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2021-06-01农晓丹胡坚达
农晓丹 胡坚达
摘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双循环”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面临着产业链、供应链重整带来的挑战,也面临着观念突破、合作创新等机遇。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服务“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亟需创新产教融合模式,线下、线上双向发力,形成稳定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构建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互信机制、應急机制。
关键词:双循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4-0022-05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系列政策举措,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已从单纯的教育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点。2020年,为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党中央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使产教融合面临新的形势,其发展内涵和发展要求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研究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产教融合,更好发挥高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作用,带动高职教育发展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双循环”背景下推进产教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双循环”背景下推进产教融合,有利于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供应链中断等难题;有利于畅通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员工技术技能层次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保障稳就业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有利于高职院校继续深入产业变革,进一步发挥护航产业链和供应链、服务国家经济安全的作用[1]。
(一)机遇
第一,为产教融合观念突破提供机遇。高职院校通过人力资源保障、技术服务等方式积极加入到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新战役中,转变了长期形成的“学校只管教书”的观念误区;同时,企业也在危机中认识到了开展产教融合对稳定人力资源供给、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带动科技研发的重要性,增强了企业战略发展的理念,有效改变了以往产教融合中企业方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的局面。
第二,为产教融合模式创新提供机遇。“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由此带动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会进一步赋能产教融合创新,学校与企业协同建设教育资源并为学生提供在线教育服务,将成为一种常态,推动产教融合突破传统的实体空间的限制,开启线上合作的新空间。
(二)挑战
“双循环”背景下产教融合面临着供应链、产业链重整带来的挑战。从外循环看,部分国家加强供应链国家干预,甚至出现产业科技脱钩,再叠加贸易摩擦加剧的不利因素,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将面临业务停滞、订单萎缩、现金收紧、人员短缺、生产线空置等危机,国内企业的产业链仍存在巨大的风险。从内循环看,要重塑分工体系,尽快在国内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链,这必然会导致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企业发展战略、发展重心、发展预期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外围的不利影响及内部的发展要求使产教融合将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如合作空间受到挤压、合作渠道受到影响、合作进程中断等,产教融合的途径及模式需要随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进行调整。
二、“双循环”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关键因素
(一)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2],强化产业链的要素保障
教育体系能从人力、技术等方面为“双循环”下产业链的形成提供稳定的要素供给。校企双方要跳出简单地考虑就业和招聘员工的合作层次,站在提升产业链稳定性的高度推动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知识体系与实践体系的融合。高职院校要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通过职教集团、行业协会等校企合作平台,主动与产业对接,积极融入产业振兴的区域经济价值链体系中,充分发挥高职教育链接产业、人才与创新的枢纽作用;企业要增强危机中战略发展的意识,主动与高职院校合作打造产业链供需对接的平台,通过产业链人流、物流、要素流的校企双向流动形成紧密的产教融合合作体,增强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二)打通技术链与服务链,助力产业变革和产业创新
产业变革和产业创新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源。部分行业和产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如智能制造行业得到了较大发展,电子商务行业、现代物流配送行业也成为支援经济发展及民生生活的重要力量,线上经济、数字经济、社区经济、居家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新平台、新职业不断涌现。产教融合要进一步体现知识和技术服务性,紧密结合产业新业态的特点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拓展产教融合新领域,丰富产教融合内容,创新产教融合方式,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对接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共建共享。
(三)打通能力链与岗位链,实现人才精准培养和供给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亟须优化人才供给方式。产教融合要以培育具有职业发展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扩散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落脚点,推动人才的增量培养和存量转化。应继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新趋势,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打造,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开发技能提升培训项目,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培训模式[3],建立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对接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三、“双循环”背景下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对策
“双循环”背景下继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应遵循“1234”(一个核心、两个方向、三个重点、四个机制)的发展路径。
(一)一个核心——稳定的产教融合共同体[4]
一是加大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合作。产教融合的本质是教育和产业的融合,而非单指学校和个别企业的合作。以往的产教融合中,部分学校的企业合作对象主要为中小型企业,这样的合作层级不具备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在“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形成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受到的挑战更大,影响产教融合的稳定性。因此,必须提升产教融合的眼界,加大与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合作力度,从学校和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签订产教融合合作协议,建设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夯实产教融合平台,提升产教融合的能级。以宁波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该校积极搭建政、行、企、校多方合作平台,牵头成立9个产学研联盟及宁波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全国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浙江分部),联合130余家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产教融合水平不断提升。
