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女大学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的社会生态学分析
2021-06-09秦小喆张大超
李 敏,秦小喆,张大超
(1.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2.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体育运动可以预防慢性疾病,促进身心、智力健康发展,使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并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1]。世界卫生组织建议18~64岁成年人应长期稳定地保持体育健身活动,每周至少进行200~30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150 min的大强度运动,并参加2~3次力量练习。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率低,活跃程度低于相同水平的男大学生[2],这一问题在我国亦十分突出,大多数女大学生没有固定的锻炼时间,每周参与3~4次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仅有21%[3]。与此同时,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的情况令人担忧[4]。究其原因,缺乏锻炼或锻炼不足是导致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5]。《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2019年)明确提出教育部要负责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当中,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学生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可见,增加大学生体育参与目前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把妇女群体作为促进体育活动的重点人群,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和妇女群体的交叉人群可谓是“重中之重”。女大学生群体有良好的体育认知且具有相对丰富的体育教育资源及体育设施资源,但仍然保持较低的体育参与率,其体育参与中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参与障碍值得深究。
1 相关研究回顾
当前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即个人角度、人际关系角度和外部环境角度。1)个人角度:从主观来看,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意愿越好,锻炼行为将会越好[6]80,缺乏参与兴趣、参与动力会阻碍体育参与[7]416,且女大学生认为体育运动产生的体力消耗是导致其不参与运动的最大障碍[8]794;从客观来看,缺乏有效的锻炼时间大大降低了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率[7]422;从性格特点上看,性格越外向的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越积极,性格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心理定向作用[9];从体育意识上看,女大学生有良好的锻炼意识,但是当体育运动与工作学习有冲突时,女大学生往往会把体育运动放在不太重要的位置[7]422。2)人际关系角度:以家人和朋友为主体的周围人参与行为是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重要人际关系因素。Sarah认为同辈和家庭的影响会直接作用于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其体育活动参与程度[10]。家人和朋友给予的支持程度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程度[11]24,具体表现为父母体育参与水平越高,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水平便会越高[12],女大学生会因为缺少陪伴而不参与体育运动,也会因为没有人组织体育活动而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13]。另外,Khalaf提出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率受母亲的文化水平影响,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孩子的体育参与水平相对越高[14]。3)外部环境角度:对女性角色的特殊期待形成一定的社会体育文化氛围,这种潜移默化的社会规范是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6]17。Samara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主要障碍因素不是社会环境因素,而是缺乏体育场地设施[15]279。以往的研究以独立因素为出发点,未能将个体行为放在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下考量,研究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时缺乏系统性。个体行为受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环境因素产生的微小变化会影响大量人群的日常体育活动模式,因此,使用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来研究环境对体育活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16]262。
