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

2021-06-03于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策略

于静

摘 要:古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古诗词学习与领悟能有效提高学生自身文学素养,为今后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使学生正确理解与领悟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内涵,教师应针对古诗词特征,寻求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与突破,采用合理方式引导学生去探寻古诗词的魅力。古诗词学习困难之处主要体现在小学生对诗词意境难以把握。而大多数教师忽视对所想要传达的情感内涵方面的教学,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古诗词的教读及背诵方面,导致学生难以对古诗词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正确把握教学重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情感是古诗词教育中有待突破的难点,需要师生间平等、充分对话与交流。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意境营造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2.019

毋庸置疑,古诗词学习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知晓并了解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古诗词文化,让学生学习和认识古代社会及古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精神和哲理。中华古诗词的起源和演变史灿烂而悠久,形式工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意境之美、语言特色,培养学生能读能品及对古诗词的综合掌握能力。

一、深入诗词创作时代,呈现丰富时代背景

中国古诗词自诞生以来已历经千年,时至今日,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语言风格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多向学生普及一些古代社会文化、作者生平经历、时代主题等,帮助学生构建基本的学习模式。如课前搜索需要学习的古诗词资料,做必要的课前预习,上课时主动向教师提问,及时讨论课堂学习内容,课下还要及时复习,温故而知新。例如,讲《江南春》前,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充分预习,课前要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理解。《江南春》是一首七言绝句,描述了美丽的江南风光,语言生动活泼,景物描写有近有远,各具特色,达到了情景交融、动静相衬的境界。这样学生在听课时才不会感到生疏。教师要及时多提问题,积极交流,分享学习古诗词的心得体会。课后的复习同样不可少。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大量知识都要通过反复记忆才能得到巩固。所以课后教师可为学生分享一些与杜牧有关的学习资料,并在下一次课上提问。仅仅依靠诗词的朗诵及原文翻译讲解,即使能将一首诗词倒背如流,能翻译出诗词大意,但若是无法理解诗词的意境,就不能算得上是学会了这首诗词。让学生能把握诗词意境,首先应使他们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创作出的诗词的情感基调是有很大差别的,了解时代背景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并且使得学生对作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诗词情感上的教学则会容易许多。以《题西林壁》一诗为例,这首诗创作于苏轼被贬汝州期间,与友人同游庐山,感叹山景壮丽,有感而发。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示思想,寓意十分深刻。

二、培养学生会朗读和爱朗读的习惯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增强记忆古诗词的有效方法,还可强化学生语言交际能力,锻炼口才。例如,《枫桥夜泊》作者张继,描写的是诗人饱受安史之乱之苦,作为羁旅行人路过寒山寺时眼中的深秋夜景,以及由此感发的家国、思乡之感。诗中描写了江枫渔火、霜天寒夜、月落乌啼、孤舟客子等一系列意象组合。教师可在课堂上朗读示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并给予指导。提醒学生不要机械背诵和模仿,而是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朗读,甚至能“穿越”到千年前把握古人的感受。这首诗包括小桥、寺庙、夜晚、钟声等丰富的古诗词意象,夜半钟声、寒山寺等关键元素及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导学生构建出自己的心理意象,朗读时要有节奏,蕴含情感,使朗读古诗词变得声情并茂。

三、学习古诗词情境,增强意境感受

古诗词重形象思维,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情感依附于诗人对生活经历的体验和感受,然后根据古诗词体裁,将思想感情压缩到短短的文字之中,使抽象概念凝聚在不同名词构建组合的意象中。因此,教师要紧扣古诗词所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发挥一定的想象空间和审美能力,由此产生联想、情感共鸣,才能把握好诗中的思想内涵。例如,讲《望天门山》时,通过讲解其中的内容和意象,学生有了初步认识,然后设置具体的学习情景,提问如下内容:江水真的能够把天门冲开吗?两岸边和太阳具体有什么相互关系?这样提问学生大多不知道怎样回答。如果教师问:请学生学习过这首诗后,展开联想,诗人李白在古诗词中描述的壮阔、动态之美和乐观心态,是不是看到了一幅动静结合、壮观雄美的画面?很多学生说:“我看到了稳重的山和流动的水,河岸的两门出现了大大的太阳。”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播放天门山的风光,学生身临其境,一步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学习古诗词就是要学习和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并以此展开联想,体会诗中涵盖的丰富内容,进一步在脑海中转化为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画面。实现学生与诗人、古与今,跨越时代与空间的情感共鸣,达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对古诗词的鉴赏与理解仅依靠词句中的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无法通过文字性介绍而对年代久远的事物产生正确认知,模糊的认知阻碍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感受,甚至于对诗词所传达的本意的认知也會出现偏差,因此教师应当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来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如《泊船瓜洲》中“绿”字为历代文人所称颂不已。“绿”本是一种颜色,在此处却用作动词,难免会让学生一头雾水。此外诗中还出现了众多景物,如船、山、水、明月等,将这些景物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充分展现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化抽象描述为视觉感受;还可配上音乐,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使其与诗文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整首诗词的情景把握,提升学生对诗词意境的认识。

四、把握诗词文化内涵,深入感受诗词意境

古诗词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浓浓的文学内涵,是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出处。柳树多有送别之意,古人常常折柳送別,这在诗词中多有体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等。然而并非所有带有“柳”字的诗句都有离别之意,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柳暗花明”则表达事情即将向着好的方向转折。古诗词中常会出现借景寓情、借物喻人一类的表达方式,因而能正确把握诗句的含义有助于理解诗文意境。相较于小说性文章的学习,古诗词的学习枯燥艰涩许多,其学习成果的考察形式也十分单一,大多以背诵、填空、默写等形式考查,考查方式过于书面化。教师可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担任小教师授课,再由教师进行补充。在授课前学生会自主学习有关这首古诗的知识要点,比起单单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印象更加深刻,赋予了学生浓厚的课堂参与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中领略古诗词意境,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现代化教育工具,深刻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一些弊端,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强劲动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升听课的认真度,增强教学效果。但在实际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其过于依赖,课堂上没有掌控好运用信息技术的时间,导致小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对多媒体呈现的信息画面不再感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工具的优势没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综上,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教学时要关注到学生的主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感官参与,促进学生素养的提高。教师通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境创造,能更有效地完成古诗词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词意境内涵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增强对古诗词鉴赏能力,引发对自身的思考与感悟,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显著效果,让语文学习更高效。

参考文献:

[1] 童慧丹《小学古诗词诵读的审美研究》,《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

[2] 孙立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研究》,《学周刊》2016年第23期。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