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读写润泽生命

2021-05-27潘琪殷涛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书香校园信息技术

潘琪 殷涛

【项目简介】

常州市朝阳中学2019年成功申报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互联网时代的读写品质提升项目”,多年来一直基于真实情境和生命成长,关注学生读写状态的改善。通过环境的营造,分主题纵向贯通、横向勾连、融通读写,促进核心素养落实和办学品质提升。在互联网环境中,众筹共建读写品质课程,以线上线下融通的方式,打造滋养生命的“读写嘉年华”。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读写品质提升”项目通过开展书香校园建设,营造和谐的读写环境;通过亲子阅读系列活动,使阅读真正走进家庭;充分挖掘东坡公园里蕴藏的丰富的读写资源,共享社区读写资源。注重读写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注重与世界、自然、生活的联系,注重传统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形成读写融合的有机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升级,打造“资源+平台+社群”的校园文化阅读生态圈,提升读写境界。

关键词:书香校园;读写融通;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A-0022-04

常州市朝阳中学多年来一直关注学生读写状态的改善,认为读写是对学生生命格局的打开。2019年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互联网时代的读写品质提升项目”。学校通过开展书香校园建设,营造和谐的读写环境,积极搭建活动载体,让更多学生学会读写,享受读写的快乐;通过立足课堂指导读写,课内课外融通读写,形成学校读写融合的有机体系,让更多老师会教读写,享受职业幸福;以智慧校园创建为契机,引入知名互联网企业的相关技术设备,打造“资源+平台+社群”的校园文化阅读生态圈,提升了读写境界。

一、读写项目提出的背景与价值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导向,语文教学在读写上没有明显突破,“重阅读,轻写作”“重技巧,轻情感”“读写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了无情趣。很多学生怕写、厌写,写作千人一面。而且受网络环境的影响,阅读的碎片化和表达的低幼化倾向日益明显,加上课标和教参对读与写的结合缺乏具体指导,教学效果总体不理想,读写的现状亟待重视和改善。

(一)读写是国家意志和课程标准的价值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2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核心内容,二者关系紧密,相辅相成。《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3阅读是语文的基础,是储存能量的基石,是输入;写作是用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是输出。读写结合是语用的需要,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读写对于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读写能力是学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朝阳中学是一所相对薄弱的初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占比达70%。相对而言,这些孩子自小读写资源较为匮乏。随着统编版教材的使用,阅读量和阅读的难度都有所增加,提升读写品质也是学业质量的保障。

(三)读写是对学生生命格局的打开

阅读是文字的滋养,也是生命的滋养。读书和写作又是密不可分的。葉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通过读与写,才能打开孩子心灵的格局,唤醒生命内在的力量。

二、读写品质提升的有效路径

学校牢牢抓住“育人”的中心,坚持读写的价值引领,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尊重规律,循序渐进。项目通过开展书香校园建设,营造和谐的读写环境;开展亲子阅读系列活动,使阅读真正走进家庭;通过共享社区读写资源,充分挖掘东坡公园里蕴藏着的丰富的读写资源。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注重读写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注重与世界、自然、生活的联系,注重传统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形成读写融合的有机体系。

(一)营造良好的读写氛围

生命需要阅读,就像花草需要阳光雨露,我们认为,要让读写的元素像阳光、像空气弥漫在校园中。在书香班级建设的基础之上,学校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打造具有浓浓书卷气的校园氛围,让阅读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每个人。

1.建设和谐的读写环境

提倡读书、鼓励表达是“朝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致力于打造图书馆式的校园,全天候开放图书馆,并将图书流动到走廊,为每一间教室配备图书架,着力建设三条读写长廊:中国经典文学长廊、外国经典文学长廊和东坡文化长廊,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读书。学校还安装了朗读亭,让读写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结合。

学校推动家庭“亲子共读”,通过亲子阅读系列活动,加强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使阅读真正走进家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提倡一天三读——早晨诵读、午间默读、睡前家庭阅读。学校与社区共享读写资源,东坡公园与学校隔运河相望,是文学巨匠苏东坡11次到常州并在此舣舟上岸的地方,作为学校的综合课程基地,我们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着的丰富的读写资源,开展读写活动。

2.积极搭建活动载体

学校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搭建多元的实践平台。一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省市各类读写活动,激发热情,磨砺才能,提振信心;二是组织校内读写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每月一次的主题读写活动,将古诗词配画活动、朝阳诗会、经典片段改编、课本剧表演、“身临其境”配音大赛、“致敬经典”文艺汇演打造成师生参与度高、喜闻乐见的经典活动;三是建设好展示的平台,让校报、广播站、文学社、升旗仪式、主题班会成为读写的载体,学校还申请成为全国红领巾广播电视促进计划实践基地,让读写传播更加便捷。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通过过程性评价、多元评价来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提升读写品质。过程评价客观地记录了学生的读写状况,对具体环节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建立长效机制,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不同需求和特点,进行针对性指导。多元评价除了包括口头评价、随机评价,还有展示性、表现性评价。学校定期开展书香班级建设交流活动,表彰“书香明星”“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积极倡导网络读写,评选“优秀班级读写网页”“优秀博主”“优秀公众号”,充分激发学生、老师、家长参与的热情。学校注重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积极讨论、有效合作,提出切实有效的修改意见;注重评价语言的准确,评价要有针对性、感染性,富有情感,避免用简单的“很好”“太棒了”等笼统的词汇加以点评;根据学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强调个性,有启迪性。

