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视角下园本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2021-05-27朱晓琼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园本课程

朱晓琼

摘要:昆山开发区兵希幼儿园基于儿童视角,以博物理念为核心,以幼儿园微型博物馆建设为抓手,以立足儿童为根本,创生了园本特色课程。在建构园本博物馆课程的过程中,园所采用多元方式,引导幼儿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进而实现各项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有效助力师幼和园所共同发展。

关键词:儿童视角;博物馆课程;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4A-0037-03

基于“儿童视角”,理解儿童、发展儿童、支持儿童用自己的愿望和方式探索世界,是我园建构博物馆课程的主旨。教育的智慧,就是呵护童年的秘密,发现童年的秘密,让童年的秘密转化为一种创造[1]16。而博物馆为幼儿存放秘密、享受秘密提供了最佳的场所和载体。我们总是可以在博物馆的一方天地中,感受到太古之洪荒、时光之浩瀚、人类之微渺,进而对世界与生命产生更多思考。博物馆课程是以博物理念为核心,以幼儿园微型博物馆建设为抓手,立足儿童为根本,创生的园本特色课程。博物馆课程让儿童真正站立在课程的中央,让儿童成為发展需求的发出者。

一、博物馆课程的设计理念

博物馆是汇聚社会人文灿烂瑰宝的地方,它是人们了解和认识自然及社会的重要教育资源。幼儿园的博物教育将博物馆教育资源延伸至园内,以培养幼儿“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博物意识为目标,将博物馆的理念、资源以及收藏陈列展示等教育方式与幼儿园课程进行融合打造,形成一种新兴的课程模式。其课程设计理念如下:

一是在全园深化博物意识。园所在博物意识的引领下,搜集、整理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经验、能调动幼儿探索欲望的博物馆素材,积极实施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园本博物馆课程;构建幼儿园博物馆课程的独特课程体系,并将博物馆课程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以不同的形式体现,总结出建构园本博物馆课程的有效策略;通过提高全体教师与幼儿的博物意识,创生具有特色的园本课程,促进师幼的主体发展,成就园所的特色发展。

二是真正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在博物馆课程中,儿童是自由者、探索者、创造者、游戏者。以往我们把平面的课程当成儿童认知的世界,而今偌大的立体的世界和生活是真正的课程,多样博物馆的生成,让儿童视野更开阔,心胸更开放,渠道方式更多元[1]17。杜威是儿童中心主义的倡导者,他认为如果给儿童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并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儿童就能够独立地进行探索、实验和思考[1]18。由此,我们的微型博物馆正是为儿童或者说由儿童自己创生的属于他们的情境与平台,引导儿童真正静下来、慢下来,获得幸福而又满足的童年。

二、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既是一种教育设施,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它是一个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欣赏、探究和体验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而呈现物品及提供自主操作机会的场所[2]6。同时,儿童博物馆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利用幼儿园现有环境与资源引导幼儿、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结合幼儿园课程内容共同建构幼儿园中的微型博物馆[2]6,实现对园本课程的深化、拓展。

带着这样的情怀,我们以课题为引领,尝试挖掘博物意识的精神内涵,围绕“博物环境”“博物馆园本课程”“指导策略”等展开了深入探索。

(一)基于儿童视角,透过博物馆室场看世界

博物馆资源既是一种载体,可以服务幼儿,使幼儿获益;也是一种自导式、探索式的学习资源,它的丰富多样能让幼儿多感官参与。这是我们建设园内儿童微型博物馆的初衷与主旨,让幼儿能在一个又一个主题突出,资源相对集中的场所里达成探究探索的愿望,收获自主学习的乐趣。博物馆主题的产生一定是基于儿童视角的,是幼儿喜欢的,也是含有丰富教育价值的。

以“博家—昆山文化体验馆”建设为例,昆山文化是课程建设的宝贵资源,是奠基幼儿人文素养的珍贵源泉,于是一个浓缩昆山文化、立足儿童视野的微型博物馆应运而生。该场馆是幼儿自由、自主、创造和收获愉悦、发展的场所。在馆中有由幼儿生发的主题活动:“昆曲服饰初体验”“昆曲造型拗一拗”“昆山典故说说讲讲”“昆山三宝赏赏画画”“美食动手做”……价值指向幼儿的社会、艺术、语言等多领域发展,让幼儿在喜闻乐见的活动里感受昆山文化的独特魅力,爱上这座精彩的城。

