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英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分析及其启示

2021-06-15李霄云李涛

高教学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欧美国家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

李霄云 李涛

摘  要:文章以德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为参考,分别梳理和对比分析了走在世界前列的欧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借鉴欧美经验,我国需着眼于国家战略层面的国际化定位、学位互认制度、课程体系国际化、教师队伍开放化、经费资助模式竞争化、建立全球中心以加强国际合作及打造中国文化国际化特色等七个方面构建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深层次实现中国研究生教育水平与国际形象的大力提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国际化;欧美国家;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1)07-0022-05

Abstract: Taking Germany,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references, this paper sorts out and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graduat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China should focus on six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o buil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nternational positioning a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mutual recognition of academic degree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faculty, competition of funding model, establishing global centers to enhanc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thereby greatly improved the graduate education level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China.

Key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ccident; enlightenment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度融合,各国相互间的依赖性更加强化。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其国际化已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借助“一带一路”和“双一流”建设这一契机,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助推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综合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更是加速实现我国创新引领的重要驱动力。

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其教育更强调国际化。究竟何为“国际化教育”?不同学者从构成要素、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精神气质和文化氛围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有益探索[2-5]。伴随着教育国际化这一动态发展过程,学者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内涵的理解逐渐从“办学理念国际化”到“拥有国际化的因素”,过渡到“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而转向“产生国际化的影响”[3,6]。图1总结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从外延到内涵式的转变过程。

(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

以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内涵界定为基础,不同学者从多角度和多因素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构成要素进行了解析,基本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如图2):资源要素、运作要素、保障要素、结果要素和理念要素[3]。这五大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并围绕核心目标齐力合作,共同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系统活力。近些年,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构成要素的研究呈现出由零散走向综合、由演绎走向归纳、由表象分析走向规律探寻的态势。

二、德英美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的对比分析

本文以德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为参考,对比了欧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旨在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德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

1809年,基于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作为指导思想创办了柏林大学——誉为“现代大学之母”,因此德国也被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的起源地[7]。在19世纪前半叶,德国柏林大学曾今是世界高等教育学术中心,直接推动了德国的教育和科技快速发展。在19世纪中后期,德国各大学诞生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想的伟大学者,直接引发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且在近两个世纪以来德国开创和完善了一套以研讨班(Seminar)和研究院(Institut)为主要特征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成为当时各国大学纷纷效仿的榜样,国际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纷至沓来。

进入20世纪,德国的“学徒”制研究生教育模式使得学科越来越专门化,且由于长期忽视大学教育的职业技能训练,从而暴露出两点明显缺陷[7,8]:1. 研究生教育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2. 研究生在单一导师指导下使得研究方向单一,学术视野狭隘。这种传统教育缺陷与德国现代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期待产生明显矛盾,导致其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下滑。为了适应发展需求,德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开始基于国际化为主要理念,以《博洛尼亚宣言》为指导采取了多项有效政策和措施进行改革[8,9],如:1. 课程的国际化接轨;2. 语言的国际化推广;3. 学位制度的国际化转换;4. 师生的国际学术交流及跨国流动;5. 学分的跨境互认;6. 研究领域的国际化合作;7. 跨国教授职位的公开选聘;8. 研究生的跨国合作培养。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推动了德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飞速发展。

21世纪伊始,为了促使德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一步强化升级,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及各州分别在2002年和2008年出台了《教育与研究向世界开放:通过国际化实现创新》和《加强德国在全球知识社会的地位:联邦政府关于科学与研究国际化的战略》,并且联邦政府和各州于2005年签署了《关于联邦和各州资助高校学术研究的精英计划的协议》,与此同时还设立了各种奖项鼓励大学生到国外学习以及吸引国外优秀学者到德国研习[9]。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是从散点式的非系统过程转向有组织成体系的持續性国际化策略,整体呈现出稳步推进和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英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追溯到1167年从巴黎研习归国的英国学者建立的牛津大学,师生来自欧洲各地,因此牛津大学建立伊始就具有借鉴性和跨国性[10]。由于英国与整个欧洲地域上的临近、宗教信仰的共通性和历史进程的相似性使得跨国“游教”和“游学”非常普遍,历来比较重视国际交流。到17-18世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英国在其世界各殖民地建立了许多以英国大学为模型的高等学院,主要以单向教育输出为主,输入的留学人数很少[11]。18世纪后,随着各国贸易往来和传教范围的扩大,也推动了教育发展,英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文化科技实力,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学者来研习,同时英国政府也为外来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便利及经济支持,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从输出为主逐渐转变为输入型。

