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传播的现实路径探析

2021-05-28张燕

科教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教学改革

张燕

摘 要 以东盟来华留学生介入中华文化传播为视角,通过文化场域构建和强化以实现其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建构“人文共同体”的介质效用。当前由于传播主体文化自觉缺失、传播客体认知不足、传播媒介过于单一等困囿,以致传播动力不足、传播覆盖面积有限、传播效果不甚理想,拟提出现实解决路径,应激发传播主体文化自觉、启发传播客体主动认知、增强传播内容内生活力及优化传播系统文化生态。

关键词 东盟来华留学生 中华文化传播 传播路径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3.004

A Probe into the Realistic Path of Chinese Culture Dissemination

among ASEAN Students in China

ZHAN Yan

(Guangxi Arts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22)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volvement of ASE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cultural fields are used to realize its media effect in enhancing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ng a "humanistic community". At present, due to the lack of self-consciousness of the communication subject's culture, insufficient knowledge of the communication object, and too singular communication media, resulting in insufficient communication power, limited coverage of communication, and poor communication effects, it is proposed to propose a realistic solution that should stimulate the subject'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 Enlighten the active cognition of communication objects,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the communication content and optimize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Keywords ASEAN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Chinese culture dissemination; dissemination path; teaching reform

“文化传播是文化运动最早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传播不仅是普遍的必然的现象,而且是文化的本质特征。”①我国现已成为亚洲第一大留学目的国。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②按国别排序前15名的东盟国家有: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当前在“一带一路”的契机下,东盟国家来华温度升温。近5年来桂留学生人数累计超过5.7万人,其中东盟国家4.2万人,广西成为全国招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③中国与东盟十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历史源远流长。东盟来华留学生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接收者和代言人,对于传播中华文明意义重大。

1中华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传播的功能闡释

1.1有利于增强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传播是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这也是“软实力”的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④东盟来华留学生见证中华文化,逐渐认知、认同并外化于行,他们为更好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实现“美美与共”的愿景发挥了独特意义,体现在三点:一是真实性。与东盟来华留学生相比,媒体报道往往具有明显指向性,来华留学生站在第三方,他们以自己所见所闻为信息传播第一手资料,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让外国友人更真切地感知中华文化。二是辐射性。来华留学生充分汲取中华文化养分,积极展现母国形象,将母国及中国的文化向国际社会辐射。同时他们将所见所闻分享给家人朋友,其行为举止也烙上中国印。三是及时性。在新媒体背景下,微信、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社交平台突破了信息传播的传统瓶颈,拓展了传播平台的功能,实现了将信息以文字+动图GIF+短视频形态的融合,可即时分享,随地分享,形式更新颖,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渗透力更强。

1.2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内涵式发展

质量提升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工作常抓不懈的任务,实现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之关键,主要包含理念先导、师资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四个紧密相扣的环节。

首先,有助于丰富教育理念,促进专业、学科发展。中华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传播有利于彰显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宏观视野,体现开放宽容的深厚情怀和人本爱人的育人理念,助推专业、学科特色化设计,构建国际化、现代化的育人机制。其次,有助于充实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质。师资队伍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以中华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传播为契机可打造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高超、通晓东盟文化的队伍。通过引进来自东盟国家的教师可优化队伍构成比例,推动高校公平竞争机制的建立,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发展、考核评价的生态环境。最后,有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把东盟留学生“请进来”,并多措并举使其“学进去”,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内容与形式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及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使对东盟来华学生的教育产生“掷地有声”的育人效果。

1.3有利于建构世界“人文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⑤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面临更大发展机遇,通过以互通留学生为纽带对彼此共享的传统文化因子和现代文化元素进行多维诠释,增进文化互信,凝聚文化力量,从而夯实中国-东盟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实现共建共享“人文共同体”的展望;有利于中华文化向外辐射,即中华文化“走出去”,同时有利于中华文化“走进来”,赋予其新时代内涵,实现文明成果创造性转化;通过培养一批批爱校荣校、知华友华的文化代言人,有益于摒弃文化偏见,涵养人文精神动力,引导中华文明与东盟文明求同存异,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2中华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传播的现实困囿

