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大学如何打造真正的“互联网+大学”

2021-06-10王竹立

电化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开放大学大学互联网

[摘   要] 我国开放大学转型试点已逾10年,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未摆脱“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困局。为了探讨其背后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文章对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优劣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关键在于对“新型高等学校”的性质和定位认识不清,对“互联网+大学”的本质理解不透,导致转型改革不到位。网络时代知识和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人学习者的真正需求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提高网络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得到支持、帮助和指导。开放大学必须找准自身定位,与普通高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错位发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大学”。应突破以学科和专业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路,由学历教育进一步向非学历终身教育转型。可借鉴旅行社、社交网站的经验和模式,针对学习者兴趣和需求,开展项目式学习、淘宝式学习、书院式学习等新型学习活动;树立“质量即满足需要”的新质量观,开展具有开放大学特色的学术研究,提升教学质量与社会声誉。

[关键词] 开放大学; 互联网+大学; 新知识观; 新建构主义; 新型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竹立(1962—),男, 湖南衡阳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时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和创新思维研究。E-mail:WZL63@163.com。

一、引   言

自从1979年组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解决了两代人的学历补偿问题[1]。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普通高校数量越来越多且大量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中学生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社会上学历补偿教育需求日趋下降,广播电视大学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2010年10月24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率先更名为“开放大学”,开始探索建设“新型高等学校”试点(即5+1试点),至今已逾10年[2-3]。截至2020年底,全國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大学陆续更名为开放大学,开放大学又面临一个再认识和进一步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建设新型开放大学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荆德刚指出:“开放大学只有坚定地探索‘互联网+大学新业态,把自己打造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大学排头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本文将就开放大学如何从以承担学历补偿教育为主的广播电视大学,向探索“互联网+教育”新业态的开放大学转型,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提出个人的观点与主张。抛砖引玉,引发更多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二、开放大学的历史、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的历史

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下建立起来的,最初拟定名为“电视大学”,后来改为“广播电视大学”[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1979年2月初开学,各省市自治区广播电视大学也相继成立,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分支机构,负责本地招生、管理和转播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的任务,形成了由上至下覆盖全国的垂直性办学体系。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的初衷,是为了贯彻小平同志“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的指示精神,作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对成人学习者进行学历补偿教育,以满足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直至2010年10月启动5+1试点,试点的6所开放大学获得了独立办学自主权,开始由学历补偿教育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变。

(二)开放大学试点改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获得了独立办学自主权后,5+1试点高校开展了各自的探索实践,通过“送教上门”等方式,逐渐走出了一条与“政、企、学”等广泛合作的办学新路子[4]。开放大学试点转型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强化了地方政府对本地开放大学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提高了学校的生存意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学校越来越向多元化、本地化和混合制方向发展[5]。

5+1试点大学各自探索的阶段性成果,无法掩盖开放大学面临的一个窘境,那就是开放大学的定位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开放大学依然处于身份困境、制度困境和行动困境这三重困境之中。“三重困境层层相扣,身份困境影响开放大学实体建设的根基,阻碍了开放大学作为大学治理主体的观念认同,治理主体观念的不到位导致具体治理过程中体制机制的‘缺位和‘失灵,造成制度困境,最终制约开放大学实践的效果,即行动困境”[6]。而身份困境说到底就是,开放大学到底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新型大学”问题。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等学校”究竟“新”在哪里?开放大学相对于原来的广播电视大学究竟“新”在哪里?开放大学相对于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以及高校继续教育、网络教育究竟“新”在哪里?我国的开放大学相对于国外的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大学究竟“新”在哪里[7]?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其他问题都难以解决。时至今日,开放大学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面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危险局面和窘迫境地”[1]。

事实上,开放大学面临挑战与转型压力,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也是世界开放大学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现阶段开放大学也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大学尚未出现。“未来能让开放大学脱颖而出的是,相对于其他教育提供者的封闭,开放大学需要更加‘开放”[8-9]。