二是加大课程校企共建的力度。应将产教融合的合作环节从实习阶段前移到校内教学阶段,合作层面从就业及招聘需求的对接拓宽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接,校企共建既适合学生培养,又适合员工培训的精品课程,在提高学校教学改革水平和服务行业产业成效的同时,也利于企业提升员工素质、提前锁定企业人才储备,以课程建设为纽带形成更为紧密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二)两个方向——线上线下双向发力
一是线下加大建设“校中企”的力度。积极引企入校,校企双方在校内共建专业工作室、技术创新平台、“产学研训创”产教融合综合体、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心等,实现校企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共享,真正贯通教育链、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引进家纺、服装、电商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校内建设共享型电商直播基地和电商直播培训与创业中心,引进国际物流龙头企业在校内建设关务工作室,基于真实业务流程校企共建课程链,基于真实工作场景开展合作教学和业务实战,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实现了零距离的岗位培训。
二是加大线上合作力度。抓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新基建、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机遇,开发产教线上合作空间。推进校内课程教学资源与企业培训资源、企业作业素材的整合,将其加工成线上微课,形成校企共享的线上资源包;校企共建涵盖基础训练、实操训练、职业水平测试的线上考评库,满足学生校内考核和员工职业发展的需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学校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室,虚拟仿真教学与实训平台资源同时向企业开放,企业员工可以申请注册,在线进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打造产教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优质资源供给、企业产品研发与技术支持等社会服务,拓展空间,实现校企无界化服务。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针对企业需求开发新媒体操作、研学旅游开发与应用、金牌导游等在线培训项目和直播教学课堂,将企业产品开发项目以仿真虚拟的形式搬入课程线上教学,线上发展共同体逐步形成。
(三)三个重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積极开展社会扩招。高职扩招对高职院校现有的资源承载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必然推动高职院校从产教融合的角度积极探索校企资源整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校企资源共享、校企联合育人平台[5]。同时,社会扩招将部分社会人员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提升其技术技能实现人力资源转化,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有效供给,尤其企业员工以扩招的方式进入高职院校,以企业员工订单班定向培养的方式开展联合培养,将有效引导和充分激发企业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以宁波城市职业学院为例,2020年学校在7个专业开展社会扩招,其中有多个企业员工定向培养班级。
二是继续深化现代学徒制实践。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有效对接校企需求、保证精准就业、保障人才供应的优点,进一步完善企业学徒招募和管理办法,确保学徒培养的稳定性。积极探讨“3+2+1”分段式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即3个学期在学校学习,2个学期在企业实习,最后1个学期企业按员工管理,按校企分段式培养要求重构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将现代学徒制与社会扩招相结合,实现招生即招工。探索产业学院建设,结合产业学院合作企业主体实际及产业链需求调整相关专业及资源配置,提高职业岗位契合度,推动校企资金、平台、技术、人才、管理、文化等资源及要素的全面共享。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大力推进物流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酒店管理三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的建设,紧紧围绕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群、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3433”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战略建设宁波旅游学院、宁波园林学院等产业学院,充分体现了“产业学院引领、龙头企业对接、联盟企业多维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是探索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推进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的对接,将课堂搬进企业现场,以现场观察、调查、实际操作、互动交流、现场体验等形式,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同时满足企业周期性人力资源需求。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积极响应“双循环”扩大内需的要求,组织学生赴宁波保税区、服装龙头企业开展“双十一”电商客服、直播带货、物流供应链操作等现场教学,有效检验了学生的岗位认知和岗位实操,更是“双循环”背景下学校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 推动师资团队对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畅通了经济发展各环节的人流、物流、要素流,校企之间的藩篱被进一步打破,双方交流日益频繁。学校积极与行业企业进行对话,邀请行业企业根据产业业态变化及趋势把脉人才培养,企业则更主动走进学校寻求智力技术等支持,这为产教融合师资团队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应继续推动教师通过挂职锻炼、访问工程师等方式积极投身技术研发、服务企业,引导企业专家以实践指导教师、特聘教授等方式走进学校,传递行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岗位发展新需求。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鼓励企业专家在工作之余以直播或录播的方式走进课堂,改变其认为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会影响正常工作业务的思想误区,加强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的结对指导,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课堂讲授技巧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企业教师参与课程教学的信心。逐步推进校企师资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制定教学任务表,共同参与课程授课和课程评价,形成企业教师进课堂的长效机制,推动专兼结合师资团队建设常态化。搭建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的交流平台,通过企业参观、项目交流、双方合作申报横向课题、技术联合攻关等形式,促进校企师资联动。
3.打造协同育人体系
积极响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赋予高职教育的新使命,构建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充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产教融合全过程。校企双方除了关注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的平台外,还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观、就业观、职业观、大局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通过岗位认知、跟岗见习、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现场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企业文化,更直观地感受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员工榜样,培养执著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热爱与敬畏,提升沟通和协作能力。通过企业专家讲座、企业教师进课堂等方式,将企业精神、企业责任、价值观念、执业准则、职业道德等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充分展示企业在经济发展战略转变过程中勇担使命责任、不畏艰险困难的精神。将企业制度中的基本要求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四)四个机制