(二)由儿童创生,打造班本微型博物馆

除了幼儿园内的博物馆室场,每个班内也都有幼儿创生的班本微型博物馆。以小班的昆虫博物馆为例:告别了寒冷的冬日,各种各样的植物逐渐苏醒。可爱的小昆虫们也渐渐地出来活动了。有一日餐后散步,只见孩子们围着一只绿色的螳螂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孩子们对昆虫的兴趣引发了老师的思考。老师帮助孩子们共同建设了班级里的“昆虫博物馆”,生成了《昆虫的秘密》这一博物馆课程。在课程实施中,老师与孩子们徜徉在昆虫世界中,学蜜蜂采蜜,和萤火虫一起在黑夜跳舞,帮助蚂蚁搬豆,陪伴毛毛虫破茧成蝶,还参加了热闹非凡的昆虫运动会。通过绘本、标本、图片、昆虫实体等认识手段,孩子们知道了越来越多的昆虫秘密,和可爱的昆虫们成为了好朋友。

在建构活动主题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思考,作为一种新兴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博物馆课程有哪些价值与优势?在实施过程中又有哪些应该关注的要点?我们贯彻《指南》的精神,将班级博物馆的价值取向与五大领域内容紧密结合,紧密围绕儿童发展。以小班色彩博物馆为例,该馆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结合《指南》五大领域的目标进行创设,供孩子们探索、体验、游戏。在“色彩博物馆”里,有一面极具特色的色彩墙,这是孩子和老师共同收集、设计制作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色彩,在很多时候被我们忽略了,但这面墙的存在却时常吸引着孩子的目光,指向了艺术领域,带给幼儿直观的美感。适草间弥生的圆点、蒙德里安的红黄蓝,都是幼儿在艺术领域里畅想之后的作品,稚拙却不失儿童艺术感。教育无痕,润物无声,优秀的儿童博物馆安静无声地助推了儿童的发展。

(三)由儿童收集,有序分类博物馆的“藏品”

博物馆里的物品也叫藏品,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我园的微型博物馆同样需要藏品作为物质基础,此处的“藏品”亦可以理解为供幼儿自主探索、生发主题、互动合作的游戏材料。

1.聚焦的主题性。毫无疑问,无论是园级层面的博物馆,如海洋馆、昆虫馆,还是班本的小微博物馆,如蔬菜馆、恐龙馆,无不具有鲜明的主题。馆内的材料都向主题聚焦,集中呈现。海洋馆的海盗船阅读区,鱼缸探索区,艺术畅想区都以“海洋”主题的材料充足投放,让幼儿畅游海洋世界。适合小班幼儿的蔬菜馆,汇聚各种蔬菜的实物、玩具、图书、卡片等形成蔬菜乐园,满足幼儿认知、交流、操作的需求。

2.内容的广博性。博物馆藏品的范围很广,收藏范围不断扩大,具有种类众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数量浩瀚的广博性特点。其藏品收集途径来源于幼儿园、家庭、社会,即老师、家长、孩子共同参与了材料的准备。例如,恐龙博物馆深受孩子喜爱,其中陈列的恐龙模型和手办来自于孩子们的一呼百应;恐龙留影相框是孩子们和老师们共同完成的杰作;馆内的陈列架、展示台由家长们倾力提供。有了全员参与的意识,材料的丰富始终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3.突出的操作性。我们的博物馆仅仅是用来看的吗?蒙台梭利崇尚孩子在丰富的材料中进行工作,让孩子通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因此,我们建设的馆内必定提供低结构的、供幼儿发挥想象、能主动创造的材料。如用轻粘土创作海洋生物,用水墨来表现昆山三宝,在蛋博物馆里尝试蛋类美食的制作,等等。

三、博物馆课程的成效与思考

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在博物馆中,儿童对广泛多样事物的关注,能拓宽视野;儿童多感官多通道感受、体验和操作,感知客观世界和人类文化,从中获得了广泛而多样的鲜活经验[3]。教师在博物意识的引导下,在博物馆建设的过程里,在博物课程开展的实践中,收获了有效的反思、经验的积累、观念的更新、专业的提升,真正成为了儿童的研究者、观察者。在儿童探索的现场,教师适时地“在场”与悄然地“离场”,在目光永远追随儿童的同时,理念不断地更新与升华,教育言行更加科学精准。

师幼在自己的原创博物馆中探索着、研究着、体验着、愉悦着……周游世界、博古通今。小微博物馆成为了儿童洞悉世界,走向未來的起点与基石。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研究视角的坚守、调整与发展走向[J].教育研究,2017(12).

[2]陆淑娴.以“博物意识”为目标整合和升华幼儿园课程[J].福建教育,2014(42).

[3]陆淑娴.博物意识与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新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61.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园本课程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家园联手实施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课程
浅谈我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孩子像石头一样孩子像石头一样
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
传统民间游戏与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民间益智游戏在园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