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区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2021-06-09缪彩云史济萌张旭刘致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2期
关键词:食源性淮安病例

缪彩云,史济萌,张旭,刘致宇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淮安 223200)

0 引言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等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1],我国每年食源性疾病发病2亿人次[2],由于食源性致病菌及有毒有害物质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对公众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和生产水平带来了沉重负担[3]。为了解淮安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规律及特征,提供防控依据,本文对淮安区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淮安区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来源于江苏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监测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临床症状、食物分类、加工及包装方式、进食场所可疑暴露史。区疾控中心定期培训哨点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网报人员并专人及时审核上报消息。

1.2 病例定义

食源性疾病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且以腹痛、腹泻症状为主诉,24h内排便3次及以上,且粪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脓血便或黏液便)的病例。

1.3 方法

收集2015-2019年淮安区2家哨点医院和27个基层医疗机构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的疾病信息、可疑暴露食品加工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5-2019年淮安区累计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909例,无死亡病例。其中男性1036例,女性973例,男女比例为1.065,男性多于女性,所有病例中,年龄最小不足一周岁,年龄最大的92岁,45-<55岁报告病例数最多,396例占20.74%,<5岁报告病例数最少,16例占0.84%。食源性疾病病例职业类型前三位分别为农民(48.19%)、工人(14.72%)和家务及待业(9.27%)。见表1。

2.2 时间分布

各月均有食源性疾病病例报告,其中1-4月份报告病例数较少,320例占全年发病的16.76%,5月份起报告病例数逐月增加,6、7月份达到高峰,654例占全年发病的4.25%。见图1。

2.3 临床症状分布

主要症状为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等一种或者几种症状。其中有腹泻症状1856人(97.22%),恶心症状967人(50.65%)、腹痛症状965人(50.55%)、呕吐846人(44.32%)。临床医生对病例的主要诊断为急性胃肠炎1803例(94.44%),其余为亚硝酸盐中毒、菜豆中毒等食物中毒病例。

2.4 可疑暴露食品种类分布

1909例监测病例中,发现可疑暴露食品种类按照构成比排序依次为肉与肉制品579例(30.33%)、粮食类及其制品204例(含淀粉糖类、焙烤类及各类主食)(10.69%)、水产动物及其制品196例(10.27%)、蔬菜类及其制品164例(8.59%)、豆及豆制品148例(7.75%),见表2。

2.5 可疑进食场所及食品加工方式分布

按照可疑进食场所看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主要发生在家庭1630例,构成比85.40%,主要发病原因考虑为食物存储不当或者存储时间过长,其次为街头食品96例,构成比5.03%,饭店(酒店)55例,构成比2.88%,餐饮服务业47例,构成比2.46%。见表3。按照进食场所来看,食源性病例报告最多的进食场所是家庭,以家庭自制食品为主932例(48.82%),其次为散装食品(包括简易包装)584例(30.75%),见表4。

表1 淮安区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人群分布

图1 2015-2019年淮安区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时间分布

表2 可疑暴露食品种类构成

表3 1909例报告病例可疑进食场所分布

表4 加工及包装方式

3 讨论

2014年淮安区启动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报告工作,2015-2017年相关工作仅在2家哨点医院开展,2018-2019年监测工作网络已经基本建成,但还处于初步阶段,系统的运行模式主要为上级下达监测任务,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科督促哨点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完成任务为主,因督导考核相关工作集中于自然年份的下半年,不能排除高发月份与行政干预的相关性,哨点医院的监测工作基本是完成120例/年的工作任务,因此淮安区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可能因为政策、资金、人力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不能全面代表淮安区食源性疾病发病的真实情况。

淮安区食源性疾病病例夏秋高发,这与湖南省[4]和青海省[5]发病情况疾病一致。从人群分布来看,食源性疾病病例45-<55岁报告病例数最多,这可能与青壮年活动范围较广,在外就餐较多,接触不洁食品的机会较多有关系,这与浙江省衢州市[6]的监测结果相似。职业以农民为主,淮安区作为农业大区,农村人口数量较多,居民食品安全认知水平普遍较低,饮食卫生条件相对较差,易引起食源性疾病。

家庭是引发淮安区居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场所,与浙江省[7]监测结果一致,主要考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够,食品储存、加工不当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提示重视不应仅仅是餐饮服务业的食品安全,也应同样重视家庭的食品卫生问题,应加强居民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8]。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分析,了解了发病特征和规律,提出如下防控建议:一是加强农村家庭食品安全管理,通过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村百姓了解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识,减少家庭聚集性病例发生。二是加大各级医疗机构的人、财、物的投入,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考核,建立完善的工作体质,确保病例信息收集的及时、准确和完整。三是做好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工作,增加对肉及肉制品、粮食及其相关制品的日常工作抽查频次。

致谢:历年来参与淮安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哨点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各位相关工作人员。

猜你喜欢

食源性淮安病例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病例”和“病历”
本土现有确诊病例降至10例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