1.激励机制
学校要对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资源库建设、教材开发、企业现场教学、教学团队建设等给予相应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出台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激励政策,给与教师教学學时计算系数增加、教研工作量分配、教学辅助费用支持、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收入分配、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根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程度及贡献度给予专项人才培养费用支持,对进课堂的企业人员从课时津贴、荣誉称号等方面给与高度认可;校内公共资源(如教室、实训室、图书馆、运动场、活动礼堂等)对合作企业开放,为企业职工继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帮助企业参与政府层面各类产教融合试点企业项目的申报,放大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红利,激发企业参加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保障机制
第一,要有场所及设施保障。学校要有固定的场所用于引企入校,配备必备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按照真实工作环境对相应场所进行场景化布置;企业也要准备合适的场所,保证师生入企开展现场教学和跟岗训练的安全、有序。第二,要有管理制度保障。针对企业教师实际情况实行个性化、灵活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务方面抓大放小,简化企业教师的教学管理要求,允许教学时间的灵活安排、教学场所的适当变更、课程考核的自主组织,鼓励采取线上教学、翻转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打消企业教师进课堂的顾虑。积极探索与产教融合有关的科研管理制度、社会服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第三,要有政策保障。要完善约束校企双方行为、明确校企双方责任的政策,强化产教融合质量监控,对产教融合的实施效率和效益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评价,实现产教融合的规范化运行。
3.互信机制
产教融合需要根据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进行必要的调整,如合作内容的变更、合作方式的改变、合作权利和义务的变化等,这些调整会直接影响校企之间的权益分配。校企双方应共同成立产教融合推进委员会,全面协调产教融合重要事项的推进,形成定期沟通和会商机制,针对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讨对策,增进双方的互动和互信。在涉及相应调整时,校企双方应本着充分信任对方、充分为对方利益考虑的原则开展沟通,及时通报相关情况,做好相关问题的解释和后续跟进。
4.应急机制
为应对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应急预案”。科学研判产教融合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信息风险、道德风险等)及发生概率,制定详尽的应对策略和应对措施,形成不同情形下的应急预案,以便在突发情况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处理,以确保校企双方的利益,使校企双方的损失降到最低。积极构建校企风险互担机制,明确校企在不同情况下的权责,避免紧急情况发生时推诿责任。
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是落实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主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产教融合将在加快经济恢复、保证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人才支撑、对接科技研发、对接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继续深入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一线,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紧密型共同体建设,推动教育与产业的资源共享、利益互补、文化共融,实现高职教育质量提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马陆亭.高等教育要面向两个大局助力双循环[N].中国教育报,2020-06-15(005).
[2]董彦宗,罗鼎.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生态发展路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348-349.
[3]周文魁.抢抓“双循环”发展机遇 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N].南京日报,2020-10-28(A11).
[4]陆俊杰.实现产教融合的三个关键点[J].江苏教育,2018(9):45-46.
[5]刘宝磊.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创新研究[J].福建茶叶,2019(10):150.
(责任编辑:杨在良)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Circulations"
NONG Xiao-dan, HU Jian-da
(Ningbo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Ningbo Zhejiang 315100, China)
Abstract:It is the crucial measure to actively tackle the transformations in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guarante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y speeding up the formation of the brand-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n which the domestic major circulationis regarded as the main type while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irculations promote each other. Therefore, the challenge brought by the restructuring of industrial and supply chains is confronted with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i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gether with th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concept breakthrough,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nd so on in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circulations". In this regard, it is conductive to furthe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serving the brand-new"double circulations" development pattern for economy. Moreover,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 for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is urgently requiredand the common-community for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will be formed with both offline and online efforts accordingly. Finally, the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will be established, 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security mechanism, mutual-trust mechanism, emergency-tackling mechanism are to be built up.
Key words: double circul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gration between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