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研究
2021-05-28叶青
叶青
摘 要 新經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和综合国力提升亟须新工科建设。地方高校作为促进区域战略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支撑,应认清自身在新工科建设中的主要职责和重要使命,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着力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主动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新工科 地方高校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3.005
Research o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YE Qi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23)
Abstract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urgently needed for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conversion of kinetic energy from old to new, as well as raise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As important support in promotion of reg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 as well as economic supply-side reform,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recognize their main responsibilities and important miss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and 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as an opportunity, solve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ctively link up the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ptimize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innovat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dvance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improve the school-running level and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local universitie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alent training
从2017年“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新工科三部曲,到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到2020年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新工科建设已经成为各地高校的广泛共识、研究热点和积极行动。[1]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应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解决目前存在的专业结构不合理、新兴工科专业短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以全面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加快推进专业建设,升级改造传统工科专业,围绕地方产业链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1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面临的瓶颈和掣肘
1.1 专业结构不合理,新兴工科专业短缺
我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高等教育工程大国,工程教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工科学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超过30%。工科专业在我国高校专业布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地方高校由于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流的工程实践平台和领先的技术创新能力,专业同质化严重,专业优势特色不明显,特别是与地方行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工科专业缺乏,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工科专业都是以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通信工程等传统工科专业为主,对于新产业相关的前沿领域和紧缺学科专业如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智能安防等专业的鲜有涉及。这种陈旧的专业结构使得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举步维艰。
1.2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与产业需求脱节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时以专业培养为主,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地方高校对新工科建设的重视度和响应度较低,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缺乏,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与社会产业需求脱节。[2]这种脱离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急需对卓越工程人才的需求,也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因此,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既势在必行,又任重道远。
2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原则
2.1 坚持前瞻谋划,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具有慢变量和滞后性的特点,而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如果高校在专业设置时不具备前瞻谋划的思维,没有顺应时代发展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没有围绕产业需求布局发展新兴前沿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可能与社会严重脱节,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时要研判毕业时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提升工程人才培养与区域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契合度。
2.2 坚持特色引领,打造特色专业集群
专业集群既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也是凸显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特色,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和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3]特色专业是高校专业建设的支撑,凝练办学特色,扩大特色专业的辐射面,充分发挥其在专业集群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动态调整的战略选择。[4]武汉轻工大学是一所以食品类专业为特色,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农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高校。学校依托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畜牧学等农产品加工相关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围绕粮食食品饲料加工专业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推进粮食经济管理与智慧粮食、农产品加工智能装备与系统等特色专业集群建设,带动专业集群内的其他专业如包装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特色新工科专业集群。
2.3 坚持主动作为,对接区域产业布局
武汉轻工大学现有65个专业,其中有29个专业属于新工科专业,占全校专业的近50%,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干的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应大有可为。武汉轻工大学地处全国食品工业强区的武汉市东西湖区,作为一所以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领域相关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可主动对接区域内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对学校的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地互动、协同育人,培养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改革
3.1 面向新工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专业结构不合理,新兴工科专业短缺已经成为限制地方高校发展的桎梏。地方高校要以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积极开展专业建设。首先,聚焦新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藝、新需求,推动高新技术与传统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其次,准确把握新工业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学科布局,做好专业的增量优化和存量调整;[5]最后,要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平台,开设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促进工科与理科、文科、农科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
3.2 面向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地方高校肩负着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一是要准确把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型、工程型人才的需求,为地方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精准的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二是要面向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科技前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共建实践基地,[6]形成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企业生产、实践应用的协同育人逻辑闭环;三是要整合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及行业资源,创建集教育培训、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创业就业为一体的产业学院,深化校地、校企、校行合作,形成高校育人、产业振兴、经济发展的多方共赢局面。[7]
目前武汉轻工大学已建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53个,学校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领域的优势与特色,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与恩施州政府联合组建了“恩施绿色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院”,建立了7家省级校企共建研究中心,组建了4个产学研创新联盟,与10余个地方市(州)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在深化产学研融合、校企地多方协同育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3 面向“互联网+”,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课程是高校专业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核心环节,课程质量直接决定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课程建设要聚焦新工科建设,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问题。
信息化时代,课程教学内容和形态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要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加大对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一是邀请行业企业协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和地方产业需求联动协调的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整合爱课程、超星学银在线、雨课堂等平台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8]面向新工科专业,建设一批示范性强、教学效果好、教学评价高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三是加强信息化课程体系的推广和运用,创设智慧教学环境,提高工科专业课程中在线课程的覆盖率和师生参与率,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学生工程素质的双提升。
总之,地方高校要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必须依托地方经济发展,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布局,整合政府、研究机构、企业、行业等各种社会资源,面向新工科、面向社会需求、面向“互联网+”推进专业建设,才能培养出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工程人才。
项目来源:2020年武汉轻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研究”(项目编号:XQ2020012)
参考文献
[1] 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
[2] 江爱华,易洋,梁文萍.“新工科”视角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8(11):24-30.
[3] 牟延林,李克军,李俊杰.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以产教融合引领专业集群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20(3):42-50.
[4] 朱中伟.新常态下地方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7(6):51-55.
[5] 王斌,陈晨,胡海涛,史维生.“新工科”时代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8(3):51-55.
[6] 胡琦.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建设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2020(8):54-56.
[7] 杨景花,李华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2015(10):38-39.
[8] 吴邵兰,赵三银,黄长征.地方本科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质量保障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18(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