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升级与产教融合

2021-06-01吴济慧陈朝阳董存田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吴济慧 陈朝阳 董存田

摘要: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本为同源,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新工科教育,教育的类型特征已高于教育的层次特征,教育升级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层次的高移,更体现在各类教育的边界趋于模糊、职业教育成为话语主体、高等教育主动融入职业教育的优质基因。学术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各自的方法与路径,而能力本位和分型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依据。业界已经摸索并践行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合,行业、企业參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诸多成功范例,诸如面向行业的“嵌入式”和面向企业的“订单式”等等。要在企业人力需求的“功利性”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公益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以达成产教融合目标。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转型;产教融合;教育升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4-0017-05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研究》一书出版发行以来,受到了一些关注,引起了一些讨论。中国应用型本科教育联盟理事长孟庆国教授指出:“该书围绕‘融合主线,按照时代发展和教育升级之必然、走向融合之应然、路径选择之实然的逻辑脉络演绎,对我国进入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理实一体的系统探索,显示了诸多可贵之处”[1]。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吴可立认为:“融合,抓住了高校转型的核心要义,要大力推广应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研究成果,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产业升级”。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夏东民教授表达同感:“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尤其是应用型高校既有职业教育功能,又有高等教育特色,绝难分割”。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既已融合,还写书干什么?”笔者的意见是:“融合”远未达成,“转型”仍在路上,写此书意在分析趋势、阐述原理、解构流程、推介案例和推演未来,试图洞悉规律,意在推动“融合”,促进转型。以下笔者试作解读,以就教于大家。

一、融合与转型:教育升级的路径选择

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之时,马克思就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2]”马克思的这些论断已经被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力量显得无比的重要与巨大,科学技术走向了产业的中心,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本为同源,而今再次走向融合,既是产业升级提出的客观需要和时代课题,也是教育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外显形态。

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出两个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辛勤劳动,直接创造财富,他们的劳动成为机械的一部分,最低端的无知识、低技能者占大多数,处于底层。一批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走入产业中心,人力资源的分布是金字塔形,在顶部一小部分是精英层(见图1A)。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条件下,技术型人才的作用与功能愈益突显出来。相应地,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其工作领域从现场管理与工艺设计、设备维修和质量监控等技术应用层面逐渐拓宽到参与部分产品的设计、技术的改进与新技术的开发等技术创新层面,人力资源分布成为枣核形的(见图1B)。现代职业教育诞生,以培养能熟练使用现代工具,符合大工业组织要求的技能型劳动力为目标;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应用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其重要任务。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展开,由于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缩短,研发与生产的空间缩小,原来的“阶层”很容易突破,劳动“分工”也会频繁转移。未来的人力资源结构将成为高位扁平化样态(见图1C),即多数劳动者居于高知识层,他们在研究、开发、推广、管理、执行中协作、互动、交换、融合。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知识劳动者数量的增加,要求进一步、持续地提高劳动者的教育程度。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产业升级催生了新工科教育,升级了的职业教育必须进入高等教育,普及了的高等教育必包含职业教育。

从教育的功能和劳动力的结构来分析,教育的类型特征已高于层次特征。更多学校成为高等学校或参与高等教育,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开展学术型教育,更要进行应用型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必须更多地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学习借鉴职业教育的有效做法培养人才,不是高等教育的“降级”而是“升级”。教育升级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层次的高移,更体现在各类教育的边界趋于模糊、职业教育成为话语主体、高等教育主动融入职业教育的优质基因。

“转型”是我国经济迈入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课题,既是国家意志和鲜明导向,更重要的在于实施。不仅是一批院校,更有一些专业,还有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学生的分型培养,让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常态和主要责任。而现实是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多数出自对精英教育、学术型教育的研究,一些堪称经典的论断或结论,不再适用今天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针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研究仍不深入、不精细,而对本已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成果则有所“排异”。同时,仍有许多院校存在不情愿转、没能力转、没条件转的诸多问题,仍在探索之中;部分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遇到了“鸡头变凤尾”的问题,评估标准单一、教学指导传统、盲目追求“时髦”、试图脱胎换骨,反倒淡化了自身特色。因此,“转型”是个艰难的选择,而唯有面对艰难,克服困难,才能履行好教育的职责。

二、能力本位与分型培养:高等教育转型的内在依据

(一)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合之点

应用型高等教育更多融入职业教育的因素,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与大众化形成了互因关系,高等学校的转型就是要将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思想植入高等教育之中。知识劳动的大众化、产业变革的加速化、职业岗位迁移的普遍化将是未来社会职业世界的三个基本特征。就业力已成为超越学历层级的共性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成为每个人生活准备、工作需要的一部分。应用型高等学校尽管来源不同、背景各异,但必须准确定位,引导学生“降低身段”,就业岗位下移,以支撑“产业高移”。

