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7-21潘鹏
摘 要: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造成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巨变,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物流专业人才高质量双创教育体系的构建及优化,不仅可对物流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还能成为助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该教育体系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推动了双循环新引擎。本文梳理了我国高校扩招背景及双创教育的发展历程,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现代物流业将迎来新变革机遇的背景下,以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中外合作)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完善双创课程体系与现代物流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培育善于识变、应变、求变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应用型物流人才。
关键词:双创教育;双循环;专创融合;中外合作办学;现代物流
本文索引:潘鹏.<变量 2>[J].中国商论,2022(13):-156.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2)07(a)--04
1 高校扩招与就业环境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结合点,在科技研发、项目攻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肩负着为国家建设持续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实现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与国民生活水平由此得到了大幅提升。1999年,我国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及21世纪的教育需求,为加快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供给青年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通过增加高等教育入学率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当时的大学生是人才市场的稀缺资源,为迎合经济高速发展期间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不断提高需求,如图1所示,各高校在扩招政策实施后的录取人数逐年快速攀升 (2020年已超90%)。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伴随大幅扩招的是各地高校新校区、大学城等基建的无序扩张、扩建而造成严峻的债务风险。截至2021年9月底,我国高校共3012所 (普通本科1270所、普通专科1486所、成人高等256所),在学总规模达4183万人。如图2所示,随着扩招后高校毕业生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每逢毕业季,“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题彰显就业难已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我国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总规模将再创历史新高,特别是在目前新冠疫情继续呈现多点多源多链的影响尚未消除的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不断积累,造成就业难问题越发严峻,为此国务院把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上,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大力推动就业扩容提质。
就业难问题究其主要原因,仍是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轨造成的供需不平衡。目前,研究型院校依然是各高校的大发展目标,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未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造成“大学千校一面,学生千人一面”,没有就业竞争能力。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国家培养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摇篮,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进入双循环新发展阶段,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就业及找到满意工作的基本条件应是能让学生的個人兴趣、专业与职业统一协调起来,根据专业选择职业,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更充分地发挥人力资本水平。近年来,各高校响应国家号召,着力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展就业渠道,为学生思想转变带来积极的影响,作为缓解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手段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2 “双创”浪潮下高校课程培养体系的构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在激发社会各界创业创新热情的同时,也能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率出现降低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于2014年9月的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该号召于2015年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双创”的核心在于激发创造力,特别是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加快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关于双创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最早于2010年5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之后的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支持大学生双创的相关政策意见不断出台,表明双创教育势在必行的同时,也说明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改善就业环境的有力措施。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诸政策为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全球创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从中央到教育系统,全面、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共识。为响应国家战略要求,全国各院校积极搭建“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双创”教育不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期间,我国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教学育人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创业实践训练、构建创业帮扶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截至2019年底,全国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已超2.8万门,各示范校开设2800余门线上线下课程,选课人数超630万人次,全国创新创业专职教师达2.8万人,兼职导师超9.3万人,许多高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已成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得到不断健全。截至2020年底,高校建立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数累计达11579个,校均投入经费932.39万元。
双创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哈佛商学院,相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双创教育起步较晚,清华大学在1998年为MBA开设了“创新与创业管理方向”课程,此后清华科技园与清华经管学院共建创业课程,成为我国最早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为加快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目前,我国高校所开设创业类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是创业的基础与核心,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如何培养更多的创新者和创业者,是双创教育的核心命题。双创教育不是创业的“速成班”,应去功利化,其培养模式应基于本专业特色、着重挖掘学生的各类创新、创造意识。基于这类创造潜质的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在社会全领域开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双创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普遍缺乏有效结合,存在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且针对性与时效性不强等问题,造成教学内容分离较严重。
3 物流管理专业与双创课程的“专创融合”