社会生态学理论从整个社会环境出发探究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认为影响个体的不仅是个体内部因素,更与生存环境下的层层外部因素相关。社会生态学模型强调多层面共同干预改变人们的行为,其相关理论打破了传统健康促进理论专注个人内心因素的局限性,被广泛运用到健康促进、烟草控制及慢性病的预防等领域[17]。20世纪90年代社会生态学模型开始运用到身体活动领域[18],不同研究因其研究目的和研究人群等因素存在差异,导致有不同划分维度的社会生态学模型,且每个维度下包含的因素也存在差异。例如青少年人群研究中,发展成熟且使用较多的是以个人、人际、机构、社区和政策5个层次为划分维度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社会生态学模型[19-20];一些研究以社会生态学模型为理论基础从3个维度对女性体育参与进行研究,即个人、社会环境和身体环境3个维度[16]266;女性体育参与研究中,加拿大妇女体育促进协会从个人、人际、环境、政策4个维度探索女性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加拿大妇女体育促进协会在改编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影响妇女和女孩体育参与的社会生态学模型”。该模型包括4个方面:个人障碍因素(如能力、信念、自我效能感、健康状况、经历、动机、价值观等)、人际关系障碍因素(如同辈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周围人的参与、与周围人的关系等)、环境障碍因素(如运动氛围、场地设施、环境的安全性、交通状态等)、政策障碍因素(如政策宣传、资源分配、媒体的覆盖率等)[21]。该模型研究女性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有助于理解妇女和女孩的体育活动机会,并找到许多潜在的制约因素[22]。因此,本研究以“影响妇女和女孩体育参与的社会生态学模型”为理论基础,找出影响我国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障碍因素。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2.1.1 设计与发放 问卷包括参与行为和感知障碍因素两个部分。参与行为部分包括被调查对象每周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每次参与的时间及强度;障碍因素部分问卷以“影响妇女和女孩体育参与的社会生态学模型”为理论基础,将模型下包含的障碍因素设计为具体问题。2019年8月收集数据,问卷发放采用线上网络发放和现场发放两种形式。考虑到不同省份教育资源、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将我国西北地区部分城市与东南地区部分城市一起进行量化分析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因此本研究借鉴教育部研究生招生分区标准,在一区城市中进行实地调查。根据一区城市在我国版图上的空间领域划分,随机在一区城市的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共抽取11个城市为实地调研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哈尔滨、杭州、南通、常州);网络发放利用“问卷星”APP在全国范围发放问卷。本研究面向18~22岁女大学生发放问卷,总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1 909份(95.5%),剔除回答不完整及完全勾选一项回答等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1 852份(92.6%)。
2.1.2 信效度检验 问卷初稿形成后,首先在开封市进行小范围发放250份问卷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结果显示Kaiser-Meyer-Olkin(KMO)=0.940,P=0.000,表明问卷适宜进行因子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公共因子,再用最大方差法,根据特征值大于1提取1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5.66%,各因子载荷均达到0.461以上(表1)。随后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修正指数MI(Modification Indices)表明B3、C3、C8、C10、C21、D2、D3、D9和D11这9个题项与多个题项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删除。再次计算显示,A14与A15之间的MI指数较高,因此增加了两个题项之间的共变关系。按照此方法,依次增加了A11与A10、A11与A13、B5与B6、C1与C2、C13与C14、C二与C三、D4与D5、D5与D6之间的共变关系。最终验证结果显示,二阶模型的χ2/df、RMSEA、CFI、IFI、TLI分别为2.930、0.051、0.906、0.907、0.900,提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采用内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系数a值作为信度指标,再次对调整过后的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得出问卷各变量的内在一致性系数在0.877~0.926之间,表明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障碍因素部分问卷最终剩余50个题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计分方式1~5分别代表“完全不影响”“不太影响”“一般”“比较影响”“非常影响”。
