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类社团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1-05-28王汉卿

科教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王汉卿

摘 要 高校资助类社团存在社团成员公益活动参与积极性低、公益活动形式单一、公益活动开展的方式与动机偏离方向、社团影响力不足、社团内部管理不当、资金不足、缺乏指导力量、社会经验不足等一些问题。通过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开展有效指导,开展多渠道开展感恩反哺活动,培养社团家文化,构建品牌文化活动等形式,形成多路径育人合力,实现资助类社团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资助类社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3.06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Funded Associations

WANG Hanqing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89)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University funded associations, such as low enthusiasm of community member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single form of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deviating from the direction of the way and motivation of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insufficient influence of associations, improper internal management of associations, lack of funds, lack of guidance, lack of social experience and so on. Through the allocation of full-time instructors, effective guidance, multi-channel Thanksgiving feedback activities, the cultivation of community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br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other forms, the formation of multi-path educational force, the development of funded associations.

Keywords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funded associations

1 高校資助类社团的功能定位

高校资助类社团是近年来根据资助育人新形势孕育而生的产物,捐赠方不仅希望贫困学子得到物质上的帮助,更希望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激励,涵养互助精神,厚植自强素养。资助类社团由获得资助的学生组成,旨在通过志愿服务、自立自强活动来提升自身修养,锻炼自身能力。基于此,资助类社团需要明确功能定位,明确自身具备的优势,及时摆脱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推动资助类社团的建设,本文将对资助类社团的功能定位进行具体的论述,并且以S校瑞华筑梦公益平台为例,对解决资助类社团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实际探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的重要平台

资助类社团是由受资助学生自发成立的社团,以“放眼世界、勇于追梦、自强不息、崇德向善”为宗旨,坚持自助、互助、助人的工作原则,互爱互助,团结协助,开展文化学习、娱乐体育、创新创业、感恩志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瑞华学子的校园学习和文化生活,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目标,为广大贫困学子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通过平时的志愿服务活动等等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回馈社会。

对于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来说,自卑心理导致不够自信,在公共舞台上怯场。而资助类社团正好给予这部分学生成长舞台。在社团里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尊卑贵贱,大家有着同样的梦想,社团以实际了解学生需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资助育人的效果。

1.2 资助类社团是开展感恩反哺教育的重要载体

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高度重视贫困学生的教育资助工作。进行物资资助的同时,也要加强受助者的思想教育认知。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大学生德育的内容之一。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接受资助不是理所当然,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校内和校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培养学生奉献意识。帮助他人,提升自己。通过资助培养成才,回馈社会,反哺社会。

社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资助企业,了解企业文化。比如瑞华慈善基金会在一些高校设立的瑞华公益社团,学习瑞华慈善基金会“立足社会、回报社会”的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励志精神。

1.3 资助类社团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界提出的具有哲学理论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马克思在1844年的《政治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资助社团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大多数学生在特长发展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差距。资助类社团提供了自我锻炼的途径,提升自我,兼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资助类社团为学生提供社交能力提升、文化熏陶、课外知识技能培养的平台。在“全面发展”理论的引领下,构建资助育人体系,重视贫困学生身心健全以及健康人格的发展。社团活动中,体现对学生的关心、关怀、关爱,以人为本,根据受助学生个体实际特点开展工作、组织活动。通过更人性化的育人工作,在一个可以彼此高度身份认知、彼此温暖的社团里,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

2 高校资助类社团的现实困境

为更好地研究高校资助类社团在发展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课题组选取南京四所高校资助类社团进行调研。以资助类社团成员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星发放线上问卷进行调研,共收到有效问卷756份。除此以外,以资助类社团骨干成员和指导老师作为调研对象进行电话访谈或实地采访。

2.1 活动较单一,缺少推陈出新

公益活动具有实践锻炼的功能性、激发潜能的有效性。受助生依托资助类社团平台,经过实践磨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自我解困、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成就的完美蜕变。资助类社团成员因受助而加入同一个学生组织,初次接触公益活动,多数成员对公益活动的热情较高、期望值较大,希望通过公益活动回馈社会,同时提高自身能力、促进自身发展。然而,当前公益活动形式主要还是以环境保护、弱势群体救助、特殊群体服务、支教、社区服务等传统的服务活动为主,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追求,社团成员参加活动难以持之以恒。调查显示,68.4%的受访学生认为当前公益活动缺乏特色,形式单一。形式单一的公益活动所能提供的实践锻炼较为片面,难以满足社团成员多方面发展的需求,社团成员对待公益活动的热情随着参加活动的次数增加而逐渐减少。资助类社团缺少公益热情很难长久、健康的发展下去。

学生社团具有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特点,部分资助类社团缺少推陈出新。当前高校资助类社团数量较多,社团竞争日益激烈,而社团间活动形式具有趋同性,没有社团自身品牌活动,难以在竞争中生存发展。例如志愿服务工作,学生组织竞争较大,容易造成志愿服务过剩现象,亦不利于资助类社团长远发展。

2.2 社团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积极性差别较大

资助类社团招收社团成员时把家庭经济情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对申请者综合素质等方面考察较为宽松,在个人能力方面也不做硬性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入社难度,这增加社团管理者选拔学生干部的难度。部分成员为了助学金加入社团,其本身没有拥有足够的公益热情,也不一定充分认同志愿精神,使得社团活动出现参与人数少、执行力差、成员之间观念不同等问题。社团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社团凝聚力降低,影响社团成员积极性,阻碍资助类社团的可持续性发展。