三、开放大学究竟应该“新”在哪里

如果说开放大学与原来的广播电视大学相比,“新”在拥有了独立办学自主权,而不再只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办学机构,这个已经在试点大学做到了。独立办学的结果固然有利于各地方开放大学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建设服务,有利于灵活设置课程与专业,调动地方开放大学的办学积极性,但也可能削弱各地方开放大学与国家开放大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日益演变为地方性大学;彼此之间甚至可能出现竞争而非合作的关系。由于开放大学作为新型高校特征尚不清晰,地方政府往往会用对普通高校的一致性要求来要求开放大学,客观上形成开放大学向普通高校看齐、趋同的拉力;在开放大学内部也存在群体式“走传统普通高校的套路”现象[10],其结果无非是当地又多了一所普通高校。在国家和地方一轮接一轮的支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大发展的重大政策和计划中,开放大学由于定位不清,都被“缺席”了[6-7]。

如果说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的区别在于教学对象不同,面向的是未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其更加平民化,更贴近职场,贴近社区,那又如何能改变社会对开放大学学术水平、教学质量不高的传统印象?如何与职业院校、企业培训机构拉开距离?一方面要求开放大学不设门槛、注册入学、随时入学且收费低廉;另一方面又要求开放大学严格实行“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学质量和维护开放大学的社会声誉,与普通高校在科研、教学质量上一争高下,不亦难乎?在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日趨饱和的大背景下,有多少人愿意为一个含金量比不上普通高校、而考核要求又不能低于普通高校的学历和文凭,投入自己的时间与金钱呢?

又如果说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的区别在于教学方式的不同,其更多地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那么在普通高校、在线教育企业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快速提升的今天,开放大学的技术优势是否还在?在席卷全球的慕课大潮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开放大学取得了哪些可与普通高校相媲美的成果?

王永锋提出对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的新型高校内涵与定位的五点新认识:开放大学是新型教育集团、新型平民大学、新型在线大学、新型职场大学和新型巨型大学[11],只是涉及开放大学的组织形式、面向对象、教学模式、教学领域和教学规模层面,依然没有说清楚新型高校的本质特征。抓不住本质特征,开放大学转型难免给人留下杂乱无章、大而全但不强的印象。

笔者认为,开放大学的“新”,应该集中体现在“互联网+”上,开放大学应该办成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大学。从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到管理模式、运营模式,都应该体现出互联网思维与特征。开放大学应该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错位发展,而不是在同一个跑道上竞赛。开放大学构建的新型高等学校体系将与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的现有体系平行发展、互为补充,最终可能融为一体、殊途同归。

四、“互联网+开放大学”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阔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2]。其中,“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一语最为关键,表明未来各行各业都应在互联网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改造,形成新形态。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互联网+教育”决不仅仅意味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工具,而是要将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在互联网基础上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进行重组与重构,推动出现一些从根本意义上重新设计的学校[13-14]。开放大学作为探索“互联网+大学”的排头兵与先锋队,其建设的关键是创新运行模式、服务模式、办学模式, 而不仅仅是教学模式[15]。

(二)“互联网+大学”与普通大学有何不同

“互联网+大学”首先是要办在互联网上的。它不一定要有很大的校园和办公楼,但要有自己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学空间与资源(如教学平台、网站、课程、资源库等);它主要通过互联网开展招生、管理、教学、评价等各种活动,当然也需要有线下的活动,但一定是以线上统领线下的,而不是相反;它应该是跨区域、跨学校、突破时空限制的,而不像传统大学那样局限于一城一地;更重要的是,它应该以互联网思维来办学,而不是以传统思维来办学;它传授的知识、能力应该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知识、新能力,而不是传统时代的知识与能力;它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符合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人才,而不是传统的人才。“互联网+大学”与普通大学的区别见表1。