表1 障碍因素问卷的因子分析结果Table 1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of barrier factor questionnaire
续表1
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23.0进行问卷信度检验及探索性因子分析、描述性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运用Amos 24.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运动量计算依照梁德清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中提出的公式: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23]。其中强度1~5分依次代表轻微运动、小强度的不太激烈的运动、中等强度的较激烈的运动、呼吸急促、出汗很多的大强度运动、所能承受极限强度的持续运动;时间1~5分依次代表10 min以下、10~20 min、20~30 min、30~60 min、1 h以上;频率1~5分依次代表每周0次、每周1~2次、每周3次、每周4~5次、每周6~7次。符合经常参与锻炼的人的运动量得分=3∗4∗3=36分,<36分为不经常参与运动的人;≥36分为经常参与运动的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女大学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t检验
经常参与锻炼/不经常参与锻炼女大学生都不同程度感知障碍因素的制约(表2),两个组别在4个维度障碍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经常参与组感知4个维度障碍因素的强度均高于经常参与组。不经常参与组受个人障碍因素影响最强烈,其次是环境障碍因素、人际关系障碍因素、政策障碍因素;经常参与组受环境障碍因素影响最强烈,其次是个人障碍因素、政策障碍因素、人际关系障碍因素。
表2 经常参与/不经常参与锻炼女大学生障碍因素t检验Table 2 T-test of barrier factors for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frequently/infrequently participate in exercise
3.2 不同参与水平女大学生体育参与障碍因子分析
利用平均值及标准差的方式比较社会生态学模型下4个维度障碍因素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程度,1~5分代表不同的影响程度,得分越高说明女大学生受该因素的影响越强。3代表影响程度的中间水平,高于3的因素被视为强影响因素,低于3的因素被视为弱影响因素(表3)。从平均数的分值上看,两组人群在个人障碍因素和环境障碍因素上均有高于3的因素,在人际关系障碍因素和政策障碍因素上均无高于3的因素,说明前两个因素对两组人群来说是强影响因素,后两个因素对两组人群来说是弱影响因素。不经常参与组的强影响因素有个人障碍因素中的个人时间因素(3.26±0.975)、个人生理因素(3.72±1.013)、个人毅力品质(3.32±0.778)、个人心理因素(3.33±0.928);环境障碍因素中的场地环境因素(3.89±0.862)、自然环境因素(3.90±0.884)、运动氛围因素(3.10±1.005)。经常参与组的强影响因素有个人障碍因素中的个人生理因素(3.31±1.096);环境障碍因素中的场地环境因素(3.68±0.992)、自然环境因素(3.50±1.037)。从两个弱影响因素每个维度下挑选一个得分最高的因素视为相对影响因素,不经常参与组即周围人参与(M=2.87,SD=1.012)、D8(居住地周围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女性体育设施)(M=2.83,SD=1.222);经常参与组即周围人支持(M=2.55,SD=0.973)、D5(当地体育俱乐部没有为女性提供锻炼机会)(M=2.67,SD=1.208)。
表3 不同参与水平女大学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分析Table 3 Factors analysis of barriers to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sport participation at different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4 讨论
本研究认为社会生态学模型下影响经常参加运动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障碍因素是环境障碍因素,影响不经常参加运动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障碍因素是个人障碍因素。环境因素中体育场地设施因素和个人因素中的生理因素和时间因素是表现最为突出也是更为实际的障碍因素,如“学校内及学校周边没有适合女性参与的体育俱乐部”“缺乏合适的交通工具”“去参加适合我的俱乐部会浪费很多非锻炼时间”等。而个人心理因素中“意志品质”,如体育锻炼太累、不喜欢运动中大汗淋漓、运动太久身体和心理都很不舒服等,“我有其他比体育健身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如课外作业、交友、家庭事务等都需要优先于体育健身参与。人际障碍中“缺少朋友的陪伴”和“家人的支持”也是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重要障碍因素,如“感觉身边的朋友都不参加运动”“自己一个人运动感觉很孤单也很无聊”,内向的女生担心参与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时不知道如何融入集体环境而选择逃避等。政策障碍因素中“学校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太少”“适合女生体育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太少”“校内及校外周边适合女生参与的体育俱乐部太少”也是影响高校女生体育参与的较为突出的障碍因素。