2.1传播主体缺乏文化自觉致传播动力不足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于20世纪末针对中国文化面临后现代主义文化的颠覆和全球文化的冲击而提出的思想。⑦他认为文化传播的核心是跨文化传播,关键在于培育堪当大任的传播主体队伍,根本就在于激发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即人们对其所处的圈子文化有自知,并对其发展趋势有充分认知。

经济全球化带来生产要素全球性的流动,这是东盟留学生来华的推动力,国内部分学校忽视东盟来华留学生在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把来华留学生教育视为商品输入,片面追求所附加的经济效益,重视招生规模扩大,却忽视其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未自觉发挥学校育人的基础性功能,以文化人的深层动力未得到有效激活。

我国部门高校开展文化交流传播的自觉意识不强,未从国家文化利益的高度和文明开放包容的温度出发作出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践行方案,其窘境是跨文化传播的主体功能错位,主体力量式微和传播主体自信的缺失,传播主客体之间对话缺位。

2.2传播客体认知不足致传播覆盖面积有限

通过对驻邕的5所高校400位东盟来华留学生(女生占55%、男生占45%)就其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收回386份有效问卷,表明完全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占1.6%,了解一点的占20.5%,一般了解的占42.5%,比较了解的占26.8%,非常了解的占8.60%。可见少部分对中华文化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大多数游离于表层,未做到“入脑”“入心”。通过与其交流,发现他们对中国话、中国名字、中国美食、中国旅游较感兴趣,对中国意识形态、历史、宗教、文学、哲学等偏向理论的知识,缺乏深刻认知。整體而言,目前东盟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较低,认同感较低。

数据显示,近三成的东盟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较低。他们认为自身跨文化适应困难,以学习中国语言文字为例,短期交流学习难以快速适应跨文化语境。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未实现教育管理的系统化和趋同化,“同窗学习、同室创新、同台竞技”为核心的趋同化培养模式正在形成中,来华留学生在国际学院学习专业课,课程单独开设,和中国学生学籍、住宿等管理方式也有别,留学生公寓将他们“包围”,和外界交集较少。因而文化适应缓慢,文化传播覆盖受限。

2.3 传播媒介过于单一致传播效果不甚理想

东盟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途径主要通过传统课堂学习,传播媒介较单一。汉语教学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主要授课方式,授课具有阶段性和系统性,适应阶段主要学习汉语拼音、读音、简单词汇等基础知识,对中华文化还是浅显认知,只有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才接触到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文化专题课也多安排在这个阶段。

目前大部门高校对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而来华留学生文化教育过程是中华文化知识入脑入心的系统工程,传统授课模式已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将消解东盟来华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自觉性与创造性。在部分高校,教师还未主动学习和适应新媒体背景,未完成教学思维的转变,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带入语境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种教学过程一次性完成,却脱离学生学习实效的生成和学生知情意行的情感反馈,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缺乏活力,传播效果不甚理想。

3中华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传播的对策分析

3.1目标与标准统一,激发传播主体文化自觉

中华文化在东盟来华学生中的传播归宿是让“请进来”的留学生把中华文明成果“带出去”,更好地将中华文明推介到五洲四海,因此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加强统筹管理,发挥指挥协调的功能,提升和强化中国国家形象。要深入考察调研,抓住痛难堵问题,完善配套体制机制,指导高校切实提升教学教育质量、做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现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系统化、趋同化、现代化、国际化,建立宏微渗透、纵横交错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

打造一支有力的文化传播队伍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在来华学生中传播的“催化剂”。这支队伍中专任教师、辅导员和班干部发挥“领头雁”作用,他们具有文化自信的气宇、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包容的胸襟,具备扎实功底、教学技能、仁爱之心和共情能力。具体而言,专业教师要专注于教学,教学内容实现传承和创新结合,教学过程实现讲授与启发衔接,教学手段实现传统与新颖统一。国际学院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入学生中间,时刻关注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尽快渡过文化休克期。班干部往往具有主动担当的服务意识,更快地适应跨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随时关注其他来华学生动态,由其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其他来华学生成为自觉适应中华文化,自发宣传中华文化,熔铸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强大合力。

3.2显性与隐性统一,启发传播客体主动认知

高校成为东盟来华留学生文化学习的主要场所,教育教学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传统课堂授课是显性教育的主要模式,其偏关注知识的灌输,不易形成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要根据新时期东盟来华留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学习能力强等普遍特点及学生各自差异,因材施教运用参与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中华文化。

