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典型案例分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2021-06-10柳立言秦雁坤闫寒冰

电化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案例分析可持续发展

柳立言 秦雁坤 闫寒冰

[摘   要] 信息化在推动教育公平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构建了包括经费保障、设施保障、教学资源保障、人员保障、专业发展保障、管理保障六个维度,均衡、优质、个性三个层次,描述性与评价性两个方面的立体分析框架,选取国内外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30个优秀典型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消除教育薄弱层面的案例,主要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的教研培训;满足教育优质资源层面的案例,更为注重教学资源的质量和资源供给方式的多元化;支持教育个性化发展层面的案例,更关注资源的适应性和资源的应用方式,侧重利用新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精准地促进学生的适应性发展。研究提出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进阶之路需要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转变保障机制,需要弥补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结构性短缺和专业发展的短板,更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来促进动态监测与调整。

[关键词] 教育公平; 信息化; 案例分析;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柳立言(1980—),女,宁夏固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E-mail:nxlly@163.com。闫寒冰为通讯作者,E-mail:hbyan@dec.ecnu.edu.cn。

一、引   言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一直矢志不渝地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育公平,诸多机构和公益组织也加入到相关行动中来,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行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公平”的内涵不断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多。一方面,满足不同情境不同层面的教育公平需求的优秀案例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一些促进教育公平的项目出现了强投入弱产出、强建设弱应用,初期效果好但后续衰减严重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信息化项目的长期成效。那么,在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具有可持续性的优质项目具有什么特征?指向不同教育公平内涵的项目又具有什么特征?提取这些特征将有助于对标检查、提升相应项目的实施质量与可持续性程度。

本研究选取来自国内外的30个典型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优秀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法和多案例研究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构建分析模型,运用质性分析软件对样本案例进行编码,在分析的基础上提炼促进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对当前的发展趋势与特征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教育公平推进提供有益借鉴。

二、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研究分析框架建构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初源于生态学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2],逐渐被引入经济、社会等领域。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国家、地区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关系和活动的管理,又包括对项目或者系统内部的可持续发展管理[3]。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中有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目标被确定为“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4]。

可持续发展主要用于定义政府、企业对项目的管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5]。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往往是项目绩效评估的重要方面[6],其目的是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为决策提供系统的评估,确定后期应该采取的行动,使得项目得以可持续发展[7]。评价的方法观通常有三种:其一,发展过程观,比如从项目生命周期角度进行可持续发展指标量化的评价研究[8];其二,系统绩效观,比如从面向结果的绩效指标来系统量化评估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可持续发展或者各要素的综合影响[9];其三,管理工具观,比如构建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用以描述和分析管理组织中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将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相统一的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具体直观地分析和评价项目,所以也常常被用在教育指标的分类中[10]。

(一)面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面向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我国学者也有从描述性指标即基础条件保障角度进行研究。例如,有学者提出要使得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需要准确掌握现有基础设施状况,建立长效资金投入机制,定期更新设备,做好运维管理,培养和用好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11]。也有从评价指标进行研究,例如,学者张进宝认为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除国家应保证有效投入外,充分调动内外部力量,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的制度化与透明化,构建基于内外互动的教育技术应用支持服务体系[12]。也有学者提出以投入、组织和评估的制度化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13]。还有将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认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要从外部因素,包括资金、人才、技术上的保障支持,内部因素要从管理和评价、设备维护和更新的可持续等方面进行保障[14]。

整体来说,这些研究或是指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中存在的问题,或是从理论层面提出解决策略,为构建本研究分析框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二)面向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研究

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现阶段教育界的共识,国内外学者们围绕此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Cojocariu等人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远程教育变得容易,教育中的在线学习、开放式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都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开展的[15]。Singh等人認为,信息技术支持的在线学习更具灵活性,让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学习或者与其他人互动[16]。Watson和Gemin研究了在线教学可以让贫困的年轻人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指出不仅仅高等教育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初等和中等教育水平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获得课程资源,而且这种方式对于经济贫困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17]。Basilaia等人更是认为在2020年致命的疫情传播中,需要通过在线学习来保证教育的可持续[18]。我国通过多种路径和方法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也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我国学者的研究,有对在不同地区开展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有对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和方法,也有对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绩效进行一定的评估研究[20]。然而目前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路径策略等方面的理论探讨,较少对已有实践案例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三)分析框架构建

