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分析

2021-06-09袁宝华

大医生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层阿托颈动脉

袁宝华

(石嘴山市中医医院,宁夏石嘴山 753000)

高血压为高发心脑血管慢性疾病,针对于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来说,其与机体血脂水平异常有密切的联系,动脉粥样硬化于临床上具体表现为颈动脉斑块形成及血脂增高[1]。目前,临床上常用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此药物效果明显,但是长期用药患者会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且会增加其发生血栓症状的风险。研究发现[2],若在服用此药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不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水平,而且能够改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其血脂水平,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面积。鉴于此,本文对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用阿托伐他汀后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石嘴山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00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男性56例,女性44例;体质量57~68 kg,平均体质量 (62.3±3.8)kg;年龄55~68岁,平均年龄 (61.9±6.0)岁;病程4~9年,平均病程( 6.1±2.4)年。研究组男性58例,女性42例;体质量56~69 kg,平均体质量( 62.6±5.5)kg;年龄56~69岁,平均年龄( 61.8±3.5)岁;病程4~10年,平均病程( 6.6±2.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石嘴山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有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②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后发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2 mm;③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标准[4]。排除标准:①研究近1个月内应用过他汀类药物者;②恶性肿瘤者;③并发糖尿病或风湿免疫性疾病者;④严重性肝肾功能障碍者;⑤心肌梗死疾病史或脑卒中史者;⑥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⑦严重性感染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降压治疗,例如给予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对照组患者以单次100 mg剂量的阿司匹林( 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51,规格:100 mg)进行口服,1次 / d。研究组接受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7,规格:10 mg)治疗,其中阿司匹林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另以单次为20 mg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1次/d。两组患者共持续治疗6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 (包括收缩压及舒张压)、血脂 (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进行检测及记录,并统计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 (包括头晕、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对以上涉及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 (不良反应发生率)用χ2计算,[例(%)]表示;计量资料 (血压、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用t计算,()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分析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血压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干预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指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两组血压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血脂分析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血脂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干预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指标明显小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血脂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分析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干预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指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两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研究组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共有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共有1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3 讨论

阿司匹林属于临床常见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后可对机体内环氧化酶活性进行抑制,进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产生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症状的效果[5]。阿托伐他汀属于临床常见他汀类调脂药物,应用此药后利于对机体血脂水平进行调节,改善机体内皮功能,抑制血栓的生成,增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干预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干预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指标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下可产生理想的降压、调脂功效,利于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并可对机体血小板聚集现象进行抑制,此外,临床研究显示,这两者联合应用还可对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内皮氧化反应、炎性反应进行抑制,从而有效减轻机体血管内皮的损伤[7]。本文表4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说明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不存在明显的配伍禁忌证,但部分患者治疗期间还是会出现轻度的不良反应,对此,应加强其用药后安全性观察,及时处理不良反应[8]。

表1 血压分析 ()

表1 血压分析 ()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1 mm Hg=0.133 kPa。

组别 n 收缩压 (mm Hg) 舒张压 (mm Hg)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100 152.43±0.27 139.93±0.86* 109.21±0.98 95.77±1.20*研究组 100 152.33±0.98 128.35±0.98* 109.35±0.95 82.43±1.23*t 0.983 7 88.814 5 1.025 7 77.630 3 P 0.326 4 0.000 0 0.306 3 0.000 0

表2 血脂分析 ()

表2 血脂分析 ()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n 总胆固醇 (mmol/L) 甘油三酯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mmol/L)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100 5.98±0.26 4.66±0.23* 2.47±0.22 2.13±0.20* 4.63±0.21 3.49±0.29* 0.99±0.29 2.38±0.23*研究组 100 5.93±0.22 3.54±0.02* 2.43±0.32 1.13±0.32* 4.67±0.23 2.53±0.23* 0.98±0.22 3.66±0.28*t 1.468 0 48.512 5 1.030 0 26.499 9 1.284 3 25.936 4 0.274 7 35.324 6 P 0.143 7 0.000 0 0.304 2 0.000 0 0.200 5 0.000 0 0.783 8 0.000 0

表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分析 ()

表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分析 ()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n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mm) 斑块面积 (mm2)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 100 1.65±0.53 1.30±0.52* 2.46±0.33 1.70±0.27*研究组 100 1.66±0.54 1.13±0.43* 2.47±0.35 1.29±0.22*t 0.132 1 2.519 4 0.207 8 11.772 0 P 0.895 0 0.012 5 0.835 5 0.000 0

表4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例 (%)]

综上,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及血脂水平,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面积,且联合用药下不会额外增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中层阿托颈动脉
双麦克斯韦分布下极区中层尘埃粒子带电研究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企业中层管理团队在运营中的困境与作用
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致肌酶升高2例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从组织支持谈中层管理者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