(三)开放大学应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学科教学体系

结合表1我们可以发现,试点期的开放大学在某些方面已初步具备了“互联网+大学”的基本特征,如已经有了自己的平台、网站和资源,可以实现线上注册和相对个性化的管理,教学模式以远程网络教学为主,学分银行的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等。然而在最核心的方面离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大学”还有一定距离,如依然以学历教育为主,而学历教育都是基于学科和专业开展教学的,主要内容局限于纸质教材中已经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即使现在采用了较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但核心内容和学习路径仍然是被教材事先规定好的,学习模式还是以学科(专业)导向的系统学习为主,在满足成人学习者学习碎片化、需求个性化方面还做得很不够。而这正是导致现阶段开放大学还不够“新”,与普通大学和原来的电大还拉不开距离的最根本原因。

如果继续保留较大比例的学历教育,开放大学的优势难以充分显现出来,而劣势反而暴露无遗。单纯的网络教学在传授书本知识上并不比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更有优势,反而存在互动与监管等方面的劣势[16];如果像普通高校一样加强线下教学,开放大学又会日益与普通高校趋同。开放大学招的生是成人学习者,生师比较大、入学门槛较低,师资和科研能力又远不及普通高校,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在学历教育方面的教学质量与学历含金量始终比不上普通高校。唯有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学科教学体系,建立以学习者兴趣和需要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体系、服务体系,传授新的知识与技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大学”,才能在普通高校和在线教育企业的重围中脱颖而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职责担当。

五、为什么要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学科教学体系

(一)网络时代知识发生了变化

1. 网络时代之前的知识形态

在网络诞生之前,知识的媒介符号主要是语言文字,知识的记录、保存与传播是以纸质材料上的文字符号(也包括部分图形图像符号)为主要形式的。由于使用语言文字符号来表征知识,需要经过编码与解码的二次转换,要求对万事万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这种技能有相当高的难度,只有少数专家、学者、教师才能具备,由此产生出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相对固定与静态的书本知识体系[17]。为了方便教学,知识被进一步标准化、统一化、系统化,出现了标准化的教科书,知识也因此被“教科书化”。这种被教科书化的知识体系必须由与现实社会相对分离、自成一体的学校系统来专门传授,因而出现了有围墙的学校和教室、层级分明的学历教育制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正是在印刷术和纸质教材基础上、因应工业时代大规模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

2. 网络时代知识形态发生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不再仅仅通过文字符号来表征了,而可以通过各种动态的音频与图像符号(视频、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等)来表征,后者大都不需要像文字那样经过二次转换就能理解。直观、具体、易学习,所见即所得。在印刷时代那些难以被语言文字表征的知识,也被事无巨细、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知识的载体更多地由网络来承担。信息与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生产、加工、存储、传播与利用。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层级结构,而是动态的网络与生态。如果我们把经过专家学者加工整理、已经结构化系统化、主要以文字符号形式记录在各种教科书和专著中、被公众普遍接受的知识称为“硬知识”,那么来自于实践,具有时效性、实用性,以多媒体符号表征,由大众共同生产,主要在网络中生产与传播,尚未经专家学者加工整理,更新迭代很快的知识可被称为“软知识”(见表2)。软知识经过不断地更新迭代之后,其中的一部分会沉淀为硬知识[18-19]。

必须指出的是,软知识与硬知识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的分界线,软知识也不简单等同于网络中的知识;同样,硬知识也不简单等同于书本知识。区别软知识和硬知识最关键的指标是知识的稳定性,包括结构的稳定性、内涵的稳定性、价值的稳定性。如果这三个层面都很稳定,则属于最硬的知识;三个层面都很不稳定,则属于最软的知识。大部分知识介于这两者之间。一般来说,教科书中的知识大都属于硬知识,而网络中大量的碎片化知识则属于软知识。一些最新出版的书本或报刊中也可能包含不少软知识或偏软的知识,而网络中也可以有教科书中的硬知识或偏硬的知識。但总体来说,书本(尤其是教科书)中的知识以硬知识为主,网络中的知识以软知识为主。

