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建构探析
2021-05-27王崇宝张桂凤
王崇宝 张桂凤
摘要: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建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具有积极意义。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学校建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要坚持积极导向、建立积极的目标、采用积极的方法、选择积极的内容。建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要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学校育人资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各类需求,按照“分析需要—确定目标—设计方案—实施课程—评价反馈”的路径,营造无边界、无障碍的共育、共生的积极生态环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积极导向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A-0026-04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建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关注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人生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内容[1]。积极心理学认为生活的核心并不只是避免麻烦、防止困扰,因而更加关注人生中那些风景美好的一面[2]。积极心理学研究愉快和积极的体验、幸福、积极思维、性格优势、价值观、兴趣能力和成就、积极的人际关系等内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3]。这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家庭教育,或者为家庭教育提供心理学的关怀,是当前家庭教育科学化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内容。自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其积极导向已经介入教育改革的多个领域,包括学科教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取得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4]。积极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开放的姿态、一视同仁的理念,关注可以提升个体生命价值的事件。这种心理学研究对家庭教育具有天然的促进作用。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前沿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家庭教育科学体系建设提供心理学智力支撑。其次,把积极心理学的科学方法应用于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可以为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提供方法论支撑。再次,不管学生的年龄、家庭教育背景等是否相同,引入积极心理学一视同仁的理念,建构适切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可以引导家长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成長环境,鉴别孩子真正的爱好和习性,并加以引导和培养,进而在和谐融洽的家校共育中,提升孩子的多维能力,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
二、建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要秉持积极心理学导向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或关怀下,建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应该秉承积极心理学导向,带着积极心理学的意蕴。这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建立、方法确定、内容选择等维度来实现。
一是建立积极的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把帮助所有人追求幸福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5]。建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应该面向所有学生家长,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不仅仅是当部分孩子出现学习、情绪、人际关系等问题时才进行干预。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一部分,同时积极心理学还关注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即没有所谓心理问题的普通学生如何学会开展更高质量的学习、生活。在积极心理学理论观照下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必须指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建构这一课程应该秉承的态度。比如我们现在都关注孩子心智潜能的开发,无论学困生的家长,还是普通学生的家长,抑或超常学生的家长,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大程度地提升。对此,课题组围绕开发心智潜能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及家长进行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家长掌握这些方法,在家庭辅导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训练。
二是实施积极的方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颇有兼容并包之势,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既有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也结合了现象学、经验分析等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甚至还建立了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家庭教育校本课程以学生家长为主要教育对象,围绕家长关于家校共育、家校合作的现实需要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家长家庭教育的具体需求是建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的基本前提。同时还要运用学习、情绪、人际关系等关于学生成长的测量工具、评价标准,对学情进行精准分析。这两项工作做好了,才能够为指导与改进家庭教育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例如,一年级是小学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的初始阶段,老师、家长、学生,都面临着幼小衔接的问题。在开学之前,课题组就通过QQ群等载体,广泛搜集家长亟须帮助解决的问题,制作了“一年级学生入学家长指导手册”发给家长,并在开学第一周,召开了由学生家长参加的《孩子入学,您准备好了吗》的主题班会,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应对这段特殊的时期。同时,实施积极的方法还体现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上。比如,有的学生因某些原因形成了消极的性格特征,课题组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为家长支招,建议家长以民主的方式教养孩子,对孩子寄予合理的期望,不对孩子的抱怨进行强化等,通过这些积极的方式方法,以及《我喜欢自己》《我能行》等悦纳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性格更加阳光。
三是选择积极的内容。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6],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而获得幸福。积极心理学代表学者塞利格曼、彼得森等,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个体的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等6个方面的美德。这些所谓的“美德”,显然并非我们所说的“品德”的同义词,可以理解为“素养”。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征程中,积极心理学理论介入家庭教育改进的重点是:在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中,学校帮助家长更有智慧、更有勇气地提升自我,做润泽生命的好父母;深入孩子的世界,以家校合力实现个体的卓越、带动孩子或家庭实现更大层面的卓越。课题组在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引导家长认识学会倾听的重要性,现场强化家长学习倾听的方法,“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先听孩子说完,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鼓励”成为学生家长的共识。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建构的实施路径