资助类社团成员对待公益活动积极性差别较大。据调查,有10.3%的受访者表示未参加过大学生公益活动,38.4%的受访者表示参加公益活动的频率为一月一次或更少,45.5%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能够参加二至三次公益活动,而有5.8%的受访者表示能够在一周内参加一至两次公益活动。从社团成员参加公益活动的频率来看,多数社团成员对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较低,真正热爱公益,愿意为其付出时间与精力的成员较少,社团成员间积极性差别较大,加入资助类社团但不愿意参加公益活动比例较高。

2.3 社团成员学习压力较大,组织管理较为松散

资助类社团成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部分学生享受国家高考政策,如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等,高考录取分数较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相同课程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较多。部分学生其成长环境所能提供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資源有限,课堂教育之外所能获取到的学习机会有限,需要额外学习很多知识,以适应丰富多元的大学生活。相较于其他学生而言,资助类社团成员学习压力较大,课外所能支配的时间较少,难以同时兼顾个人学习和社团活动,不利于社团组织管理和活动开展。

高校资助类社团作为一种自发成立的学生组织,活动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组织管理。然而部分资助类社团组织管理较为松散,社团发展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部分资助类社团对活动评估和信息归档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社团资料丢失,资助类社团多为一年一换届,随着社团换届,新的负责人无法有效得知社团的实际运营状况,很多工作需要从头开始,产生许多重复建设工作,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多数工作难以取得进步,社团发展停滞不前。

3 高校资助类社团的发展路径研究——以S高校瑞华筑梦社团为例

S高校瑞华筑梦社团(下面简称“瑞华社团”)由瑞华启梦助学金受助者自发组织成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梦想的平台。在目前资助类社团面临困境大背景下,瑞华社团通过自力更生、制度改革创新等举措,优秀社团结构,实现社团良性发展。

3.1 配备专职指导教师,开展有效指导

大部分资助类社团都具有同样的特点,成员之间缺乏有效而紧密的联系,管理松散且难度大,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差。资助类社团属于公益类社团,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承担着培育社会责任和公民精神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地位。仅仅凭借着学生的自我管理,无法将上述作用发挥完整,反而出现号召力不强、资源整合力度差、缺乏沟通等问题。

S高校为瑞华社团配备了专职指导教师,对其日常工作、组织活动方面提供指导。指导教师在思想建设、文化建设、能力培养、工作建设等方面对瑞华社团骨干团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瑞华社团确定了宗旨:为经济困难学子实现个人价值,并帮助其追求梦想。在结构组织方面,瑞华社团划分了五个部门,并通过选举产生了骨干团,并确定了瑞华社团的年审制度,即成员每年需要做满30小时志愿活动。

3.2 通过多渠道开展感恩反哺活动

资助类社团属于公益类社团,社团学生接受来自社会的捐赠,感受社会各界对于贫困学子的爱心,在合理而有效的引导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公益活动将爱心传递下去。感恩反哺活动是资助类社团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策划活动,让社团成员得到充分锻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踏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瑞华社团虽然在S校成立时间较短,但是在社团骨干成员和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社团组织策划了具有特色的感恩反哺活动——暑期家访活动和返校宣讲活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家访新生,向新生普及资助政策,使得新生了解大学生活,更好的融入高校,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还会给予临时困难补助。家访学生会详细解答新生的困惑,体现人文关怀,使得受助学生感恩反哺社会,提升感恩意识。回校宣讲活动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回访高中母校,向高中生宣传国家资助政策,锻炼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口才。由于社团成员都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了解和自己境遇相似的学生,使得社团成员得到锻炼,同时传递爱心,也是此类感恩反哺教育活动的目的。

3.3 培养社团家文化,构建品牌文化活动

在学生社团中,最困难的事情并不是举办活动,也不是社团经费如何维持,而是如何让社团成员具有归属感,如何使得社团像家一样。归属感也会让社团成员对社团增加认同感。如何培育社团家文化,让社团成员感受到浓浓的关怀,是每一个社团管理者的必修课。每一个家文化氛围浓烈的社团,都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活动。锻炼社团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凝聚力,加深成员之间的友情,由此使得社团进入良性循环,实现更好的发展。

瑞华社团各部门每半月至少开一次例会。例会也不仅仅只是汇报工作,也是一次难得的团建活动。成员们聚在一起讨论学习生活和工作娱乐,增强社团家文化的同时,也加强沟通、增进友情。

S高校瑞华社团成立不久,但拥有品牌活动——寒衣发放。每年为学校新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羽绒服与运动鞋,帮助他们度过寒冬。寒衣发放活动范围广、影响力大,已成为S校资助类社团的品牌活动。在寒衣发放等品牌活动影响下,社團的家文化氛围与之提升,共同打造引领育人根基的资助类社团。

基金来源:2019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社会公益类社团的功能定位、现实困境和实践探索研究”(2019SJB002);2018年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坚持育人导向,构建‘育志‘育智双螺旋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毅,颜晓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转型研究[J].青年探索,2019(02):49-58.

[2] 郭世平,邹世斌.学习型理论社团的功能定位、现实困境和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6):148-151.

[3] 周爱光,周进国,叶松东,等.我国直辖市体育社团社会资本的现状及完善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1):7-15.

[4] 杨帆,夏之晨,许庆豫.高校学生社团教育功能的优化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12):71-79.

[5] 杨帆,李朝阳,许庆豫.高校学生社团的学生评价与影响因素[J].教育研究,2015,36(12):43-51.

猜你喜欢

高校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