当前,我国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体育参与(The Social-ecological Model of Physical Activity,SEMPA)障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态学模型中的每个域进行了探讨,缺少对每个域内的子域进行详细的探索,而针对促进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干预计划恰恰需要逐个改善每一个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主要障碍因素。本研究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向前又推进了一步,旨在解决来自整个生态学模型中每个域内各个子域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如黄美蓉认为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社会人际支持、体育自我效能、媒体支持、体育价值观、体育场馆设施及便利性、气候条件,而政策对其参与行为没有影响[24]110。
4.1 个人障碍因素
个人障碍因素中,个人生理因素是女大学生群体感知的强影响因素,经常参与组和不经常参与组都认为个人生理障碍因素最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主要表现为“生理期的影响”。Elia等对305名西班牙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76%的人经历痛经,痛经是当今女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体育活动可以减轻痛经的症状,没有痛经的学生中,更多的人参加慢跑和普拉提运动[25]。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临床医生就建议采用体育活动治疗原发性痛经,但需要高质量的证据去证实可推荐使用这种方法[26]。当前已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治疗月经来潮的原发性疼痛[27],定期参加有氧锻炼可以减轻月经期疲劳、改善情绪、加快血液流通[28]。在我国,女生拒绝月经期前期及月经期参加锻炼的情况非常普遍[29-30]。造成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除了原发痛经、月经期参加身体锻炼给身体及心理带来极大的不适感外,知识的欠缺也是阻碍其参加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关于女性生理周期进行体育干预的实验性研究较少,而且质量较低,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指导的可用率很低,女大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知之更少,建议鼓励对原发痛经及月经周期进行体育锻炼的科学研究,尽快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工作者将其所研究的科研数据转化为强有力的声音,并使用简单的信息来告知、影响和鼓励女大学生进行日常的体育锻炼。从女性进入青春期开始,学校层面加强知识普及,使学生能够对其正确认知,不再认为“月经前期及月经期进行身体锻炼是不利于健康的”。
个人时间因素、个人毅力品质及个人心理因素是不经常参与组女大学生感知到的强影响因素,与以往研究一致。张磊等曾提出不经常运动的高校女生受个人因素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经常运动的高校女生[31]。那么,不经常参与运动的女大学生究竟因为何种个人原因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值得深究。个人时间因素包含“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学习繁忙、压力大”两个原因。有研究认为,人们往往把不参加运动归结为没有时间,但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没有时间,而是人们认为在同一时间里有比参加体育活动更有意义的事情,归根结底是个人心理趋向的一种反映。个人毅力品质包含“我经常不能完成锻炼计划”“偷懒的心理”“缺乏自信”3个因素。女性敏感、害羞、过分关注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等自我观念及缺乏技能的现实困境往往会导致女大学生失去自信心[32]。在缺乏自信心的心理背景下,即使有参加意愿也不能长期维持参与行为,进而无法坚持锻炼计划形成锻炼习惯。缺乏同伴的支持也是导致没有毅力坚持锻炼的重要因素,邱亚君关于女性体育行为限制因素的质性研究中一位受访者表明:“如果有个同伴一起去就会好一些,可以相互监督,就不会那么偷懒,说不定可以坚持下去[33]。”可见,个人障碍因素不仅仅源自个人心理内部原因,人际关系也会对个人的状态产生影响。个人心理因素包含“曾经不愉快的运动体验”“没有主动参与运动的意识”两个因素。体验是指外界事物、情景所引起的内心感受、体悟或亲身感受。可能会影响女大学生运动体验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强度不适带来的身体酸痛体验、运动中物理环境及人文环境不适的体验、学校中被动参与的体验等,这些看似正常的现象都可能对女大学生产生不良的身心感受,从而冲淡她们的参与意识。
因此,对于个人方面建议注重提高女大学生技能、参与自信和参与兴趣。通过提供与女大学生能力及喜好相适应运动项目(如慢跑、瑜伽、健身操舞等),使她们掌握一些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选取女大学生普遍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开展女大学生专属运动会(如女子足球、女子健美操、女子网球等),让她们看到同龄女生取得的成功,树立个人良好的榜样;体育教师在学生参与活动中应给予积极正面的肯定,帮助其树立自信;提供优质体育经历,高校应尽量提供女大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体育活动项目的机会,使她们在参与的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体育给她们带来的愉快感受,帮助其提高兴趣。