根据经典理论,主要是从经济、资源、人员、环境、社会等方面对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评价[21]。本研究将此评价维度映射到教育领域,结合本主题的相关研究[11-14],并在与相应案例不断互动的过程中,修订表述提升其适应性,形成了基于可持续发展中的指标分类,包括经费保障、设施保障、教学资源保障、人员保障、专业发展保障、管理保障六个维度,然后从均衡、优质、个性三个层次,描述性与评价性两个方面来构建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均衡、优质、个性三个层次分别对应消除薄弱需求的低位公平、满足优质资源需求的中位公平、支持个性发展需求高位公平[22],以此来区分不同层次目标指向的项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对国内外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30个优秀案例进行分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梳理项目现有状况,评估其可持续发展水平,探究提升空间,提出相关建议。主要回答三个问题:

(1)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是什么?

(2)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的项目有哪些典型特征、优秀做法和发展空间?

(3)指向均衡、优质和个性三个目标层面的项目在可持续发展特征方面有什么区别?

(二)案例选取

为回答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在遴选案例时采用如下标准:第一是优秀案例,广泛收集来自教育部科技司、中央电化教育馆等权威教育部门推选出的国内外典型案例;第二是已显示出可持续特征,所选案例开展时间最早是2001年,最晚也是从2015年开始,且均持续至今,从时间维度上持续性特征明显;第三是覆盖不同的公平层面,通过专家小组研讨,对案例所属的公平层面进行判断,确保所选择案例在均衡、优质和个性三个层级上均有所覆盖。基于以上标准最终选择了30个案例。其中在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基金成果《国际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中选取的国际优秀案例6个,在教育部公布的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案例中选取国内案例24个。

(三)研究工具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两轮专家咨询,本研究从描述性指标与评价性指标两个方面设计了用于案例分析的内容分析类目表。描述性指标是为了反映项目中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基本条件。经过对优秀案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两轮编码试测,对二级类目进行分解和调整后形成具体的编码描述,见表1。

评价性指标则是为了分析评判相应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专家据此指标进行评判,本研究对六个维度的评价性指标设计了案例分析评价表,见表2。每项维度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5分代表最好,1分代表最弱。

(四)研究过程

针对案例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利用 NVivo11 Plus软件对30个案例的原始文本资料导入后,根据描述性指标的编码规则建立案例节点,根据内容分析类目表对案例采用自上而下手动类属编码,编码示例如表3,完成后利用矩阵交叉等方式进行分析。编码采用研究成员背靠背编码方式进行,研究成员均为熟悉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的科研人员,能够胜任本次研究的编码工作。编码Kappa系数为0.83,间信度较好。对于评价性指标,则采取专家焦点小组的方式,由8名专家通读案例后,根据标准对案例就六个评价维度进行评分,最后对各个维度的专家评分进行统计分析。

四、数据分析

(一)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描述性指标对应的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通过对优秀案例类属编码后定性比较分析,如图2所示,经费保障中政府投入仍然是主要方式;管理保障上大部分项目都建立了专项管理机制和内部管理办法;在设施保障中,除了保障基本的软硬件外,网络建设也逐渐被重视;资源保障则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人员保障中重视对学科教师的配备;较为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障。

从评价性指标得分统计分析来看,这些案例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整体呈现出均衡大于优质大于个性的情况,见表3。

在经费保障、管理保障、設施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均衡层面的案例处于明显高值,究其原因,是这个层面的信息化项目主要涉及资源的公平配置等,所需要的经费、设施等已有国家统一的“标配”要求,在管理上已通过政府投入得以落实。“个性”层面的设施保障处于明显低值,因为这个层面的设备往往要求较高,而且涉及智能终端的普及,如个人电脑、电子书包配全配齐等问题,而设备的获取方式大部分还是通过企业捐赠等方式获得,因此缺乏一定的可持续性。