物流与运输、仓储、货运代理、信息管理系统等行业关联紧密,其相关领域广泛,从业人员众多,在促进国民生产和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造成整体物流基建不足、服务水平低、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大、成本控制方面亟待解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及地方不断出台扶持政策,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扩建,物流技术发展、信息网络普及等使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得到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与规范。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1083亿件,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快递业务量的60%以上。全球港口前10中我国包揽7席,集装箱吞吐量2.8亿TEU,整体规模居世界第一。目前,现代物流业的整体产业规模、产业地位不断提高,现已成为我国十大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作为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由于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蓬勃发展,2017年物流专业人才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高校本科物流教育主要设置有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工程专业,我国高校最早于2001年由北京物资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全国设置物流教育相关的院校已超500所。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專业作为新兴交叉融合学科,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新工科等多个学科领域,主要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人才。
笔者所在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工业工程 (物流管理方向)中日合作办学专业,引进了日本大阪产业大学经营学部商学科的课程设置、原版教材、教学方法等优质资源,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为目标。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交通运输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物流导论、电子商务、管理学、流通学、国际贸易、经济学原理等核心课程由日方合作大学教授授课为主,我方教师为辅,均采用中日双语授课方式。
“创业基础”课程是本专业大三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该课程采用线下授课与线上自学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模式。线上课程内容包括创业活动发展、创业团队组建、商业机会识别、商业模式设计、创业资源获取、新创企业管理、商业计划书设计、创业无疆界等;线下课程内容包括双创基础理论知识、商业计划书撰写方法、商业计划书发表与点评等。结合本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笔者尝试了以下物流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的“专创融合”教学探索。
3.1 双创教育如何与物流专业课程融合
目前,在本科院校,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双创课程由于设置缺乏系统性、培养目标与市场脱节、师资薄弱等因素无法实现与物流专业知识相匹配,“专创融合”很难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的“专创融合”,不是单纯地在创业课程中加入专业课程知识,因为这一点对通识课程教师来说难度较大。笔者所在专业的教师在承担物流相关课程的同时,还担负着全校创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本科学生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相对匮乏,相关创业题目大多与校园内服务类App创业、开设各种门店等,很难体现出创新性成果。
“专创融合”应是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全过程,如在物流专业课程讲授中增加学科前沿知识、专题案例的分量,围绕学科动态引导学生聚焦现代物流行业目前存在的降本增效、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创新思维进行分析并转化为创新创业课题,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提高专业素质。同时,鼓励学生结伴组队,利用在本专业领域掌握的知识,结合创业基础课程接受的商业计划书撰写培训,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创业活动,检验其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其实践能力。本文通过创业基础结合物流专业知识,指导学生的“可视化智能交通体系对货运车辆运营的优化”“ITS应用下停车共享平台-想停就停”“低碳时代下EV电池4R模式及其商业体系的建设”“共享经济下闲置车位利用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互联网+时代的校园照相馆模式创新”“校园快递物流模式探究”等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市级、校级立项,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组结合研究成果,均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了结项论文,使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均得到提高。
3.2 中国特色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构建
在新格局下,物流业作为社会运转的基础和关键,其体系优化及着力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是助力我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稳定供应链、畅通国际与国内大通道的重要手段。“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要基于我国实际国情合理构建。近年来,IOT、AI、大数据等新技术促进了物流业向智能化、智慧化不断发展,倒逼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需与时俱进地改革。想要突破物流学科的局限性,就需要构建跨院系、跨学科、校企协同、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共同打造交流合作平台,才可冲破学科界限束缚,共同发力提升育人质量水平。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都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针对目前双创课程通识教育教学模式及教材单一、与专业课程学习脱节等问题,结合现代物流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体系构建、不断完善中外案例集、编写物流双创教材,实现双创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才能充分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培养具有“双创意识”的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还要在制定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体系时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实现具有指向性的产教融合,满足我国物流企业国际快速扩张及制造业“出海”闯新路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物流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4 结语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代物流业作为畅通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环节、重要支撑,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着重要作用。物流行业在融入国家战略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需不断转型升级,进行相应的变革。物流专业人才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发展阶段要满足国家对物流人才提出的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要求。
“双创”教育不是单纯的创业技能、就业培训,目前的教育体系忽略了其与专业融合、终身教育、终生发展的创新创业意识及持久的、善于更新的双创素养的重视。专业教育是双创教育的基石,通过前瞻性分析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制定明确的双创特色培养目标,通过在物流专业课程中导入双创教育的“专创融合”培养模式,可满足现代物流业对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仇存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8(11):82-85.
彭圆,洪林.双创教育的外部支撑体系:七个发达国家的经验[J].教育学术月刊,2019(11):26-32.
黄兆信,杜金宸.“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满意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2): 33-41.
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0(2):102-106.
李美羽,王喜富,张喜,等.我国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模块化框架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0):5-15.
潘鹏.“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革新[J].中国商论,2021(3):179-182.
潘鹏.数智化物流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國商论, 2021(2):174-175+177.
潘鹏.基于国际化视野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商论,2018(13):11-12.
卢卓,马鹏常.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的建构逻辑与实施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22(2):84-88.
刘娜,靖鲲鹏,吴敏华.基于“专创融合”的双创教育定制化教学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125-132.
汪栋,荣维博.“双循环”新格局下高等教育资源需求与配置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2):14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