由于信息与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今天软知识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这种新型知识与生活实践关系密切且同步更新,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可以说,掌握了软知识就能在生活中如鱼得水,而缺少了必要的软知识将寸步难行。举个例子,关于智能手机、各种App和微信小程序等的软知识层出不穷,并不断更新迭代,给今天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如果我们不与时俱进掌握它们,连出门、旅行、购物和获取信息都将极其不便。相比硬知识的精英性质,软知识表现出更多的草根性,可以通过草根服务草根的方式进行传播,但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网络学习技能。

(二)网络时代学习发生了变化

对软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对硬知识的学习。硬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现代学校教育体系,采用面对面的班级授课制,按照学科知识分类进行系统传授。而软知识的获得,普通大众主要靠碎片化学习,高端学习者则会有意识地采用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进行,以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20]。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的比较见表3。

(三)网络时代学习者需求发生了变化

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一书中指出,“在这样一个世界中,教师最不必给予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他们已经信息过载了。人们需要的是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区分轻重缓急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将众多信息碎片结合起来,构成对世界的总体认知的能力”[21]。今天的学习者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不是信息、不是知识,甚至也不是结构化的课程,而是整合碎片化知识的方法,是网络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

今天的成人学习者最适合、最方便的学习场所不是校园,而是网络。然而,网络上的信息与知识不仅零零散散、不系统、不全面,而且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真伪难辨。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没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很容易在信息与知识的汪洋大海中迷航;或者流于碎片化学习,难以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如果只依靠个人单打独斗,也容易产生孤独、无助之感,往往会因遇到阻碍而半途而废。这就好比个人自助游,对于能力强、经验多的人问题不大;如果能力不够强、经验不够多,则会遇到许多困难,急需获得帮助。

开放大学的学习者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行业,开放大学的教育要求“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这与普通高校学习者年龄、背景、需求相对一致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每个成人学习者的需求都是千差万别的,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化的课程去满足他们。如果有人能告诉他们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在遇到困惑时有人指点迷津,并且有志同道合者一起同行,学习之路将会顺畅很多。这就是当下学习者的共同需求,是终身学习领域的“痛点”和“难点”,也是开放大学可以大展宏图之处。其本质就是要提升学习者的网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

六、如何提升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网络学习能力包含对信息的获取、筛选、甄别、加工、整合、利用、发布能力,基于网络的社会化协作与交流能力等;终身学习能力包含终身学习的意识、动机的激发与保持、目标与路径的选择、方法与策略的运用等。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实践的提升。在有经验的人的指导与示范下,做中学、学中做,是培养能力最好的办法。对于比较复杂的任务,还需要组成一个学习团队,大家在学习中互相分享知识经验、取长补短、分工合作。开放大学应从学习者的个人兴趣与需要出发,探索培养学习者网络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可开展下列几种方式的学习活动:

(一)项目式学习

学习的过程类似于旅行的过程,学习就是一次知识与思维之旅。开放大学可借鉴旅行社和社交网站的有益经验,开展带有社交性质的项目式学习。旅行社的主要任务是开发旅游项目、组建旅游团队、提供旅游服务;社交网站的功能主要是帮助用户找到兴趣爱好相近的人。开放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发学习项目、组建学习团队、提供学习服务。

