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言语实践教学的三重追问

2021-05-26吴继斌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言语实践核心素养语文

吴继斌

摘要:中职语文课标的颁布,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得以落实。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积极言语实践活动与自主体验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长期以来,人们受“重知识、轻能力”观念的影响,普遍对言语实践不够重视,言语实践也普遍存在流于形式、脱离生活、缺少整体等方面的误区。言语实践教学要让语文回归本体,以语文教材为言语典范,以生活为“大教材”,走出知识本位模式,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使语文核心素养内化生成。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言语实践;语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03C-0040-04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来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融共生。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以此为基础,并在言语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言语实践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与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它是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联姻的结果,是语文与核心素养联姻的纽带。中职学生需要凸显职业性特点,尤其需要加强言语实践与应用。语文学科素养更需要在“做事”中体现,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在玩味文字的实践中,素养得以提升,精神获得成长。

一、言语实践的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教材编写要以专题组织内容,突出言语实践活动。”教育部2020年1月19日颁布的《新课标》,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新课标》的颁布吹响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号角,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标贯标用标”活动。而言语实践则是“用标”的最重要的抓手,离开言语实践,新课标则成了无根浮萍。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在《新课标》初稿中只提到了“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后来在定稿中增加“价值观念”,体现了国家对新时期中职学生的新要求。错误的价值观会直接导致一个人走上错误的道路,学历再高如果“三观”不正,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人的价值观念具有“内隐性”特点,不“听其言、观其行”就无法知道一个人的内心想法,无从判断其价值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无从下手。当代中职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生的价值,成就人生的辉煌。通过言语实践,可以“听其言、观其行”,准确判断学生的价值观念,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利于学生培养优秀的必备品格

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能力)不足和道德(品格)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品格是一个人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也是一个人的软实力,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样,作为核心素养的品格也是具有内隐性的特点。过去的语文学习一味强调外显性学习,注重书本知识,语文教育多是活跃在纸上,死记硬背文学常识、主题思想,侧重题海训练,这样的教学很难知晓学生品质的优劣、观念的对错。通过具体的言语活动,可以观学生之素养,展学生之内心。教师以此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触动学生内心的那根琴弦,奏响心灵的美妙乐章,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传统教学“重知识,轻人文”,让本应跳动着生命气息的语言和文字变得死气沉沉,最终造成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缺失。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语文回归本真,在语言宝库中汲取养分,涵养情操,培养品格。

(三)有利于学生提升必备的关键能力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中职学生必备的關键能力应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剩下来的东西”;二是“带得走的东西”;三是“可再生的东西”。而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是培养不出这三种关键能力的。“行是知之始”。纵观历史,科学家的发明、哲学家的理论、宗教家的教义都是实践中得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能力才是一个人一生受用不尽的无价之宝,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而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传统的教育把知识当作免费的珍宝,给孩子灌输得越多越好,而这样的灌输导致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形成不了能力。在岸上无法学会游泳,同样,语用能力也离不开言语实践。学生背诵了若干调查报告的写作技巧,不如亲身进行一次调查实践,亲自写作一篇调查报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应该致力于语言的理解、运用、创造和生长,让学生不是在“课文内容”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是在“语言发展”的高山上越攀越高[1]。

二、言语实践教学的误区

《新课标》刚刚颁布,就给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专题组织课程内容,突出言语实践活动。”新教材共15个专题,专题教学又由系列“活动”构成。“语言”是语文核心素养基础,贯穿始终,思维、审美、文化都基于语言运用。知识、文本只是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言语实践活动与情感体验才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传统的语文教学重知识轻人文,忽视了思维、审美、文化,出现了许多误区。

(一)流于形式

于黔勋先生在江苏省中职语文新课标培训中指出,当前言语实践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止于浅表而至肤浅;取悦学生而近嬉戏;流于形式而成随意。在生活中,这样的教学现象比比皆是:学习探究浅尝辄止;合作学习就是小组交流,讨论几个不疼不痒的问题;放一些时下流行的乐曲、视频,不知所谓,哗众取宠。