校园文化环境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良好环境有助于实现他们更好适应文化语境,助力文化传播。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有文化特色、文化魅力、文化活力的校园环境,使身处异乡的东盟来华留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底蕴和中国人民与邻为善的情怀,促进来华留学生形成情感信任,逐渐转变为情感认同、民族文化认同。

具体而言,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体现传统文化因子和现代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一是传统因子的体现,如东盟来华留学生可通过欣赏绘画展览、画报,观看宣传片、加入兴趣社团、参与文化产品创作,如参与制作书签、明信片等等感知中华文化传统因子。二是地域特色文化的呈现,地方美食、建筑、器乐、地方特色节日等都是传统文化元素的具象呈现,如东盟来华留学生参加校园美食节、音乐节,观看节日晚会等。三是现代元素的展现,如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等将把现代可感的现实存在文化元素渗入来华留学生的日常。

3.3传承与创新统一,增强传播内容内生活力

首先,要采用鲜活的时代话语。话语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中华文化从历史长河奔向新时代,倾听时代声音、体现时代风貌,赋以时代内涵。中华文化在东盟留学生中的传播要运用面向新时代的话语范式进行阐释。中华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可运用短小精炼、朗朗上口的网络语言使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加流变,更具吸引力,使其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内化和传播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其次,要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要想和群众搞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语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东盟来华留学生在短时间很难理解和掌握,要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言语的独特魅力,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将具体事物形象化,将深邃理论通俗化。⑧提炼易懂的标识性话语,化为易为东盟来华留学生接受并理解的概念和表述。结合中华民族语言、东盟国家语言和时代语言,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方式,灵活地将中华文化传播的内容以其乐于听、听得懂的声音传达到他们耳中,使得严肃、晦涩的话语表述更接地气,使得中华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真正产生“掷地有声”的效应。                                  3.4传统与现代统一,优化传播系统文化生态

要树立文化传播的全球视野,充分运用“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微传播手段,实现中华文化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打造中华文化与他国文明和谐融合的图景。

要以优秀文化为典范,深华中华文化内核。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影片将中华传统文化的虚拟人物形象用现代化的手法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已成为“走出去”的文化精品,受到众多来华留学生的喜爱。

2020年,短视频APP异军突起,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短视频APP成为手机APP的刚需。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 较2020年3月增长3777万, 占网民整体的94.5%。⑨当前5G网络通讯技术的运用可融合文字、声像、动画GIF、视短频的优势,将中华文化传播内容进行精细制作和精准识别,用丰富的表达形式呈现给东盟来华留学生。以“抖音”APP为代表的微传播平台建设显现成效,来华留学生已使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记录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的点滴。

新时代大众更追求多元化、个性化,卡通形象活跃在文化传播场域中,因其本身搞笑或酷炫带来视觉的強烈冲击,众多留学生化身为迷弟、迷妹。如讲述中华历史人物时,将诸葛亮、李白等人物配以VR、AR虚拟代言人,仿佛置身于与古人“对话”的场景,同时以鲜活的话语对历史背景进行讲述,使得极具感染力的主体形象展现在客体面前,无形之间拉近了心理距离,为文化传播系统创造了良好生态。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重点课题(中华文化在东盟来华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2018MS017)

注释

① 武斌.文化传播论——以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来讨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8(05):3-5.

② 2018年度我国来华留学人员情况统计,中国教育网,[EB/OL].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1904/t20190412_1654312.shtml.

③ 数说广西:近5年来桂留学生数量年均增长20% ,新华网,[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2/07/c_1123821812.htm.

④⑤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⑥ 习近平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网,[EB/OL].http://guoqing.china.com.cn/2019zgxg/2019-05/15/content_74786501.html.

⑦ 李彬,黄卫星.我国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J].对外传播,2011(08):39-40.

⑧ 创新话语方式,让话语亲近生活.光明日报,[EB/OL].http://www.cjrbapp.cjn.cn/p/46862.html.

⑨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EB/OL].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

参考文献

[1] 王勇辉,管一凡.中国对东盟教育服务贸易:优势、问题与对策——以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为视角[J].东南亚研究,2014(05):72-78.

[2] 全克林.浅议东盟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提升途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28(02):12-14,18.

[3] 刘中玉.文化自觉与传统文化现代化[J].东南学术,2020(06):49-57,247.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教学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