1. 开发学习项目

学习项目开发包含学习者需求调查、学习项目目标制订、学习项目实施计划等环节。开发学习项目之前,先要对学习者需求、兴趣、爱好进行调查,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发针对性的学习项目。例如,针对职场年轻人提升某方面技能的需求开发出相关的技能学习项目;针对各行业从业者建立社交人脉、交流互通信息的需要,开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带有社交和信息交流性质的学习项目;针对年轻人造物和创新需求,开展基于创客空间、开展创新教育的学习项目;针对老年人不会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网上银行等新技术、新设备,而他们的子女又没有时间和耐心教他们的问题,开发老年人新技术学习项目;针对年轻的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种种困惑,开发家长教育和家庭学习项目;针对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或家庭妇女休闲益智需要和兴趣爱好,开发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类学习项目;针对农民工和残障人士的特殊需要,开发适合他们的学习项目等。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问题可以开发出新奇、有趣、有用的学习项目,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 组建学习团队

学习团队的组建也可参照旅行社的模式,先公布学习项目的目标、团队的要求和实施计划等,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招募团队成员;或与某个企业和社区联合招募。团员包括学习者与指导者两种身份。学习者自愿报名或集体报名,与开放大学签订学习协议,缴纳必要费用。项目结束后主办方可根据团员为团队学习做出的贡献大小,采用表扬、颁发证书、返还部分团费等方式进行奖励。还可以采取“拼团学习”的方式,获得团费优惠,减轻学员负担。指导者可由开放大学邀请,也可毛遂自荐,经过开放大学考核、遴选之后,加入学习团队,开放大学可根据其贡献大小付给一定报酬。

学习团队的组建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学习目标实现为原则,可借鉴社交和婚恋网站的经验,把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互补的人组合在一起,让他们互帮互学、互相鼓励、教学相长。

3. 提供学习服务

开放大学应为每个学习项目和学习团队安排项目学习专家,承担类似于旅行社的领队和导游的职责。他们不一定必须是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和教师,但需要有组织和指导项目式学习的经验。他们自己就是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和团队学习的佼佼者,负责组织团队学习活动、传授个人导向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经验、参与学习项目全过程,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指导、推动项目目标的达成。

(二)淘宝式学习

淘宝式学习是指参照淘宝购物网站的模式,建立一个开放大学的教育淘宝网站。网站上有各式各样的微课程,供学习者自由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凡有某方面专门知识和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在开放大学教育淘宝平台上开设微课程。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某个或多个微课程进行学习。微课程可实行先试听几节、后交费继续学习的策略吸引学习者;学习者可对微课程进行评价;淘宝课程采用优胜劣汰原则,不断筛选更新。

如果说项目式学习类似于旅行社的“跟团游”,淘宝式学习则类似于“自助游”。还可以在淘宝式学习基础上开发类似于“半自助游”的学习模式,让学习者产生“一人学校”(School of One)的感受,提供“教会一个人”(Teach to One)的优质服务。例如,开放大学可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人化的系列微课程、知识地图和学习建议,并为每个微课程组建一个临时性的微团队(可通过微信群联系),每个微团队由微课主讲教师、微助教和同一时段学习该微课程的学习者构成,学习者每学习一个微课程就加入一个微团队,以便及时得到帮助指导和交流分享。学习者可自主选择学习哪些微课程和采用何种学习路径。在一段学习结束之后,开放大学还可提供考核和评价方面的服务,并发给学分或证书,学分可存入学分银行,以便进行流通与交换。

淘宝式学习也可与项目式学习结合起来,淘宝课程的主讲人,可以担任小微项目式学习的领队、导游或指导者的角色。

(三)書院式学习

书院式学习是名家大师为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学说,在开放大学中公开招收学生、徒弟、助手,对自己的思想、理论、学说进行传授、研究、整理、发展的团队学习模式,类似于古代的书院和现代的可汗学院。开放大学为名家大师提供教学平台、经费、技术支持等服务,以扩大大学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取得的成果可由政府和机构购买,作为团队学习的经费和奖励。专家学者若通过申报课题和项目,或网络众筹,获得了政府、企业或社会提供的研究经费,也可通过这种方式,在全国或全世界招募学生和助手,开展基于网络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同时还可带动一大批团队式学习和淘宝式学习项目。

