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砚,观砚,写砚
——巧借地域“非遗”资源,开展“端砚”主题作文活动实践

2021-06-08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青少年宫王欣慧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端砚非遗题目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青少年宫 王欣慧

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古端州),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宋朝诗人张九成曾这样赋诗赞美端砚。2020年10月,一场名为“善雅斗门,大美端州”的端砚精品展再次于斗门区青少年宫举办。

习作是一种思维活动,基于对生活的体验、思考与表达,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与思考无疑是当下习作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发掘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斗门区青少年宫的一名专职教师,笔者在端砚展举办的过程中,抓住展览契机,巧借“非遗”资源,开展了一次“端砚”主题活动作文实践。

一、案例背景

在端砚展举办前的一节阅读与创作课上,我以“文房四宝”为主题在三至五年级的五个班里进行了一场小小的传统文化调研。调研发现虽然随着年龄段的提高,学生们对于“文房四宝”的了解也有所加深,如三年级还有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文房四宝,而五年级大多数学生都能简单地向我介绍文房四宝的一些相关知识了,但大多数同学的了解比较浅层,多停留在用途上,而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基因未有探究,尤其是对于“端砚”这一我们广东独有的“非遗”产品,几乎所有人都还是比较陌生的。

这样的调研结果在我意料之中,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索: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了解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应该成为每一位老师的使命和责任。我宫将要举办的这一场“端砚”精品展正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揭开“端砚”的神秘面纱,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因此,我决定分年级开展本次“端砚”主题作文活动。

二、课程设计

(一)研砚:分主题,定任务

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各有不同。中年级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形象思维,而高年级学生则是从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且思维渐渐具有系统性。因此,本次“端砚”主题活动,我在三到五年级设定了不同的主题,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本次作文活动。

同时,我提前设计了一张《端砚知识趣味小问答》材料纸,材料纸上列出了12道端砚知识问答题,前五道为基础型题目,是一些简单的端砚小常识,学生们都可以通过百度找到答案;后四道为进阶型题目,网上较难找到答案,但在我宫展厅中贴出的巨幅端砚展介绍海报中可以找到;最后三道是任务型题目,结合各年级不同主题设定。

三年级

题目1:本次展览中,你看到了哪些有趣的砚台?请把它们的名字写下来。

题目2:你最喜欢的一方端砚叫什么名字?它的形状及颜色如何?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分析了一流论文产出的部分因素,但这并不是一流论文产出的全部原因。本文在定义一流论文时仅仅关注了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这一项指标,并不是对论文的全面评价。我们期待在后续研究中能够找出更多一流论文产出的影响因素,全面评价一流论文。

题目3:这方砚上面刻有什么图案?

四年级

题目1: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展的?

题目2:这场展览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题目3:你在展览中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五年级

题目1:你看到了哪些制砚大师的作品?

题目2:有哪些图案是在各种砚台上多次出现的?

题目3:你是否能找到制砚者“因材施艺”的例子?

这张材料纸会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学生须提前完成基础型题目,在参观展览过程中完成余下的题目。

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应该在学习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且现在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发达的信息技术也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我通过提前定下任务,为学生自主了解端砚指明方向,接下来的事交给学生,相信学生会给我惊喜。

(二)观砚:立规则,静欣赏

有了课前的自学准备,到正式上课时,学生们都对端砚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产生了进一步观察了解的兴趣,这时再带学生去展厅参观,自然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观砚前,我先和学生们订立了规则,学生提前自由组队并选出小队长,由小队长负责自己队员的纪律监管,将责任下放,分给学生们自己选出的“小领导”,既减轻了老师的管理负担,也让学生更愿意主动遵守纪律。

经过在展厅中半个小时左右的参观与欣赏,学生们看到了许多方精美的端砚作品,有些学生还主动向现场的端砚大师请教起来,虽然请教的大多是端砚的名字、刻的是什么花纹等比较简单的问题,但可以看出来,学生们都沉浸其中,产生了自己的审美思考。

(三)写砚:共分享,促提升

参观结束,我带着学生返回了教室,大家的材料纸上也都写满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我并未急着让学生开始写作,而是让他们先在各自的小组中进行分享和整合,再由小组推选一位同学上讲台与大家分享自己组的观展所得。分享结束后,由学生们点评,我来总结,依据各小组的不同表现,对表现最优的小组给予奖励,并预告了本次班内“端砚作文大赛”的开始。

