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策略探析
2021-06-15刘静
刘静
[摘 要]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文本解读能力是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寻找拓宽解读的角度,让学生有更多新的发现。升级学生旧知结构、促进学生阅读互动、更换阅读设计主体、拓宽学生生活视野,都能给学生的文本解读带来新的体验。教师要根据文本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以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水平,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文本解读;知识结构;生本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3-0036-02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保障。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有拓宽意识,展开多种教学尝试,以实现多点突破。只有打开学生的认知结构,他们才能接纳新的认知;只有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互动,设置更多的阅读视点,才能為学生提供阅读学习的契机;只有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明确文本解读的主体,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学习历练,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升级旧知结构,接纳文本解读新认知
阅读是一种认识、体验、理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要发挥引路人的作用,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体验,从而获得思想认识的提高、知识能力的发展。在解读文本时,学生的旧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引导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旧知的制约作用,要为学生提供文本解读的新视角,使学生顺利进入文本阅读环节,形成新的认知体系。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阅读认知,这是正常的现象。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力基础展开不同引导,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形成个性的阅读认知。
学生的阅读认知基础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在文本解读时,要建立更多的认知对接点,以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形成新的阅读认知。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文,在文本解读环节,教师先展开了阅读调查:“我们要写一件事情,要注意交代哪些因素呢?”学生展开思考:“写事情要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要有开端、发展、结果。”教师接着问:“要写好一个场面,除了要理顺写作的基本顺序外,在语言表达方面还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再度展开思考和讨论。有的学生说,要注意修辞方法的运用;也有的学生说,需要进行整体的描写,将场面展示清楚。于是,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思考:“这是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结合文本内容展开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作者是如何进行表达的?”学生接受任务后,快速进入观察和阅读环节。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学生大多形成了自己的阅读认知。
教师进行学情调查是一种铺垫,能成功唤醒学生的旧知,为后面的阅读做好准备。《观潮》一文叙述了作者观看钱塘江大潮一事,既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进行了场面描写。教师从这些角度展开引导,将学生顺利带入文本的核心,让学生在旧知和新知的对接中形成阅读体验。
二、促进生本互动,珍视文本解读新生成
文本解读需要师生的互动交流。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不断地进行思考探究。问题投放、媒体展示、话题设计、质疑阅读等,都属于文本解读指导的方式。教师要针对文本内容实际进行组织,让学生进行合作,在互动交流中展开文本解读,以获得丰富的阅读认知体验。在互动交流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观察,及时发现生成的资源,并充分、科学地运用,以演绎课堂的精彩。
如,在教学《走月亮》这篇课文时,教师先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并从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给予提示;再要求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在学生朗读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展开深度解析。学生开始观察这些画面,不自觉地发出感慨:“这些画面真是太美了。”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这篇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并与画面进行对比,找到其最美的元素。学生快速展开阅读,找到了描写对象。如月夜、洱海、溪水、大道、小路、秋虫、夜鸟……“这些景物中,哪个最美呢?”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见解。在争辩之后,学生形成共识:“文本题目是‘走月亮,当然是人‘走,因此月夜里的母亲和‘我,才是最美的。”
教师出示画面,成功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同时,教师抓住学生的感慨展开教学引导,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对比分析最美的元素,这样设计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冲击。从学生具体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引导是成功的,能将学生顺利带入阅读核心,促进了学生认知体验的深化。
三、更换设计主体,尊重文本解读新体验
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将学生引入文本中,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解读任务和责任。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布置文本解读的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形成文本解读的认知。其次,组织集体阅读活动,让学生借助集体力量展开阅读探究,以获得更丰富的解读体验。最后,引导学生展开质疑性阅读,利用问题形式呈现阅读成效;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整合分析,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前,一些教师习惯于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大多数学生也习惯于接受教师的文本解读,这样他们的阅读就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有换位意识,要让学生成为文本解读的主角,这样才能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如,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对文本的细节展开梳理。特别是文本描绘的主要对象老麻雀,如何进行解读,这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重要任务。接受任务后,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对细节描写进行梳理,展开学习讨论。课堂展示阶段,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学生说:“老麻雀是文本描绘的主要形象。它为救自己的孩子,要与猎狗决斗,展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这就是母爱。”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精彩的描写片段进行重点鉴赏。于是,学生进入深度阅读之中。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文本解读任务,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在教师没有分析的情况下,学生自主完成文本解读,并展开鉴赏活动,这是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面对文本内容,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展开思考和分析,其认知带有个性特征。文本解读有不同的切入点。要求学生从细节入手,进行解读,并提出适合的阅读任务,设计有效的阅读活动,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四、拓宽生活视野,构建文本解读新体系
文本解读不能局限在文本本身,教师要有拓宽和对接意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生活化解读。在具体组织和设计时,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进行有效设计。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有很多对接点,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生活认知展开解读,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感知和体验。课内外阅读对接、阅读素材搜集、信息共享交流等,都可以成为文本解读的信息源。教师根据学生生活展开教学设计,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文本解读新认知体系的构建。
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文本解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认知展开阅读,能快速启动学生的阅读思维,形成新的阅读能力增长点。如,教学《牛和鹅》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对文本内容进行感性认知。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教师设计了一个现场演绎活动:“课文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场面——作者面对大白鹅的表现。作者对此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如果让你来表演作者这个角色,你打算如何设计动作和表情呢?稍做准备,等下现场为大家演示,看谁的表演更贴近人物特点。”听说要进行现场表演,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他们纷纷展开文本阅读,设计一些动作,课堂学习气氛被点燃。教师深入学生中,对学生的個性设计进行指导,甚至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中。经过一番准备,课堂演绎正式开始,学生都充满了期待,希望有更多的体验。
教师为学生推出了演绎学习活动,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挑战性。因为是模仿表演,需要对动作和表情进行针对性设计,同时学生大多没有这个生活经历,所以他们会展开学习讨论。表演,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立体。对文本进行立体展示,这是最为典型的教学设计,也是文本解读的重要选择。教师要有对接生活的意识,利用生活场面进行演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创新学法,这样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文本解读不是教师的专利。在教学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在文本解读中,升级学生阅读旧知体系、建立学生文本解读新的接纳点、让学生参与文本解读互动,这样能使学生形成文本解读的思维路径,掌握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唤醒学生阅读文本的潜在力量,全面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学辉.语文文本解读的“三者”视角[J].教学与管理,2020(17).
[2] 陈瑜.结合统编教材特点解读小学语文文本[J].新课程研究,2020(10).
[3] 杨宁.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J].西部素质教育,2019(24).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