(四)其他学习方式

开放大学还可探索更多能满足学习者个性需求的新型学习方式,如开展各种读书会、演讲会和知识分享活动,将目前各地青年人中流行的读书会、拆书帮式的活动,纳入开放大学的学习活动中,由开放大学提供组织、场地与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塑造新型的学习文化。

七、如何提升开放大学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声誉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der) 认为,“质量即满足需要”[22],服务质量即服务实绩是否符合顾客的期望。开放大学的质量观应该定位在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满足学习者兴趣爱好和问题解决需要上,而不应简单照搬普通高校的标准,将质量主要定位在学术性目标的实现上。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团队建设,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支持服务能力与水平;通过资源的迭代更新,提供价值创造的物质保障;通过基于“六网融通”的服务运行模式,实现学习支持服务的本体价值等[23]。

与此同时,开放大学还应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研究,为开放大学建设与服务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除了教学之外,必须以研究作为支撑;除了传承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创新知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信息的获取、流通与交换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也极大地加快了知识创新速度。软知识的大量涌现和迭代更新,就是网络时代知识创新的显著特征。开放大学作为新型的“互联网+大学”,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在“互联网+教育”研究领域独占鳌头。

所谓“互联网+教育”研究,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和创新要素,研究“互联网+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而推动“互联网+教育”实践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包含下列几方面研究。

1. 网络学习和终身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

传统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主要适合对已知知识,尤其是书本中的硬知识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以实现意义建构,既适合指导硬知识的学习,也适合指导软知识的学习。但传统建构主义理论并未考虑到网络时代学习的新变化。互联网诞生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如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多连通、少建构、建立知识网络的思想,对解决网络时代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问题有指导性意义[24];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以个人为中心的选择原则和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对解决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问题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25-26]。

开放大学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为未来而学、为创新而学,强调对软知识的学习和建构,以实现知识的更新迭代、与时俱进,与新建构主义理论的价值主张“为创新而学、对学习的创新、在学习中创新”完全一致。新建构主义教学法主张的“分享、协作、探究、零存整取”教学理念也适合指导新型开放大学的团队学习过程[27]。

面向智能时代的新知识观是最近出现并引发学术争鸣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网络与智能时代,知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也应因之而变,教育也应因之而变。新知识观对教与学方方面面的深刻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20]。

上述这些理论与实践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持续的研究。开放大学应该成为该领域研究的主力军,其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2.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

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智能时代是信息时代的高级阶段。如果说网络时代主要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快速传播、资源共享,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则实现了信息的智能化加工、处理与应用;通过人工智能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加工处理,将发现以往通过抽样调查和因果研究所难以发现的事物之间的隐秘相关性,为科学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与方法;人—机合作式学习在解决远程教育生师比过大、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难题上将发挥重要的作用[28];区块链技术则实现了信息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集体维护、时序数据、可编程和不可篡改等特点的分布式存储。这些新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将是极其深刻的、全面的、颠覆性的,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是开放大学的重要任务。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对未来开放大学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学分银行建设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3. 对开放大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的研究

開放大学是“互联网+大学”的先锋队和排头兵,正处于转型探索阶段,这个过程将是十分漫长且没有终点的。有很多具体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比如开放大学在终身学习领域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开放大学到底应该如何实现向非学历教育转型?需要采取哪些阶段性的政策与步骤?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的关系如何?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的关系应如何重构?开放大学与其他在线教育机构和企业如何既竞争又合作?开放大学的整体架构与运行机制应如何设计?开放大学的师资队伍与团队建设应如何进行?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与学习服务应如何评价?等等。

4. 与开放大学学习模式相伴而生的研究

开放大学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研究或探究过程,学习者在开放大学的支持下,自主开展项目式学习、淘宝式学习、书院式学习等新形式学习,其中将产生丰富的学习成果。这些成果本身就是开放大学办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大学应为这些成果的产生、发布、宣传、推广、应用提供支持。它们将提高开放大学的社会声誉,吸引更多的学习者进入开放大学学习。