4.2 人际关系障碍因素
不经常参与锻炼的女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受家庭和朋友支持的影响[11,34],也有研究认为该人群体育参与不受家庭支持的影响[8]794。不经常参与组受周围人的参与影响最大,周围人参与包含“周围的人不爱运动”“家庭成员对运动不感兴趣”两个因素。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认为影响不经常参加锻炼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因素是周围人的参与行为,而不是支持程度。这可能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住在校园附近或校园内,她们的体育参与行为受同龄人影响较大有关。经常参与组受周围人支持影响最大,周围人的支持包括“与周围人关系不和谐”“周围人对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消极评价”“周围人不支持参与体育”3个因素。周围的人指社会网络中接触较多的人,女大学生社会网络中接触较多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同学、教师等。不管参与水平高低,女大学生都会受到所处群体中他人行为的影响和压力。不同的是,在人际关系层面不经常参与组女大学生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表现为参与行为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经常参与组女大学生更关注周围人的认同,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级的需求,即尊重的需求。
鉴于人际关系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正相关关系,在制定针对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干预策略时,不但要对女大学生个体展开干预,更需要对其周围的人及其整个社会网络进行干预。如倡导和建立一个能够相互支持的软环境,使女大学生周围的人能够从情感、信息和物质等方面支持女大学生定期参加体育活动。大学体育教师和医疗保健人员应该是女大学生体育健身知识、信息和情感支持的重要人员,确保每一位参与体育活动的女大学生能够获得准确、有效及相关理论知识的适当信息,了解如何利用合理的科学知识和理论原则将体育活动纳入她们的日常生活中。
4.3 环境障碍因素
身体活动的量和活动类型受人体所处的特定环境的影响,它包括身体环境和社会环境[35]。有些身体环境是专门为健身而设计的(即体育场地设施),如田径场、体操馆、健身俱乐部、自行车道等;有些身体环境并不是专门的体育健身环境,但仍然可以促进学生进行体力活动,如进出图书馆或教室等步行楼梯、周边休闲公园、校园步道等。室外场地因素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调查中,经常参与组和不经常参与组都认为场地因素、自然因素是其体育参与过程中的强影响因素。缺乏场地设施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最直观的障碍在之前的研究中多次被证实[15,36-37],而自然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在之前研究中存在一些分歧。陈雪娟等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认为自身体育生活受到季节与气候的影响[38];相反,黄美蓉研究中表明气候仅是一个微弱的影响因素[24]117。运动氛围是影响不经常参与组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又一重要因素,Vrazel认为制约女性体育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她们缺乏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角色模型,女性需要一个积极参与运动的角色模型告诉她们该如何将运动纳入生活并使她们的运动生活被社会所接受[39]。女性比较倾向和自己熟悉的人在熟悉的环境下进行休闲体育活动,一是安全感会增加,二是为了交流[40]。熟悉使她们能真正放松心情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解除对陌生环境不安全的心理和社会性障碍,从而对参与环境产生归属感。我国高校室内场馆满足不了大部分大学生同时运动的需要,很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都是在室外进行,下雨、下雪、雾霾、温度太低导致体育课无法完成的现象较为普遍,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场地和自然条件等不确定的客观因素正是中断体育运动的可能诱因,因此本研究认为自然因素与场地因素同等重要,是影响女大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重要因素。构成运动氛围并会影响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因素主要包括体育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支持。积极的运动氛围会使人享受运动的美妙,积极投身于运动活动之中;相反,消极的运动氛围会使人止步不前,难以突破久坐不动的生活状态。