进入19世纪,英国各大学仍以国际化理念为指导,除了积极聘请外籍教师和招收外籍学生外,还为外籍学生陆续设立了一些奖项以资鼓励。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使得英国政治经济地位都有所下滑,英国政府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增强其国际地位的重要战略手段。1963年,英国政府通过颁布《罗宾斯报告》,吸引了大批海外青年留学生,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发展的基础。继该报告之后,英国政府在全面考察了英国、欧洲和澳洲高等教育的基础上于1997年又发表了《迪尔英报告》,回顾与反思了英国高等教育并对未来国际化发展做出战略构思[12]。

英国研究生教育随着其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也呈现出一些缺陷,如: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因经济的持续衰退而连年下降;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淘汰和新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高教发展增加了生源市场;随着欧洲一体化加速使得英国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高度依赖政府财政使得英国研究生教育自身活力不足,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等。进入21世纪后,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在签证制度、奖学金政策和就业等诸多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加强其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英国政府陆续在2003年、2007年、2013年和2017年分别推出了《高等教育白皮书-高等教育的未来》《高等教育绿皮书》《国际教育:全球增长和繁荣》和《2017-2020年英国学生输出流动战略》,这些报告对其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更为长远的战略目标。

(三)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

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美国早期的高等教育以英国大学的学院为基本原型。19世纪开始,大量青年学者受德国洪堡学术自由思想的吸引赴德国接受教育,学成归国后借鉴德国研讨班模式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但仍缺乏相对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直到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才开启了美国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到二战结束这一时期属于美国国际教育的“萌芽期”。20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与变化,美国先后出台了《富布赖特法案》《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美国新闻与教育交流法》《国际教育法》以及《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等一系列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国际教育政策与法令,从外语教学到区域研究,从项目式资助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和实施,使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保持着较为顺利和稳定的发展态势[13]。20世纪末,美国高等教育吸引了全球近30%的留学生前来留学,居世界第一,这足以证明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巨大成功。

研究生教育虽然启蒙于德国,但发展于美国。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终身教育理念、信息化高速发展等趋势的日益加强,为了应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如:学费快速增长,学生毕业率停滞不前,不同种族教育平等问题,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教育市场竞争等,美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将国际化理念渗透到学校定位、价值体系与发展战略中[14]。为了推动美国高等教育全面国际化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变,美国教育委员会和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发布一系列出版物,如《有希望的实践:彰显卓越的全面国际化》《建立全面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框架》《促进全面国际化手册》《全面国际化:从概念到行动》等,从激发高校组织机构变革,建立国际化委员会负责制定发展战略,构建高校全面国际化的协作管理团队等多方面指导和促进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又一步走在世界前列。

通过以上对德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发达国家研究生国际化发展历程的对比分析,我们可总结得到如表1所示三个国家更为简单明了的发展进程。

三、欧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才开始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于90年代成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后才进入了制度化轨道和快速发展阶段。随后各大高校逐渐成立了国际交流合作处和留学生事务办公室,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逐渐从消化吸收发展到合作交流、相互吸收、彼此渗透。步入21世纪这20年来,我国始终坚持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以“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的方式取得巨大进步,但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深度、广度和战略高度上仍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随着“一带一路”“双一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政策和理念的提出,促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更高的层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兴未艾,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引领”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在21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使命。那么走在世界前列的欧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能给努力奋进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国家战略高度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定位

国家维度的政策引领和资源支持是欧美国家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如联邦政府的宏观干预、科研经费的大力资助及完善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制度体系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立足全球,从顶层设计加强专门针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而制定的分层次、有重点、宽领域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法规,专门针对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交换、双学位、联合学位、特色培养等具体培养层面设立制度化的政策法规和程序,扎实激活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活力,杜绝简单的流于形式,流于评估,流于表面的随意化培养现象。

(二)完善国际接轨的研究生学位认定制度

鉴于三方面的原因:1. 缺乏国际背景下的学位授予质量监管;2. 高收费、轻管理、行政干预过多;3. 对已签订的互认学历和学位的相关公约和协议,缺乏真正实践。因此,我国的研究生学位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极不利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未来首先要从政府层面加强与其他国家互认学历、学位和学分的协议和公约的签订和履行;其次应从严把控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加强导师的责任制和自主权,尽力减少行政对导师培养过程的干涉,积极与世界相关组织相互接轨,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检验,逐步获取国际性研究生教育质量认证组织的充分认可和肯定。