本次“端砚作文大赛”的参赛选手便是我所教的三个年级共五个班级,按年级来评比,每个班选出五名优胜选手,且根据作文质量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于下一节课学生们交上作文后再进行表彰与颁奖。以下为获得本次班内“端砚作文大赛”一等奖选手的作文摘录:

那参天大树像一条金龙,一直长到天上,好像金龙飞到了天上,不见了。而那瀑布,像一条条又宽又大的河流,让我想起了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有那一棵棵葱郁的树木,像一位位士兵,守护着这一片森林。你看,砚石上的天然石眼,它分布在森林东面和西面,像是森林中聪明的小动物们给人类布置了陷阱,防止那些想要捕捉动物的猎人进入。

——何韦洺(三年级)

我走到砚台前,发现每一方砚又有不同的样式,有的像一条大鲤鱼,有的上面刻着一群马,还有的像一个金钱袋。这时,我的目光被一方图案精美无比,个子比一般的砚都要大上好几倍的砚吸引住了。听工作人员说这方砚上的水云纹是由一条条细致的波浪线组成的,而几条威武的龙正漫步在其间。这方砚是长方形的,中间有一个圆形的大坑,这个坑是用来磨墨与储存墨汁的地方。

再细看,我观察到这方砚的坑中间有一个小小的石眼,我询问了一位专家,才知道因为砚石是天然形成的,在雕刻时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可预见的瑕疵和纹理,大师们常常会根据石质的特点“因材施艺”,就如这石眼,便成了众多飞龙争抢的潭水中的一颗宝珠。

——邹怡萱(四年级)

今天,老师带我们来到了“砚”的世界。这里的砚千姿百态、样式众多,有诗人饮酒、曹操眺望大海,还有星云夜空等等,活灵活现的,不禁让人啧啧称奇!

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一件长100厘米、宽35厘米、高45厘米的艺术品,名字叫“江山绝色”。该艺术品石质纯净,滋润细腻,既可以用来当摆件,又可以来磨墨。它是多么美啊!在左侧有一个十分精致的砚台,我轻轻地摸了摸,感到凉丝丝、滑腻腻的。在右侧有凹凸不平的假山,有许多形态各异的树,有的像如花似玉的仙女,有的像老态龙钟的老人,还有的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细细的石缝中,源源不断地流下水来,哗啦啦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在十分窄小的石缝中,有一两间十分简陋的茅屋。茅屋被一棵棵奇形怪状的树围起来,十分隐蔽。山中的石头也奇形怪状的,有的像一朵祥云,有的像石钟乳,还有的像一根玉柱。在源源不断的流水中间还有一座十分精致的小桥。在流水下面,几个人坐在椅子上谈笑风生。在另一处,一位书童似乎在和一位诗人说着这山上美丽的风景。我看着看着就沉浸于其中,仿佛我变成了那个书童,与诗人谈着这山上的风景……

——谢惟欣(五年级)

无论学生们在活动中表现得多么积极,一到需要提笔写作时,总会有不少学生立刻耷拉下脑袋,开始唉声叹气。而将“作文大赛”引入课堂,对学生们,尤其是有能力写出优秀文章的学生们产生了明显的外在刺激,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使得笔者的这一次作文活动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三、活动反思

其实,“砚”这一文房工具随时代发展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孩子们虽然身处广东,却大多已对端砚十分陌生甚至从未耳闻,直到开始写作,还有一些学生愁眉苦脸地说这次的作文好难,觉得自己写不好,写不够字数。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写作能力不同,对传统文化的敏感度也不同,有学生写得好,自然也会有学生写不出,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也均在我的意料之中。我这一次的写作活动尝试,并未期望完全消除孩子们的畏难情绪,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传统文化,尤其是端砚文化,但我希望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机会,播下一颗种子,让原本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的孩子产生兴趣,让原本就感兴趣的孩子更走近一些,让端砚文化在这些孩子的笔下焕发不一样的光彩。

猜你喜欢

端砚非遗题目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端砚,古老产业的传承与重生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传承端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追根求源
端砚的保护、传承与设计创新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