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均应遵循的基本逻辑与价值追求。其一,岗位能力的培养是超越学历层级的教育;其二,岗位能力正在向高知识化跃升;其三,岗位能力具备递进性。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的重要节点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本科层次上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其毕业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致力于技术应用。要建立对应用型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独立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合作”“规范”,让“技能”的认同度、信誉度、美誉度得到强化,突出专业技能考核的权威性,学业成绩在“技术”中检验,技术在“生产力”中检验。要把职业教育的因素融入到高等教育,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之中,制定职业能力标准,促进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制定与设计师对应的“技术师”、与科学家比肩的“技术家”评价标准和机制。

大学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在培养专业岗位“实力”的同时,注重开发其“魅力”,如情趣专长、交流技巧、乐群态度、气质风度、强壮体魄、潇洒动作、仪表神态等等。面对科技进步的未然性、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产业变化的持续性、岗位能力的渐变性,应用型人才要有奋斗者的情怀、奉献者的风格、学习者的态度、劳动者的习惯和创新者的胆识。他们应当立足本职施展娴熟的技术技能,进入团队与不同类型岗位的同仁进行有效互动,根据需要自如地向其他岗位类型迁移,创造条件向更高端岗位跃升,应对风险下沉到“低阶”岗位上建功。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奋斗来创造新科技、建设新产业、实现新梦想。

(二)分型培养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通用之器

分型培养的基本要义:第一,职业岗位趋于明晰化;第二,人的发展路径的多样化;第三,分型培养是因材施教的实现形式。应用型高等教育有着区别于学术教育的规律,其研究要成为高等教育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要注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课程样态、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问题的研究,而借鉴职业教育成果是其捷径。

“学术型”的高等教育与精英教育相伴随,其培养目标是向未知挑战的高远目标。学习过程是以储备知识为基础,以创造新知识为指向,其方法是螺旋上升、反复试错,在学术探究中重视的是可能性,所培养的人才允许有较长的后熟期,其中的多数求学经历不可能停留在本科,他们终其一生都将在淘汰选拔中度过。最后成就少数精英引领世界。显然,“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而在人群中能够完成这种成才目标的比例很低。因此,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学术型”高等教育成为重要但少量的教育类型,精英人才依然是“小众”,大概率出于少数培养机构。而“应用型”是相对于“学术型”的另一种人才,或可称为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职业岗位大量需要的人才(人力)类型。而对于大众人群,他们已经历了基础教育,或还有职业教育,或还有社会实践,或还有职业岗位历练,已经证明他们更适于做“应用型”这一类型选择。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培养目标是明确而已知的,而且是有限的,目标以需求导向来设置。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短期专项培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等等)都具备了相应的、现实的、可测的岗位能力,可以直接上岗工作。对学生在其岗位能力培养这条主线上的考核,均为过关即有效,通过不断累积成功而完成学业。因此,高等教育转型,即转为让大众有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型(见图2)。

教育要允许平凡,但更要激励卓越。以能力为导向的有限目标,是对学生的共性要求,是保证绝大多数人成功的优先选择,但不是上限。在帮助学习者制定学业规划时,要根据其个性和选择,帮助他们取得超出一般标准要求的学业成果,为未来的卓越储备能量。如对“精”的追求:在专业技能上操作更熟练、工艺更精准、产品更优质、生产更高效、过程更安全、资源更节约等;对“深”的追求:在专业学习中善于深研原理、探究机理、透析细节、创造发明、揭示规律等;对“博”的追求:表现为超出本专业范畴,具有多岗位能力、多学科知识、多专业复合等特征;对“高”的追求:顯示出技术领军、学术研究、行政领导、经营管理等潜质;对“强”的追求:在协调能力、敬业精神、社会公德、文化修养等方面表现突出。应用型高等学校在显性课程中种种“有限”“刚性”的局限之外,要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增强课程的弹性,创造优越的隐性课程,以激励卓越,储备终身学习的能量,为学生成长成才开拓“无限”“开放”的空间。

三、“嵌入式”和“订单式”是产教融合的成功范例

高等教育借鉴职业教育的做法,把部分专业技能培训任务转移到行业或企业,以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学校让渡权利、转移责任,使得学生在学期间即接受到完整的专业教育,缩短了就业的“后熟期”。

(一)面向行业的“嵌入式”

“嵌入式”专业人才培养源于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知识习得的规律和技能训练的节奏,把模块课程安排到工作计划中去,技能训练“碎片化”的专业适于企业进来,即以“校中厂”为主;技能训练为“打包式”的,适于将学生送出去,即以“厂中校”为主。

对企业的遴选,是“嵌入式”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合作企业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社会信誉、良好的产品质量、良好的经营业绩和良好的技术队伍。

案例1:江苏理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类专业“ICT”产教融合下工作坊教学方式。