Barbara将“可达性、可用性、运动氛围”作为评价体育锻炼环境的优劣[41],与本研究结果趋于一致。基于女大学生出现的环境障碍因素,应从“自然环境”和“建设环境”因素两个层面进行干预。因为气候原因而造成的“自然环境”障碍应考虑室内外场馆的分布及多开发一些与气候环境相适宜的体育健身项目和场地设施,如寒冷且多冰雪的地区尽量开展冰雪项目,温暖且雨水较多的地区多开展一些水上项目,丘陵和山区尽量开展登山或自行车项目。在“建设环境”方面多提供一些电视、互联网、广告牌、海报等体育健身活动信息的宣传与提示,并通过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构建良好的体育氛围,如通过手机软件举办多层建筑步行楼梯使用比赛、徒步赛、自行车赛等,倡导女大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环境资源进行体力活动。考虑到达周边收费和免费体育场地设施的步道、自行车道、公共交通建设及周边环境的可观赏性,消除安全因素是促进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并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因素。
4.4 政策障碍因素
很少有研究探讨公共政策对女大学生体育健身参与的影响,本研究调查发现政策因素对经常参与组及不经常参与组女大学生来讲都是弱影响因素。在政策障碍因素中,不经常参与组受“居住地缺乏女性体育设施”影响最大,经常参与组受“当地俱乐部没有为女性提供锻炼机会”影响最大。尽管政策处在社会生态学模型的最外端,但是政策的指引与实施对大众身体活动行为有引领性作用。诸如国务院近年来出台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都提出要提高女性体育参与率,为女性提供公平的锻炼机会,可见促进女性身体活动已成为“政策高度重视问题”。但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感受到的障碍仍然是没有公平参与的机会,这就表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体育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的执行目标、执行主体、执行客体、执行资源、执行制度、执行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政策的落实效果产生影响[42]。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不仅从政策目标上强调保障女性平等参与机会,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也确保通过多渠道实现这一目标,例如监督女性体育组织的落实、为女性体育发展提供资金和媒体宣传的支持。澳大利亚实现女性体育发展的政策目标时又出台了许多具体的倡议和政策,其中包括设立女性体育领导补助金帮助女性提高在体育领域中的地位;出台《体育设施、场地和场馆的分配和使用政策》提倡体育活动场地的设计与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满足女性需求。美国《Title IX》实施后,女学生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人数显著增加,这些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女大学生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体育参积极性。
基于政策障碍因素,女大学生身处在学校环境内,学校是政策落实到女大学生个人的主要单位,因此,学校体育发展规划一定要紧跟国家政策核心要义,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目标。建议:1)顶层制度激励。高校采用激励措施引导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如设置女大学生锻炼标准,为表现优异的女大学生提供奖学金或颁发荣誉奖章)。2)优化课程设置。丰富体育课程项目类型,提倡选课制度,为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更多的项目渠道;调整课堂教学方式,采用传授技能原理、方法及动作规范的模式,构建学生学科知识链(如开设减脂塑形类课程首先应包含理论概念上的区分,其次达到不同锻炼目的的锻炼方法,最后学习每个动作的规范形式)。3)加强宣传引导。采用校园宣传栏、纸质印刷小册子、学校官方网站等多种宣传方式提倡学生养成步行上下课、走楼梯等积极性生活习惯,定期解读国家体育政策要义,普及女性不同时期的科学健身的知识。4)提供便捷的参与机会。学校增加女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设施,使用互联网智慧化管理并普及体育场馆使用规则及时间,提高场地利用率及学校器材的可用性。
5 结论
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理论将女大学生分为经常参与锻炼和不经常参与锻炼两个组别进行分析,发现参与水平不同的人参与障碍因素有异有同,且社会生态学模型下各层次因素之间会相互影响。
1)经常参与和不经常参与体育的女大学生均能感知个人、人际、环境、政策等4个层面的障碍因素,不经常参与锻炼的女大学生比经常参与锻炼的女大学生感知的参与障碍更多、强度更大。
2)两个组别的女大学生在个人层面和环境层面感知的障碍因素高于人际层面和政策层面的障碍因素,不经常参与组的强影响因素有个人障碍因素中的个人时间因素、个人生理因素、个人毅力品质、个人心理因素;环境障碍因素中的场地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运动氛围因素。经常参与组的强影响因素有个人障碍因素中的个人生理因素;环境障碍因素中的场地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人际关系和政策虽然从数据上显示不是影响我国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的强影响因素,但会对个人和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我们在关注女大学生体育参与强障碍因素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因素对其产生的促进及制约作用。
3)厘清女大学生体育参与障碍因素后,对不同参与水平女大学生应给予针对性的障碍因素应对方案。行为干预在设计实施中应注意社会生态学模型下各层次因素之间的内在交互作用,确保在整体目标统一的情况下整合各层次的干预计划,通过构建良好的女大学生体育参与生态环境促进女大学生体育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