(二)形成读写融合的有机体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注重读写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注重与世界、自然、生活的联系,注重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渗透。恰当地处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阅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素养。

1.立足课堂,指导读写

把课文讲精彩,让学生“得法于课内”。课文都是经典的例子,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进“问题导学式”语文课堂,倡导质疑、探究与合作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引导学生与文本、他人、自己积极对话,在不断的体验、感悟、交流、沟通中,让教学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和充满人性光辉的精神之旅。教师应注重多种阅读方法的指导,包括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等,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效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利用课文资源,以读促写。

2.课内课外,融通读写

注重拓展延伸,让学生“得益于课外”。教育家叶圣陶强调“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书籍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教师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多方式、高质量地阅读和使用书籍。例如阅读内容和主题的迁移,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后,我们又推荐了其他关于春天的散文名篇,进行群文阅读,有许地山的《春底林野》、老舍的《大明湖之春》、徐斌的《感受春天》、张晓风的《春之怀古》。学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推荐适合的书目,还针对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如:针对语言枯燥、行文呆板的学生,建议他们读余光中、张晓风的文章;针对写作思路狭窄的学生,介绍他们读余光中、林清玄的作品;针对写作立意浅显的学生,推荐阅读鲁迅的作品;等等。

3.注重梯度,专项突破

阅读和写作的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富有层次和梯度地有序推进。我们可以借用教材中的文本资源,引起师生的回想和共鸣;通过文本比较,让学生看到差距而驱动学习;通过必要的训练和实践,让学生掌握技法,获得素养。学校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区分读写能力梯度,进行针对性训练。阅读方面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能在阅读时能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想象理解阅读材料;第二梯度,能在阅读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理解阅读对象的思想内容;第三梯度,能对阅读材料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写作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不怕写作,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写作的源泉;第二梯度,乐于写作,让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让学生获得愉快的写作体验;第三梯度,个性写作,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三)培养高素质的指导团队

育人者的成长是学生成长的前提,学校通过打造团队来提升教师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1.读写研修,相辅相成

学校依托市级、校级课题“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衔接研究”“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变革研究”开展读写研究,在研讨中不断提升读写教学能力。各备课组围绕读写主题开展微课题研究,七、八、九年级各自以经典课文为例,将四季做成读写课程。学校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邀请专家和共建团队开展读写教学交流。学校还成立读写研修中心,聘请学科专家担任导师,进行项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学校围绕目标安排研修计划,确立各学段研究重点,制定读写层级量表,开发读写校本教程,进行互联网+下的读写实践指导,开展学术交流,对学生进行学业诊断。

2.读写活动,推动成长

学校开展主题沙龙,分享思想,丰厚学养,让读书和学习成为教师和家长的生活常态,以好读书、会思考、有智慧、善表达的育人团队引领学生成长。在教师层面,学校开设了春晖读书社、朝阳讲坛、青年教师起点工作室等活动;在家长层面,学校开展了“书香飘进家庭”活动,每周开展家长读书沙龙,推进家长读书主题化、序列化;在社区层面,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结成共建单位,与常州市茶山街道共同成立了殷涛读写工作室(“党员义工365”服务团队)。把读写课堂从学校拓宽到校外,每周末在社区活动中给学校及周边的孩子上一节读写课。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读写创新

《课标》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現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1]13,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于语文读写中,这是互联网环境下,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发展大势。

(一)运用技术升级提升读写境界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其强大的交互性、即时性为读写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学校以智慧校园创建为契机,引入知名互联网企业的相关设备,打造“资源+平台+社群”的校园文化阅读生态圈,提升读写新境界。学校利用小蚂蚁平台,开展实景课堂、远程同步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一方面加强与兄弟学校的跨地域交流;另一方面也通过终端辐射、在线交流,随时随地将读写从教室延伸到家庭,从教师引导延伸到亲子共读,实现离校不离教。

(二)发挥信息技术在读写和评改上的优势

学校利用班级QQ群空间,积极开展微博写作,提高平板使用效率,随手拍照,发图配文,分享点赞,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写作。学生也可以把作品发到班级博客里,与同学和老师分享,并接受大家的建议和鼓励。《课标》要求:“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1]15相对于传统评改,信息技术使学生享有平等地位与较大自由,其对写作热情的激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学校读写品质项目通过研究读写规律,形成了具有梯度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读写教学模式,在学生总体读写水平提升的情况下,培养了一批有读写特长的学生和教学名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书香校园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经典开启幸福,书香润泽人生
对拓展农村中小学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探索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浅谈书香校园的创建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