从教学资源保障来看,这些优秀案例中无论是处在哪一层面,其教学资源保障都是较为充分的。从人员保障和人员专业发展保障这两个维度来看,三个层面的案例均得分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人员结构性短缺,尤其缺乏信息技术支持人员和具有良好信息化领导力的管理人员。虽然各项目中普遍重视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但缺乏体系化队伍建设,对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仍然是发展短板,也缺乏专业发展标准和规范持续的培训体系。

(二)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优秀案例的共性特征和典型做法

结合描述性指标编码和专家评价得分情况,回到案例中探究了优秀案例在六个保障维度方面的共性特征和典型做法。

1. 经费保障方面

信息化项目所需经费数额往往巨大且需要持续投入。多利益主体共同形成的动力机制有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经费保障。除了依赖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投入外,与企业等机构的联合投入有助于提高可持续性。如在中国人大附中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的双师教学模式的案例中,人大附中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图书馆、长沙一中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共同发起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联盟充分发挥名校作用,吸纳企业参与的共建机制,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人大附中主办、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联盟校共建共享教育资源。这样的机制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也使联盟的运作有了资金支持[23]。

2. 管理保障方面

管理机制要兼顾适切性与稳定性,行政管理政策在建设初期存在着一致性和协调性都比较弱的问题,但形成完善的机制后可持续度却最为稳定可靠,单纯内部管理办法易出现职能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建立专项管理辦法和管理组织适切性较好,但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在兼顾专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区域或者国家层面的行政政策保障就更有利于增加可持续性。比如安徽芜湖县教育局就先出台了一系列专项管理文件,后上升为政策保障性文件,来促进学校和教师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如《电子备课管理规定》《远程互动教学教研系统应用管理规定》《“在线课堂”建设管理规定》《智慧教育应用平台管理规定》等 [23]。

3. 设施保障方面

设施保障是项目发展初期最为关注的基础条件。但随着国家教育均衡验收等政策的推进,已经从关注软硬件建设转为关注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效率上。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分析来看,不应该被忽视的是网络带宽的提升和保障后期设备运维及软件更新。比如安徽芜湖县教育局就提出,“为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开展了购买服务方式,将信息化设备运维服务外包作为试点。通过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运维服务外包机制,有效保证了硬件设备可持续更新和可持续性运维”[23]。

4. 教学资源保障方面

教学资源的建设重点在于适切性和多样性。要保证资源的适切性,就需要激活内生动力自建资源,尤其是个性化发展层面的项目更为需要。比如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的数字彩虹学堂,就是由本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提供给本校学生课后个别化学习的有力补充[23]。另外要保证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需要共享共建项目,发挥帮扶方和受益方共同的作用。

5. 人员保障方面

教师积极参与是整个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专家指导更是给可持续发展导航助力,但对于信息化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保障也应该加强,否则容易出现短板效应,影响整个项目的发展。比如安徽芜湖县教育局在探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项目中就注重“校长队伍,运维管理队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和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23]。

6. 专业发展方面

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保障,而人员的专业发展也是可持续的主要目标。随着技术对于专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不同的校际在线教研和在线培训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比如唐山市教育局“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开平区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项目中,就提到“传统教师研修活动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参与面小、效率较低。借助云平台研修系统由教研员隔周组织网络面对面教研活动,并将优秀学习课件、讲座视频等材料做成培训套餐,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远程学习,跨校际研修效果明显”[23]。

(三)均衡、优质和个性三个不同层面的举措

对处在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和个性三个不同层面的案例,分别统计了与描述性各个指标中的编码百分比,分析其差异性,如图3所示。