未来,开放大学应形成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在线教育机构和企业错位发展的基本格局,承担成年人终身教育的重要职责(如图1所示)。普通高校以传授书本知识、学科知识为主,开放大学以培养学习能力、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主;职业院校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开放大学以培养网络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为主;在线教育企业以培养应试能力和实用技能培训为主,开放大学以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阶思维为主。开放大学的办学特色越鲜明,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在线教育企业的区分度越大,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社会声誉就越高。

[参考文献]

[1] 荆德刚.开放大学改革:使命、发展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4):4-11.

[2] 杨志坚.中国开放大学之路[J].中国远程教育,2019(6):1-7.

[3] 孙平.校名的故事:从“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以广东为例[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0,29(3):1-7.

[4] 徐辉富,魏志慧,李学书.开放大学五年:总结与反思——“开放大学建设进展与成效研讨会”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6):21-26.

[5] 李继梅.开放大学试点转型改革发展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4):24-28.

[6] 崔新有.开放大学试点:困境与突破[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4):12-17.

[7] 袁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前行:开放大学的上海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4):18-23.

[8] 张伟远,谢青松,王晓霞.国际视野中开放大学的最新发展和关注热点[J].远程教育杂志,2017(4):66-76.

[9] 李曙光,王迎.世界典型开放大学专业设置的比较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98-106.

[10] 徐明祥,王艷梅.开放大学:学术还是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6):39-48.

[11] 王永锋.开放大学建设试点:问题与政策[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5):3-11.

[12] 曹淑敏.“互联网+”:加出经济社会新形态[J].时事报告,2015(8):56-57.

[13] 王竹立.“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J].今日教育,2015(5):1.

[14] 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15] 陈丽,纪河.开放、联通:互联网思维与开放大学创新发展——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教授[J].终身教育研究,2017(3):12-15.

[16] 王竹立.替代课堂,还是超越课堂?——关于在线教育的争鸣与反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5):35-45.

[17] 王竹立.论图像时代的学习[J].数字教育,2020,6(4):1-7.

[18] 王竹立.面向智能时代的知识观与学习观新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3):3-10.

[19] 王竹立.再论面向智能时代的新知识观——与何克抗教授商榷[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2):45-54.

[20] 王竹立.新知识观:重塑面向智能时代的教与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5):38-55.

[21] 尤瓦尔·赫拉利.今日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22] 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23] 唐文,左克军,章玳.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及其价值实现途径[J].成人教育,2020(5):27-36.

[24] 西蒙斯.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詹青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5]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26]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与创新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2(6):3-10.

[27]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14(5):5-11.

[28] 王竹立.论智能时代的人—机合作式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9):18-25.

How Open University Can Build A Real "Internet + University"

WANG Zhuli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Open University has been tested for more than 10 years. Although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the dilemma of having strong enemies in front and pursuers at the back has not been shaken off.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reasons and propose solu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pen University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and concludes that the key lies in the un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positioning of the "new typ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and the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Internet + University", resulting in the incomplete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 In the Internet era,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knowledge and learning. The real needs of adult learners have changed from acquiring knowledge to improving their abilities of online learn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and receiving timely support, help and guidanc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pen universities must find their own positioning, and develop a misaligned way with ordinary universities and othe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so as to build "Internet + universities" in a real sense. 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through the school-running idea of taking subjects and specialty teaching as the center and further transform the academic education to non-academic lifelong education. New type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such as project-based learning, Taobao-style learning and academy-style learning can be developed in response to learners' interests and needs,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and models of travel agencies and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he new quality concept of "quality is to meet the need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academic research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en University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social reputation.

[Keywords] Open University; Internet + University; New Concept of Knowledge; New Constructivism; New Typ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猜你喜欢

开放大学大学互联网
至善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开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