的动作写具体:首先,出示初试身手栏目“写课间十分钟,一位同学的瞬间”这一练习题,学生的练笔片段,教师将其与习作例文中《我的朋友容容》一文进行联系,紧扣习作例文中描写人物的一系列动词进行品味,感受人物的具体特点。其次,鼓励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尝试自主性修改自己的片段,着力于展现人物的特点;最后,教师选择学生修改之后的典型片段进行交流。
例文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习作创作提供范本,还为前期的实践尝试奠定基础,更好地落实文本的价值和体验,成了学生言语实践能力不断生长的纽带。
3.巧妙融通,练在习作整合时
习作单元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就是要高质量地完成一篇习作。一篇习作是综合性的成果体现,不仅要融合单元的语文要素,汲取单元文本的写作方法,同时还要对素材选择和结构的谋划进行整体性的思维考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训练了语文要素,解构了写作方法,就一定能写出一篇契合单元习作要求的好作文来。鉴于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由读向写的汇聚过程中进行体悟和思考,根据自身明确的写作对象,综合性地谋篇布局。
三、依附语文要素,建设以评促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评价维度上不能单一,要在精准定位中形成多维体系。比如统编教材四下习作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如何设置多维化的评价体系呢?从具体内容来看,单元中的两篇习作例文《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在整体结构上,体现出鲜明的顺序性,与单元语文要素紧密贴合,但细加考量就会发现这两篇写景类的经典文本,除了在顺序上极其鲜明之外,同时也体现出了独特的表达特色,比如《海上日出》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注重对自身感受的描写,这些虽然并不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但却是一篇写景类文本所不可或缺的。教師就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在落实语文要素的过程中,能够顺势体现精读类文本所蕴含的写作方法,并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悄然生长。
其次,评价导向不能僵硬,要鼓励创意表达,体现丰富的意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所有的学生都有基本的生活经验,有着前期的阅读成果,他们走进课堂时已经不再是一张白纸,因此习作教学除了要鼓励学生学习、积累教材中的内容之外,还要在迁移方法、运用方法的同时,唤醒学生独有的认知精力,做好相应的课程资源,鼓励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文字来表达。
统编版教材习作单元有着自己精准的定位,也有着鲜明的编写理念和原则,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生力量,从素材解读、活动设置和多维评价等不同的方面进行体悟,更好地落实文本的内生价值,充分发挥统编版教材中习作单元的教学价值,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