(三)增强课程体系的国际化

在课程内容国际化方面,我国高校除了直接引进国际化课程、教材,增加英文授课或双语授课的比例,邀请海外知名学者参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外,尤其可以借鉴欧美世界一流高校,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的国际化课程设置经验,先以通识课程为试点,逐步推进到专业课程,并针对留学生或有留学意向的学生专门开设一些国际教育类的课程,让更多学生接触全球化问题、提高国际意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此外,任课教师应积极组织研究生展示自己所在方向国际前沿领域的全英文课堂报告,除了加强研究生对国际前沿的及时追踪外,更应该锻炼其良好的英语学术交流能力。

(四)促进导师队伍的开放性

导师队伍的国际化和开放性关系到所培养研究生国际视野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增强导师的国际化交流背景,为其创造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同时要把师资的国际化教育背景、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国际交流合作等相关经历纳入到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条件中,促进导师自我提升其国际化水平的主动性。此外,通过相关政策和待遇引进国际知名学术大牛,吸引世界名师来校开设讲座和一流课程。此外,国内高校高度校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外行管内行,造成国内高校对国际学术大师的吸引力较弱。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尽快改善行政化严重这一病诟,积极撇弃通过固定量化死板的方式对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及其创新性进行简单草率的评价。借鉴欧美学术共同体对高校的评价机制,让专业学术人员进行相关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性评价,从而健康高效地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五)优化教育和科研经费资助模式

财政性资金是我国公立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监督和调控,导致我国研究生培育的人才输出数量和质量与社会实际需求有所脱节。此外,“双一流”建设中我国投入了大量教育和科研经费,虽然国家文件宏观要求这些经费的使用要与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紧密衔接,但在具体战略需求上却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导致很多财政经费经常是到年底形成集中花钱趋势,收效与预期仍有一定差别[15]。因此,往后可以通过借鉴欧美一流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模式和使用模式,提升市场竞争性经费的比例(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促发展),增强拨付流程的规范性,增加各高校对预算经费使用的自助灵活性,使有限的财政经费更高效地服务于“双一流”大学建设。

(六)基于国际合作为载体助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

的新发展

进入21世纪,美国和欧盟高校都在努力改革与实施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全球中心”和欧盟“伊拉斯谟世界项目”[16]。传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均是以“走出去”或“引进来”单方面开展的师生流动模式,而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和欧盟“伊拉斯谟世界项目”这些新模式则实现了国际化多项事务的有效整合,既有解决成本与效率问题,也规避了资源重复浪费的问题。因此,我国各高校均可基于本校实际情况与发展特色,积极借鉴欧美一流高校经验,设立自己的全球中心或者整合各方资源的综合性项目等,高效促进国际化的新发展。

(七)打造中国文化的国际化特色

当前世界是以西方意识形态为核心,排斥异域文明与价值观。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话语权理应得到加强,因此在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要不断彰显中国文化特色,扭转西方国家对中国社会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刻板印象和片面认识。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应努力摈弃西方思维中的“零和”博弈意识,培养“和而不同,互利共赢”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给学生积极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强化学生肩负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感,努力将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从“跟随者”发展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17],引领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李霄云,翟洁茹.基于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提升环境类研究生国际化学术能力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07):1-2.

[2]劉慶紅.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理论与实践——以对国际化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为中心[J].高等理科教育,

2014(4):5-10.

[3]單春艳,李作章.从要素到影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内涵的扩展[J].教育探索,2017(2):69-71.

[4]杜瑛,代振东.“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内涵、现状与举措[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9(3):1-6.

[5]姚宇华.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框架、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J].高等理科教育,2019(2):9-18.

[6]de Wit H.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eed for a More Ethical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2020,10(01):1-4.

[7]陈桂香,赵佳蕊.柏林大学讲座制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95-99.

[8]王庆林,毛宇峰,赵清华.德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2(16):68-71.

[9]孙刚成,杨晨美子.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教学改进的典型方式及启示——以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7):126-132.

[10]邓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11]李文波.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驱动力和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27):200-201.

[12]田泽中.浅谈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变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21):57-58.

[13]申丽.美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14]马嵘,程晋宽.美国高校的全面国际化——基于组织变革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9,4(40):104-109.

[15]刘军伟.美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47-52.

[16]吴海燕,李跃军.美国与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模式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1):79-82.

[17]蒋玉梅,陆小兵.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J].江苏高教,2020(3):109-119.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提升环境类研究生国际化学术能力的研究”(编号:GERP-19-44)

作者簡介:李霄云(1985-),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水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技术。

猜你喜欢

欧美国家教育国际化研究生教育
欧美国家媒体自律制度的发展和革新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国际化高校联盟体系下结构化MOOC框架 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国际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教育自觉
尺素忆事:塞林格与海明威
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