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北大鼓传承策略研究
2021-06-14朱开来
摘要:湘北大鼓最初被叫作“孝鼓”,起源于明末清初。歌词结构大多为七字句,现已发展成长短不限的新句式,唱腔结构多为上下句结构,每二、四、六、八句为一乐段,特殊节目也有三句为一乐段,如《送歌郎》。它注重即兴性,有很强的娱乐性。本文主要从湘北大鼓的历史溯源、传承价值、发展现状、传承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湘北大鼓 传承 溯源
一、湘北大鼓的历史
明末清初,湘北大鼓进入今湖南省湘北地带,后被用于守夜之中,以使逝去者的子孙、亲属在给他值夜的流程当中,能够怀念、同时也能够接受其中关于孝道的教诲。清末民初的湘北大鼓蓬勃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步入了一段时间的沉寂期。1981年,常德市举行了第一次民俗音乐会演,由临澧大鼓艺人严昌春、金行文演奏的湘北大鼓《生产责任制好》荣获全国大奖,至此,湘北大鼓逐渐走上繁荣发展之路。2012年,湘北大鼓被列入第三批“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以鼓盆歌名称进入第四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北大鼓经历了叫花子—打鼓匠—民间艺人三个阶段,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湘北大鼓艺术大约有400多年的历史。
起初,湘北大鼓只是作为穷苦百姓谋取生活的一种方式,由于当时大鼓艺人社会地位低,被称为“叫花子”,要靠沿街乞讨生存,击鼓而歌。这样的一段历史使大鼓在唱腔上显现出悲苦的特色。
在这段几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湘北大鼓最终日渐形成完善成熟的流派——东腔、南板、西调、北路。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四大流派中,南板创始人苏金福,作为当时澧州的落第秀才,由于曾在四处流浪的路途中结识了很多民间大鼓艺人,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大鼓艺术。当然,苏金福没有对当时的大鼓书全盘照搬,而进行了一些打法上的创新,对唱词唱腔进行了规范整理,规定了诸如一流、二流、三流、慢板、数板等板式。此外,他还细心将每个板式进行了不少变化,为湘北大鼓此后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后来,又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湘北大鼓变得更有表现力,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湘北大鼓在民间艺术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湘北大鼓曾受邀到全国各地表演,节目不断受到好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湘北大鼓比较平淡,只有平调,上下句。20世纪90年代开始,湘北大鼓有了平腔、板腔、悲腔、欢腔等变化,湘北大鼓更有音乐性了;在表演角色方面也不再以宫廷、历史戏为主,有了接近老百姓生活的角色。大鼓艺人中,出生于鼓书说唱世家的邵丹作为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的湘北大鼓传承人,在弘扬与传承鼓书艺术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有益的影响。邵丹从小听着父亲的鼓书长大,20世纪80年代,他接过父亲的“打鼓棒”,开始续写属于民间艺术的湘北大鼓的传承篇章。2006年,邵丹凭借自创自演的大鼓作品《传承》,在常德市首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上击败众多对手,一举夺得“金鼓王”称号。此后,他更加专注于鼓书内容的创新与融入时代特色,使湘北大鼓与时代接轨,既接地气,又有朝气,不遗余力地进行湘北大鼓的传承与推广工作。
二、湘北大鼓的传承价值
湘北大鼓是流传在湖南省湘北地区的一门地方民俗说唱艺术,其腔调优雅,唱词灵活,是地方民众生产生活的工具体现。[1]
(一)历史文化价值
湘西北为土家族、苗族、汉族的联合聚居地,湘北大鼓从各族人民劳动生活中提炼而来,作为湖南湘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北大鼓是历史的沉淀,不仅是中华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还为我们研究湘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一方面,洞庭湖西岸的沅江和澧水流域,一直以来是楚文化的孕育之地,楚地之人“尚巫”,追溯湘北大鼓的历史可到战国时期,这就不难理解湘北大鼓很多鼓书内容的由来。另外,湘北大鼓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也相当突出。到现在,艺人中还流传着“周公治其礼,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这样的说法,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艺术形式背后的民俗与文化渊源。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音乐艺术价值
湘北大鼓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其鼓声悠扬有意韵,是当地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体现。大鼓唱腔由于受当地方言的影响,一般主要以五声宫调和五声徵调式为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鼓艺人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将此艺术门类代代相传,有的流派还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其他艺术类型的特点,例如汲取地方民歌或山歌、小调等音乐艺术的特色,并据以不断进行内容以及形式上的开拓创新、兼收并序,既将传统大鼓艺术发扬光大,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传承,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娱乐价值
虽然湘北大鼓活动最先是诞生在孝堂,不过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也变成了当地人民在休闲之余表达情感、自娱自乐的活动,也就随着时间演变由孝堂逐渐走进了田间地头,甚至走进茶楼,最后走上了戏台。
