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为中心导向下课程质量标准的构建思考

2021-05-28鲁玮叶明全刘冬吴义苗

科教导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构建标准

鲁玮 叶明全 刘冬 吴义苗

摘 要 课程质量是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到要通过课程的目标累积效应来实现。借助智慧教育平台,探索从课程设计质量、课程过程质量、课程结果质量三方面,对学生为中心导向下的课程质量标准进行构建。

关键词 学生为中心 课程质量 标准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1.03.018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Quality Standard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udents

LU Wei, YE Mingquan, LIU Dong, WU Yimiao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2)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help of intelligent education platfor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ent-centered curriculum quality standar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design,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process and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results.

Keywords student-centered; curriculum quality; standard; construction

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保证标准》,标准中包括质量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四个方面。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总体要求,要切实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具体课程的累积效应来实现。课程质量标准是对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支撑,因此课程质量标准必须注意和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要求具有同一性和支撑性。[1]

1 为何要构建课程质量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发布,使本科专业进入了对标设置、对标发展和对标评价的新时代,课程是专业的基石,《国标》遵循的“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业导向,突出持续改进”的三大基本原则也是课程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

《国标》提出要“质量为王,标准先行”,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个“纲”,紧紧抓住“标准”这个牛鼻子。要将水课里的水“挤出去”,除了要有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外,还要结合课程特点要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质量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标准建设正是贯彻党和国家要求,落实国家质量标准和教育部提出的新时代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行动的具体行动。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建立课程质量标准又能进一步规范授课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更好的促进课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影响课程质量的几个问题

2.1 “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评价竞争机制导致教师对课堂教学投入精力不够

一方面,高校之间的竞争排名需要有量化指标,这些量化指标大部分是依据科研实力,教师的科研压力大,教学压力小。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来沉淀,教学质量优劣很难在短时间内被量化,即便教学质量提高了,也很难为高校教师职业竞争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持。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短时间内很难消除,教师对科研认同感较强,对教学认同感较弱,又进一步加剧教师对教学、科研精力的分配差異,从而导致教师对教学投入精力不足,影响授课质量。[2]

2.2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加强

现在的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入职前就经历过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而他们在走上讲台前普遍缺乏系统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有很大区别,前者是人与人直接的进行实时双向交流,需要进行语言表达、情感传递,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对学生进行管理,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现在高校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知识准备不足,能够熟练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的高校教师不多,进一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3]

2.3大学生投入的学习精力不足

很多同学高举“60分万岁”旗帜,降低了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沉迷网络,沦为“低头族”,投入学习精力不足,导致课堂学习气氛差,影响教师授课情绪,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由于教师对学生课上、课下的要求都不高,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大,很多学生依靠靠前突击就能够顺利通过课程考核,导致学生平时没有投入更多精力的动力。

2.4教材内容更新相对滞后

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信息载体,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信息产生的速度。目前主流的课堂教学依据的仍是以教材内容为主,教师依据内容已经相对滞后的教科书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影响,学生们考试的主要内容也主要依据教材上的内容,考试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学生们对课堂教学兴趣不大。

3 构建学生为中心导向下的课程质量标准

3.1课程设计质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大学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只考虑自己如何教才能既轻松又不出现教学事故,授课内容对学生是否有用、学生是否愿意投入精力学习考虑甚少,未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对课程设计的质量管理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实际”的现象。课程设计质量的标准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自愿的投入精力学习,从而产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到达知识内化于心的目的。

3.2课程过程质量

教师利用软硬件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接受的教育熏陶、受到的影响,从而产生对知识的领悟、掌握情况,称为课程过程质量。叶圣陶曾指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授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方案,细化具体授课方案,如通过什么方式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如何与学生互动,什么时机与学生互动、使用哪些教学资源,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任务如何安排,如何及时得到课堂反馈等,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把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就要对课程过程充分设计,对课堂教学充分把控,灵活调整。

3.3课程结果质量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取得的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等称为课程的结果质量。课程结果的质量分为每次课的结果反馈和课程结束结果反馈。目前雨课堂、学习通等线上智慧教学平台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普及,使课上测验成为可能,教师可以通过弹幕、投稿、课堂红包、随机点名等方式得到课堂教学结果反馈和记录,课前、课中、课后全周期的教学数据能够在系统中保存,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能够对学生反馈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价。学生也能从智慧教学平台上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学习行为和习惯。课程结果质量不仅通过课堂上学生反馈体现,还可以通过课后的作业、测试、实验(实践)结果呈现。课程结果质量让教师对课程开展的效果有更及时、更直观的了解,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通过课程设计质量及课程过程质量监控环节的调整,促进课程质量的提升。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结果质量还体现在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对自我的认知,促进自身素质提高。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有唤醒、激发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这也是课程思政的出发点、落脚点。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教学大纲是在“以教为中心”的背景下对教师教学目标和过程的制度性描述文件,曾经在大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教学大纲在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制度性设计较少,对课堂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方面也略有欠缺。因此,制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需要在现有教学大纲基础上突出学生中心、产业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的构建需要循序渐进,从了解、认可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始,创造更多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發学生学习兴趣,结合课程思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习和总结课堂上的成功经验,从失败经验总汲取教训,运用“检查-反馈-改进-建设-检查”的方法,使课程质量标准建设不断完善、持续改进。

*通讯作者:刘冬

基金项目:2018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8sjjd080);2018年皖南医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18kcbz03);2017年皖南医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17sjjd01)

参考文献

[1] 赵长林,周愉.内涵建设的生命线:构建本科课程质量保障体系[J].知识经济,2018(10):157-159.

[2] 周海燕.“水课”里的“水”怎么挤出去?[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04):64-71.

[3] 周序,张盈盈.论高校“课堂革命”的方向[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06):88-94.

猜你喜欢

学生为中心构建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高校大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探究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