家庭教育校本课程旨在满足处于家校合作、家校共育中的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需求,其建构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内容,必须基于学校,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需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构建,就是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学校育人资源,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学生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各类需求,按照“分析需要—确定目标—设计方案—实施课程—评价反馈”的路径,在家校合作、家校共育、家校沟通中营造无边界、无障碍的共育、共生的积极生态环境。
环节一:分析需要环节。这个环节的重点是理清家长的诉求。每个家庭的原生状况不一样,孩子不同,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需求自然也不相同。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家庭等方法,了解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具体需求,比如小升初阶段要正视家长关于青少年青春期教育的需求。在这个环节中,调查是表层,重要的是分析家长的诉求是关于学生学习方面的,还是行为习惯的,抑或是其他方面的;分析学生现状是由客观因素导致的,还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分析学生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自身的原因,还是由于原生家庭引起的;是经常性的表现,还是偶尔一时的表现,并进行必要的分类,为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建构提供依据。总之,不管是一般的心理现象还是特殊的心理问题,教师都要引导家长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变化或问题。
环节二:目标确定环节。这个环节的重点是明确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的达成方向,即根据前期分析,针对家庭教育需求,制定校本课程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面向大部分学生成长和家长施教的需求的共性目标,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初,围绕家长、学生的应激情绪,课题组开发了积极情绪激发课程,引导家长建立家庭秩序感,给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共同激活身心正能量;可以是面向一部分学生成长和家长施教需求的个性目标,比如在学期末,当少部分学生害怕期末考试产生焦虑情绪时,课题组组织教师开展应试心理训练,指导家长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考试,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并辅之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是针对整个学段学生成长需要的长远目标,比如初中升高中时候的衔接,课题组实施了生涯发展规划方面的引导;可以是针对学生某个时期的短期目标,比如当学生处于青春期时,课题组开发了一些与少男少女相关的课程,为家长提供帮助。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目标,都要符合學生心理成长的发展性、阶段性特点,适应家长的心理特点。
环节三:方案设计环节。这个环节的重点是为家庭教育所遇困境提供解决之道,是为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制定文本或者“剧本”的过程,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过程。家长对孩子的认知是各有不同的。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是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科学规律的展现,是成熟育人经验、良好亲子关系的凝练再现,既遵循家庭教育自身的逻辑顺序,又按照学生发展的心理顺序来组织。比如,在父母角色定位方面,课题组结合当红的都市家庭喜剧《虎妈猫爸》,设计了角色扮演的“剧本”,组织家长互换角色,并准备了孩子们心目中的“父母印象”,引导家长们反思。需要强调的是,设计方案不能成为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大杂烩”,直线的逻辑形式和螺旋式的逻辑式应互为补充,美好的一面和糟糕的一面都应该被关注到。建议让学生及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到课程方案的制定过程中。
环节四:运行实施环节。这个环节重点是要确保家庭教育校本课程方案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设计、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不能固定地、机械地照搬照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亦然。特别是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教师更要积极面对每个不同原生家庭环境的过去、现在,用动态的、变化的方法实施课程,引导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比如,学习国学经典对浸润学生的心灵具有积极作用,课题组尝试把诵读活动的范围延伸到家庭,以营造全方位的经典诵读氛围。例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位学生因为父母出差在外,由爷爷代替参加活动,而老人不识字,对那些《论语》《弟子规》等经典仅限于听过,而对内容一无所知。老师立即调整了原定的课程内容,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演绎出经典的魅力,最后家长反映效果很好。需要强调的是,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的落实,是教师、家长、学生等共同实践的过程。
环节五:评价反馈环节。这个环节着眼于推动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创新发展,有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学校要及时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反馈,不一定局限于哪种方法,可以随机访谈,或者问卷调查,抑或开放式的书面报告,通过学生的变化、家长的反馈等,把握课程实施效果,是否达成预期目标,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以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家长学会正确、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的变化,因为积极的、及时的评价可以给孩子带来行为的正面强化。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校本课程,是对家长科学施教、积极家教的指导与规范,学校、家长、学生作为其中的主体是互相作用的存在。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将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铁三角”,学校、家庭、学生将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互动者。这个过程是家校形成积极合力的过程,能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获得成就感而积极前行。
参考文献:
[1]卡尔.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郑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7.
[2]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M].侯玉波,王非,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3]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J].辅导员,2014(C1):6-7.
[4]任俊,叶浩生. 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J].心理科学进展, 2005(6):856.
[5]任俊, 张义兵.积极心理学运动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12):67-71.
[6]任俊.写给教育者的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7.
责任编辑:李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