湘北大鼓的传统文化剧目,主要为“起鼓”(相当于打闹台)的形式进行表演。通常在正书之前,设有开场、孝堂专用等两类内容。孝堂的专用书往往告诫世人要奉行传统美德,像守孝悌、尽德善、勤俭节约等,然后才能进入正书。正书通常包括以下三个体系:一是古代系统书,多系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前的史学小说、传记故事等,比如史学主题书籍;二为传统古典武侠长篇小说创作体系,它正是依据《三侠五义》以及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人的武侠长篇小说创作而改写的;三是近现代长篇小说系列作品。
三、湘北大鼓的发展现状
湘北大鼓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的表演内容也以积极向上的风格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西方音乐艺术等的冲击,湘北大鼓的听众越来越少,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2]
(一)演出场地不断缩减
互联网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鼓书艺术不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变成了一个选择性艺术的存在。很多地区由于倡导新式的丧仪文化使大鼓艺术表演场地极度缩减,场次数量极速下降。
(二)鼓书受众减少
过去在茶余饭后打发闲暇时间,当时鼓书演员的说唱受到热捧。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源于民俗的传统地方艺术遭遇了外来文化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冲击。新媒体给人们创造了更多的资讯获得渠道和新的娱乐方式,而大部分青年钟爱现代流行音乐和艺术作品,审美情趣也已与他们的祖辈相隔万里。
四、湘北大鼓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湘北大鼓是主要在湖南省湘北地带(常德)传播,以澧水流域为核心的以唱为先、以说为辅的民俗音乐表现形式,道具配置、歌词韵律等均受到了楚辞歌赋的影响,是湘北区域荆楚大地传统祭奠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活动样式之一,原先一般用于葬礼之中,是一个专门用于缅怀亡人的活动。[3]五大谱系的第一代大鼓演员多数出现于19世纪末,现在一直沿袭至第六、第七代,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属于师徒传承关系,也有一些属于家族传承。例如,湘北大鼓北鼓代表人邵朝质,即李启正谱系的第三代继承人之一,他的大儿子邵丹(第四代)自小耳濡目染,父子均是当代湘北大鼓的领军人物。在湘北大鼓的传承过程中,除父子传承等家庭传承方式外,还有利用地方表演团体下乡演出等官方传承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本着对湘北大鼓文化艺术进行保护的目的,临澧县组织、筹划和承办了湖南常德市澧水流域首届鼓王擂台赛,如今,这项赛事已变成常德市的一个重要文化品牌,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一些节目和赛事,均借助现场舞台和电视台、网络媒体传播,大大提高了湘北大鼓的曝光率和影响程度。
(一)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作为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湘北大鼓,是当地人传统民俗信仰与文化精神的体现,真实地再现了地方民众的民风民俗、审美观念等。所以,要想实现对湘北大鼓这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增进群众对本地域、本民族民俗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要对本土的民俗文化能够肯定、接受和自信。这就要求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宣传教育,以增强对本土传统和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此外,地方政府还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并协助对有关资料的保存和整理。
(二)鼓励湘北大鼓走进课堂
在传承中,可以把湘北大鼓引入学校,鼓励传承人走进课堂,能让中小学生及时、尽可能多地了解、学习湘北大鼓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为湘北大鼓的传承奠定良好的校园基础。同时,校园教学传播也将直接辐射家庭,进一步增加了社会宣传的实效,对湘北大鼓的传播与保护工作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提倡开发湘北大鼓校本教材,要求相关音乐方面的教育专家、资深学科教师全面查阅有关资料,可能的情况下要前往湘北各个地方采风,并在此基础上将湘北大鼓写入本地音乐课教科书,以利于湘北大鼓的课堂教学。
(三)構建后备力量培养机制
当前,湘北大鼓的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要解决这一问题,可鼓励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湘北大鼓,请专家、艺人对教师进行培训,继而在中小学推广湘北大鼓赏析课程,助力湘北大鼓的艺术传承。此外,还可以成立湘北大鼓民间艺术表演社团,增进湘北大鼓表演艺术家之间的互动,通过举办各类湘北大鼓擂台赛发现人才并培养人才,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湘北大鼓特色民间艺术的魅力,保证湘北大鼓传承后继有人,推动湘北大鼓文化传承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结语
湘北大鼓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湘北大鼓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挑战。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展示民间艺术魅力,当地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希望湘北大鼓能够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并能够继续绽放传统文化艺术色彩。
参考文献:
[1]陈晓.湘北大鼓进入本土音乐课堂之构想[J].艺术评鉴,2019(08):119-120.
[2]陈晓.湘北大鼓传承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研究[J].明日风尚,2020(07):152-153.
[3]陈晓.湘北大鼓传承策略研究[J].艺术评鉴,2018(14):42-43.
(作者简介:朱开来,女,硕士研究生,湖南文理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责任编辑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