从管理保障来看,处在均衡层面的案例,其管理保障已是高保障性的行政政策和项目专门的管理机制,而处在优质和个性层面的案例,大部分还只是建立了内部管理办法。从经费保障来看,均衡层面的案例其经费保障完全依赖政府投入,优质层面大部分是联合机制投入,而处在个性层面的案例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自筹其他投入或者政府投入,再次分析该层面的政府投入主要源自于个别试点项目。从教学资源保障来看,均衡层面的资源供给方式,外部帮扶情况则较多,而优质层面资源保障类型呈现出多元化,教学资源供给呈现丰富性,共建共享资源,引入外部优质资源和自建资源都成了优质层面的教学资源保障;个性层面案例主要是自建教学资源。从设施保障来看,均衡层面对软硬件建设、网络建设和运维更新编码点较多,说明均衡层面更强调基础设施的保障,而优质层面和个性层面基础设施保障早已满足,在其对应的优秀案例中不再强调设施保障,而更多关注应用即信息化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从人员保障来看,优质和个性层面中专家指导相对较为突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相对于这两点来说,在人员保障中并没有凸显,主要原因是项目管理人员大部分由行政人员或者校长来兼任,而信息技术人员也可以由外包企业来提供支持和服务。从人员专业发展及培训来看,三个层级都非常重视教师的教研和培训,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但对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专业发展培训都相对较少。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上述优秀案例的研究分析,验证了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设计的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该框架对于相应项目的建设、检查与分析有一定的意义和借鉴作用。同时也可以从研究中看到,教育公平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层次有不同类型的问题,有着不同的需求、关注点和建设方式。如处在均衡层面的案例,主要关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的教研培训;在优质层面的案例,则更为注重教学资源的质量和资源供给方式的多元化;而个性层面的案例,则关注资源的适应性和资源的应用方式,侧重利用新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更精准地促进学生的适性发展,个性层面属于创新层面,因此也更需要专家支持。

虽然研究选择的都是优秀的实践项目,但从可持续视角来看,这些案例也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嵌入项目设计并针对性发展保障机制

本研究表明,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在均衡、优质和个性层面呈现渐次下降的可持续性。这三个层面是教育公平之路上的必然进阶,不同层面的重难点问题各不相同,在对相关项目作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的时候,特别需要秉持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前瞻思考,避免受到所属层级的内卷化限制[24],跳出路径依赖[25],才能向着更高等级目标迈进。不同阶段对于保障维度的关注点不同,因此在进阶中就需要加强动态保障机制,比如从低位均衡到中位优质的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变和扩大项目投入来源[26],注重管理机制的转轨,从依附外在力量向激发内生动力转变。从优质到个性层面的进阶,需要精准教育资源供给方式,探索新技术带来的教学模式的变迁。而这些过程都需要重视设备运维更新和优化资源配置[27],从而实现从均衡建设到优质应用再到个性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二)弥补信息化人才队伍结构性短缺和专业发展短板

在六个可持续发展保障维度的分析中,对于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保障的文本编码节点数比较少,与其相关的专业发展就更少涉及。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最终的目标是人的发展,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相关人员的持续专业发展更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因此更需要建立健全体系化的信息化人才机制,弥补信息化人才队伍中技术人员短缺等结构性缺失。除了当前普遍强调的按需施训等要求外,对于教育公平项目,还要重点考虑三点。第一是要考虑培训对象的体系化,不仅培训教师,还要关注管理者与技术人员,以形成可依赖的持续性工作团队;第二要坚持做中学,学中用,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培训的优势[28],将培训与助推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实际工作相结合;第三还要关注培训的体系性与持续性,以匹配教育公平项目在发展过程中的新需求与新挑战。

(三)通过科学的评估指标促进动态监测与调整

在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评价标准不够完善、收集数据不够完整等情况,也因此,对于一个项目可持续性情况的判断往往是严重滞后的。在当前大数据与学习分析日趋成熟的情况下,特别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模型,通过关键要素的抓取,尽可能全流程地持续跟踪相关项目,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本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可以为此类项目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从过程评估的角度,可结合经费使用、设施利用、资源建设、人员发展、管理机制等情况建立动态量化的评估体系;从绩效评估的角度,则可将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后的效果、受益面、可推广性和创新性等作为项目评估的主要方面。

六、结   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在“停课不停学”的特殊疫情时期,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也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实践跨越。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可能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也有可能继续扩大数字鸿沟,因此更需要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这一视角出发重新思考教育公平项目的前期规划、过程监控和动态调整,必将有助于充分发展信息化的正向赋能作用,有效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进程。

[参考文献]

[1] BURTON I. Report of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J].Environment: science and polic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87, 29(5): 25-29.