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学校与中兴集团和华盛集团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ICT基地。在校企共组教学团队的指导下成立模仿信息技术公司的组织架构、以部门经理为核心的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公司的整体运作。以平行开发、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工程师联合培养的模式进行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将学生培养为竞聘能胜出、上岗能胜任、升职有空间的准职业人。

创新职业素质课程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训练。除了对面向产业的职业“硬技术”本领的学习之外,通过教学工作坊着力培养学生八大能力中的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信息应用能力。将长期课程目标细分到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的课程中,逐步培育学生成长为准职业人[3]。

需要深入研究解决高校和企业相互“嵌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以便从“嵌入”走向“融合”。

(二)面向企业的“订单式”

“订单式”培养是最便捷、最灵活的一种校企结合方式。企业有着强烈的人才需求,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现实的培养条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环境。学校通过企业提供的具体岗位要求,能够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合作粘度很高,合作更加深入。

“订单式”培养的优势有三:第一,对接的精准度高。企业对自己的生产情况、产品类型、设备型号、技术标准、人员状况、组织管理等非常熟悉,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量身定制目标、要求,并且有动力进行显性的、直接的过程监控,助推培养质量的提高。第二,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是通过双向选择进入项目的,他对岗位设置、能力标准和具体要求比较认同,急切地想学好相应的本领,从而把有用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实践。第三,教师因为对项目、设备、工艺、环境逐步熟悉,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并愿意投入更多的热情,与学生和企业建立比较深厚的感情,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教学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案例2:劳士领(德国)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与汽车类专业开办的“人才定制班”。

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力发展中心和材料工程学院通过与公司的相互了解、反复磋商,创建“劳士领人才定制班”,通过引入企业高级工程师承担实践教学课程、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劳士领(德国)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一个百年的世界性企业,有着良好的技术优势、企业文化和经营方式,在汽车配件行业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亚太总部设在昆山。尽管劳士领(德国)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个世界性的大企业,但是它的每个工厂规模并不大,给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層级并不高,有些学生还要到成都、长春、沈阳等地去实习,这对于江南的一些学生来说并不是理想的就业去向,因此,项目一开始吸引力并不高。

学校邀请公司进入学校,进行职业岗位描述和企业宣传,还邀请学生去昆山基地见习,在见习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技术能力、企业文化、良好的经营管理以及他们的培训能力,也展现了一个国际化企业对人才培养、员工管理和企业文化的重视。该班首期在材料专业以及机械、电子、化工等不同的专业宣传,第一批招了二十几个人,此后每期在20~30人。培训以“就业力训练营”的方式组织,模仿真实企业的运作流程,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加培训。这样的合作将具体的技术合作、利益驱动式的合作提升为文化认同式的合作,在文化层面增强相互认知、认同、欣赏以至于理解,实现无缝对接。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更强,效果更好。

学生进入岗位后,确实接受到最先进的技术管理培训,因此培训班越来越受欢迎。企业由于看到学生的潜质和良好的表现,把一些超出原来预订的重要岗位拿出来给学生,录用的毕业生远远超过预期的岗位人数,超出了定制班的范围。学校优越的实验条件和教师的专业能力让外国专家大加赞扬,公司的一些研发、测试项目也引入了学校。

从这个项目中我们所得到的启示是:第一,学校在分型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告诉学生我们的本科教育必须包含职业教育,一部分学生要按照职业教育的道路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能好高骛远,不要浅尝辄止。第二,“订单式”培养让学生接触到的技术一定是先进技术,一定是在优质企业的良好文化氛围内来培养的。第三,学生来自于不同专业,要把学分银行制度运用好,认定他们取得的学业成绩在于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了他们的全面素质。

产教融合,必将走向双主体构架,学校是一方主体,企业是另一方主体,企业的发言权将越来越大。在职业岗位能力管理训练环节,学校要做好当配角的准备。必须在企业人力需求的“功利性”和学校人才培养的“公益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以达成产教融合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济慧,陈朝阳,董存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俞洋,罗印升,郭占涛.现代职教体系下校企深度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9(8):135-139.

(责任编辑:杨在良)

On the Upgrading of Educ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Explanation of part of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WU Ji-hui, CHEN Zhao-yang, DONG Cun-tian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China)

Abstract: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are of the same origin.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s given birth to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typ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are higher than the level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The upgrading of education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but also in the blurring of the boundaries of various kinds of education, for example,vocational education is becoming the main body of discourse, and the high-quality gene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ctively integrating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Academic talent training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have their own methods and paths, and competency based and classification training are the internal basi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The industry has explored and practiced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i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provides many successful examples, such as industry-oriented "embedded" and enterprise oriented "order type"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the "utility" of enterprise human demand and the "public welfare" of school talent training,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educational upgrading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