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基层”的校政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5-28李娜武云燕孔现刚陈举国

科教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李娜 武云燕 孔现刚 陈举国

摘 要 在新时代健康扶贫的背景下,如何跟踪医药卫生行业发展趋势,调整办学定位,探索专业发展与医药卫生行业之间相互支撑关系,为社会培养“学得好、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医药卫生人才,是高职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以基础卫生医疗机构人才需求为依据,深入基层卫生机构调研;实行校政合作,共同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胜任力为主导,重构课程体系。最终在校政合作的基础上,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云南省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培养适用型人才,实现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贴近基层 校政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3.0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lose to the Grassroots"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choo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LI Na[1], WU Yunyan[2], KONG Xiangang[2], CHEN Juguo[1]

([1] Kunm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0600;

[2] Kunming Jinning District Health Bureau, Kunming, Yunnan 6506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new era, how to track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industry, adjust 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explore the mutual support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medical and health industry, and train the society to "learn well, use it, go lower grassroots and stay" medical and health talents ar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medical schools. In recent years, Kunm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has firmly established the idea of being close to the grass-roots level based on the needs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in grass-roots health institutions; implemented school-government cooperation to jointly formulate and revis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restructured based on job competence curriculum structure. In the end,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school-running level will be improved in serving the needs of primary medical and health posts.

Keywords close to the grassroots; schoo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医学是服务于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科学,一直在人类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谨慎前行。在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医学是需要保持精英化教学品质的领域,学制均在5年以上,课程设置上通常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部分组成。[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逐渐产生了医学及其相关专业,但因受到学制、生源、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就与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不同,培养内容不强调科学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方面,应作为我国现阶段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补充和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2]为培养面向基层医疗服务的高素质医药卫生技术技能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1 理念与思路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院是经过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在2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一直秉承着“送人千金不如传人一技”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贴近临床、贴近基层、贴近资质考试”的三贴近人才培养模式。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作为云南中德卓越中心唯一对接康养护项目的医学类高职院校,将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基层卫生实用人才的光荣职责,充分挖掘育人功能,为云南省“强基层”工作做出贡献。2016年以来,我院通过对基层卫生机构人才需求调研到实施校政合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云南省健康扶贫的大背景下,组织开展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人才需求情况调研,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经验与特色,积极改革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规划,形成特色优势,为云南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培养“学得好、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素质适用型人才。

2 探索与实践

2.1 深入基层调研,找准办学定位

根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官方数据和我校组织的基层卫生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显示:2018年,云南省卫生人员与卫生技术人员数与2016、2017年相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总趋势相同(详见表1)。说明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国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人才数量总体不断攀升,健康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省已从业的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在学历、职称、技术三个方面还存在“三低”的现实。2017年我省乡镇卫生院47198个卫生人员中,中专学历层次的人员占了2/3;村卫生室3.1万名乡村医生中,中专及以上学历层次的人员仅占13%,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医务人员,可谓寥寥无几属严重匮乏。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乡(镇)卫生院在对胸痛、脑卒中的识别、现场评估、安全转运等方面,医务人员存在病情识别困难、判断不够及时准确、安全转运措施不力等问题,给病人的后续救治造成困难,增加了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隐患。(2)常用急救技术及知识掌握不牢或缺乏,对急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不足,例如现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现场急救技术不够规范。(3)在慢病管理方面,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随访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给出调整方案和合理的健康指导,给慢病管理工作造成困难。(4)中医药治疗在基层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也是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但在实际工作中则表现出能力不足,治疗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主要表现在中医问诊不专业,与病人不能很好沟通,中医推拿手法不规范,经络穴位定位不清等。(5)村卫生室乡医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专业性不强,规范性医学训练不足,工作中普遍存在处方书写格式及用药不规范问题。(6)对整体护理工作缺乏系统性认识,基本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最初级阶段。护理管理缺乏系统性,质量不可管控,存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7)卫生院院长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是在新时期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的战略布局和政策策略认识不足,业务拓展的远见卓识方面亟待提高(表1)。

2.2 探索校政合作模式,共同培养实用型人才

在云南省各级、各地政府的支持下,探索“校政合作”办学模式。分析云南省基层卫生人才的现状及需求,为云南省“强基层”提供参考。例如:通过前期与普洱市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晋宁区卫计局等机构的访谈与沟通,基层用人单位一致认为,乡村医生的培养应该在原有人才培养的标准上还应具备中医理论常识与操作能力、公共卫生知识和常用护理技术等。汲取到的类似经验对探索“校政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基层需求培养适用型人才,提高办学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最终使原来面向基层培养卫生人才的定位進一步夯实,这就是:面向本省广大农村、新型城镇和城市社区,培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促进地方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需,具有全科医学素养的新型社区医生和相关基层卫生人才,建成一所医教协同、行业特色鲜明、省内知名的高职医学院校。