[2] KULKARNI M A. Analysi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system[D]. Ann,Arbor, MI: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Science in Larmar University, 2003.

[3] DYLICK T, HOCKERTS K. Beyond the business case for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2, 11(2): 130-141.

[4]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UNESCO roadmap for implementing the global action programme 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Paris, France: UNESCO, 2014.

[5] ANNANDIAB F, MOLINARI C. Interdisciplinarity: Practical approach to advancing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an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17, 15(2): 73-83.

[6] 王伟中.可持续发展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5.

[7] SINGH R K, MURTY H R, GUPTA S K, et al. An overview of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09, 9(2): 189-212.

[8] WULF C, WERKER J, BALL C, et al. Review of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approaches based on life cycles[J]. Sustainability, 2019, 11(20): 1-43.

[9] KRAJNC D, GLAVIC P. A model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5, 43(2): 189-208.

[10] 黃忠敬.OECD教育指标引领教育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1.

[11] 刘磊,张毓婧.关于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16(11):10-12.

[12] 张进宝.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3):8-13,17.

[13] 林君芬.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策略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15-19.

[14] 解月光,曾水兵,刘向永,李岩.可持续发展观下欠发达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9(2):11-15.

[15] COJOCARIU V M, LAZAR I, NEDEFF V, et al. SWOT anlysis of e-learning educational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beneficiari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16): 1999-2003.

[16] SINGH V, THURMAN A. How many ways can we define online learning?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definitions of online learning (1988-2018)[J].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19, 33(4): 289-306.

[17] WATSON J, GEMIN B. Using online learning for at-risk students and credit recovery. Promising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R]. Promising Practices in Online Learning. Vienna, VA: iNACOL, 2008.

[18] BASILAIA G, DGEVUADZE M, KANTARIA M, et al. Replacing the classic learning form at universities as an immediate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virus infection in Georgia[J]. Int. J. Res. Appl. Sci. Eng. Technol, 2020, 8(3): 101-108.

[19] 閆寒冰.我国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的演进特征与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9):22-26.

[20] 徐欢云,胡小勇.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图景、焦点与走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6):29-34.

[21] 孙瑛,刘呈庆.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

[22] 魏非,樊红岩,宋雪莲,沈聪.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国际研究——基于美、日、印三国的政策和行动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7):114-121.

[23]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集(2017)[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9-12.

[24] 雷励华,张子石,金义富.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路径反思与重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9(10):47-53.

[25] 胡小勇.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26] 朱莎,杨浩,冯琳.国际“数字鸿沟”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分析——兼论对教育信息化及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1):82-93.

[27] 胡小勇,许婷,曹宇星,等. 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内涵,路径与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2020(9):34-40.

[28] 闫寒冰,单俊豪.从培训到赋能:后疫情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蓝图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6):13-19.

Typical Case Analysis of Informatization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U Liyan1,  QIN Yankun1,  YAN Hanbing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School of Open Learning and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equity, but it still faces the proble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three-dimensional analytical framework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six dimensions of fund security, facility security, teaching resources security, personnel secur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ecurity and management security, three levels of balance, quality and personality, and descriptive aspect and evaluative aspect as well. 30 excellent typical practice cases of informatization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at home and abroad are selected for analysi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cases to eliminate educational weaknesses mainly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and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search training; the cases to satisfy quality resources in educa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diversity of resource supply; and the cases to support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focus more on the adaptability and application of resources,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y and rich information resources to precisely promote students' adaptiv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at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through informatization needs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ansform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make up for the structural shortag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alent team and the shortcoming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dynamic monitoring and adjustment.

[Keywords] Educational Equity; Informatization; Case Stud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案例分析可持续发展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