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基层调研、关键人物访谈、专家研讨会等过程中的反复推敲,就专业对应岗位能力进行多轮全方位剖析,使专业定位与办学定位的吻合度进一步提升,专业定位和建设思路进一步明晰,以岗位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理念进一步确立。在此基础上,统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原则,通过2轮修订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日趋合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促进学生贴近基层、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在课程编排和实践教学体系上,按照任务导向、岗位胜任的要求,进行了重点改革。本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创新改革理论知识学时与实验实训学时的比例(后称“理实比”),将原有理实比1:0.99调整为1:1.06。最后,结合地方政府要求与地方民族特色等,加入了人文知识、公共卫生管理知识、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常用护理技术模块。

目前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顺利,学生思想和学习稳定,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一是学生有明确的执业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二是学习过程受到当地政府、学院和家长的多方面关注与督促,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三是按订单培养计划,学生学到了更加“接地气”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四是该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

2.3 共享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社会服务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海拔落差大、气候多样化,行政区划一半为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0%,国家和省级扶持县市区80个,占62%。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导致经济欠发达,服务供给有限。人民健康、医疗脱贫、国门保障、疾病救治等均需要医疗卫生人才。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本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资源共享”的原则,以校内优质师资资源与硬件条件为基础,根据人才需求调研情况,为基层卫生机构量身打造各级、各类培训、竞赛、实地指导等项目。例如:乡(镇)卫生院院长及管理人员培训:理解国家相关政策,转变在医院管理中的思想观念,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培训:主要对基层医疗适宜技术、基础护理技术、中医常用技术等专业技术的规范化学习;乡村医生培训:重点是多发病、常见的诊疗规范、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学习等。

3 改革初步成效

自2018年起,共计接受352名贫困学生进入订单、定向培养,其中: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0名、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33名、江城县20名、晋宁区99名。过程中由于学生来源的特殊性,经费成了项目实施的拦路虎,政府与学院大力发扬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把不增加学生家庭一分负担,不让经费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作为攻坚克难的重点,创新思路采取国家补助一点、地方政府资助一点、学院减免一点、学生自筹一点的四个一点方式,最终实现学生不但不交一分学费,每月还能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额外获得750元的生活费,每年还给予两次往返学院和地方的车费补贴,确实排除了学生和家长的担忧,让学生能安心学习、快乐成长、未来可期。

我校近年来主动基于“贴近基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经审批成为国家级护理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云南中德卓越中心康养护基地、西南三省标准化病人培训基地、省级珍爱生命科教基地和全国护理资格考试实操技能考试考点等。先后被授予“五一劳动奖”“云南省优秀高等院校”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和“省级优质教师素质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学院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师生先后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荣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105项、三等奖276项,其中,2017年首次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护理技能大赛,获二、三等奖3项,是云南省首次在该赛项上获奖院校;2019年学院教师参加全国第三届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全国一等奖第1名。学院主动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三年来承办省、市、区级技能大赛14次,其中,2016年培训云南省基层卫生人员参加全国比赛,云南省荣获全国团体一等奖;2016年至今,学院已连续4年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护理技能大赛,学院也是云南省同级院校中唯一一所连续承办三届“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护理技能大赛——云南省赛”的院校。

4 认识与思考

对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只有科学定位,才能按照办学定位的指向,找准人才培养类型和服务面向,明确自身使命,找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性支点,并在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9]通过前期“贴近基层”的校政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等医学专科院校,主动适应并服务区域经济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人才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办学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受到了政府、医疗机构、学生家长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今后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值得我们继续改进的方面主要在于:(1)总结前期校政合作的工作经验,根据“滇西边境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四省藏区连片特困地区和藏区名单”,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调研云南省贫困地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人才需求,将校政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开来,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出一份力;(2)持续跟踪人才培养的成效。收集毕业生质量考核、就业去向统计、用人单位意见、第三方评价等多方面信息,找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并不断改进,持续为基层培养实用型人才;(3)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信息化+公共卫生”的背景下,紧紧跟随国家政策导向,总结疫情中暴露的防疫人才短板,在解决了基层卫生人才数量与学历的基础上,利用学院自身优势,逐步补足卫生人才职称、技术等不足的短板。

*通信作者:陈举国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JS868)

参考文献

[1] 曲艺,彭伟,赵晓东,等.发达国家医学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6):955-958.

[2] 云南省卫生计生委.云南省卫生计生委2017年政府信息公开年度工作报告.http://www.pbh.yn.gov.cn/wjwWebsite/web/doc/UU151779 487702600339.2018.2.5.

(下转第21页)(上接第9页)

[3] 赵峰,高越明,吴海华.服务基层需求改革培养模式提升质量水平[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1):13-16.

[4] 程晓丽.“三级卫生服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战略——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0):16-18.

[5] 王惠,何泉,钟毓,等.浅析高职院校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现状及策略[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07):30-31.

[6] 丁海峰,張静,姚尧,等.构建政校企办学平台促进医学检验高职教育发展——以黄冈市临床检验中心建设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3):12-14.

[7] 蔡浩斌,林松俊,郑浩涛,等.脑髓康保护糖氧剥夺诱导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5):1984-1988.

[8] 张大然.医学院校政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杭州医学院为例[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8,8(03):7-11.

[9] 孙德峰,王敏.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培养助理全科医师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224-225.

[10] 赵峰,高越明,吴海华.服务基层需求改革培养模式提升质量水平[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1):13-1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