例如,教师讲授《长江三峡》一文时,播放了一个三峡视频,导入课文,接着布置了一个思考题:本文的文眼是哪句?然后就是小组讨论。之后又提问三峡各有什么特点?继续新一轮小组讨论……这样的课堂不胜枚举。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实质大多是“伪互动”,设计的问题虽多,却是有量无质,触及不到思维、审美层次。学生翻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激发不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提升不了学生的审美。

(二)脱离生活

英国大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未来完美的生活做准备。陶行知先生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2]。而纵观当下教育,无数教师沉迷于书山题海中不能自拔,“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古今中外优秀的文章被肢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失去了生命的气息。如万花筒般精彩的生活被隔离在教育之外,一切与考试无关的都被视为多余。“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突显职教元素,着力培养中职学生“必备品格”及“职业关键能力”。要把言语实践和学生的生活编织在一起,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生活必备的素养。同样以《长江三峡》一文为例,依纲据本,分析课文,只是让语文课堂姓“语”,如何让课堂联系“生活”与“职业”,这就需要教师更深层次地去思考。

(三)缺少整体

汉语具有整体性特点,而传统教学却常常忽视这一点,表现有二:一是忽视文章的整体性。能入选中职语文教材的无不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这样的优秀篇章都是围绕主旨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字词句段的任意堆砌。而当下教学常常将之剥离,孤立理解,架空分析,在分析字词句段中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缺少整体感知,等于削弱了课文的美感,破坏了学生的语感。二是忽视单元的整体性。目前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一种文体来组成的,在现实中,很多语文教师却忽视了单元主题,对单元的内容进行碎片化阅读,很少有人去思考阅读与欣赏为什么选择这几篇文章,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模块与选文有怎样的关联,这些言语活动该如何整合等。

三、言语实践教学的策略

知识、文本只是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载体,言语实践活动与情感体验才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离开了言语实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成了纸上谈兵,岸上学泳。

(一)目的明确

语文教学的使命在于“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3]。具体到语文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学生在语文理解运用基础上,发展思维、提升审美、传承文化。依然举《长江三峡》为例,在播放优美的三峡视频后,不能简单导入,可以这样启发:如此美丽的三峡为什么在古人眼中却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如今三峡大坝已经建成,现在的三峡怎样了?刘白羽眼中的三峡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学生找到了文眼:“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教师可以继续追问:雄伟、瑰丽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下面描写三峡时是如何体现三峡的“雄伟”“瑰丽”的?作者为什么用“交响乐”这个比喻词,可不可以换成“乐曲”?没有对言语细节的追求,就没有学生能力的有效落实。[4]在深层次探究中,让学生领悟文本的美妙:“交响乐”包含多个乐章,切合三峡的特点,意为每一峡都是乐章,三峡就是一首交响乐,作者用词匠心可见。雄伟是壮丽、高大的意思,瑰丽是指异常美丽,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瞿塘峡的雄伟与瑰丽的?“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这两句中为什么用“一条金带”“一道蓝天”?在层层追问中抽丝剥茧,鉴赏文本;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思维、提升审美。

(二)基于情境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具体的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并通过真实、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反映出来。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专业培养建立联系。言语实践活动的情境包括三大类型。第一,文本情境。通过文本情境,研读文本,赏鉴语言,探究语文学科相关问题,培养语文必备素养,让语文姓“语”。第二,生活情境。生活是学习的源泉也是学習的主旨,言语实践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就失去了源泉,也好比躲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基于生活情境的言语实践,才能训练学生未来生活的能力与智慧,让语文有“生”。第三,职业情境。基于职业情境的言语实践是职教的重要特点,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专业素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做准备,让语文司“职”。例如,在《长江三峡》一文中,如果是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创设这样的职业情境:如果让你设计三峡主题旅游,你会怎样设计呢?(例如爱情之旅、文化之旅、摄影之旅)。如果你是导游,面对不同主题旅游,你会怎么推介呢?通过这些情境任务,可以做到一箭双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拓展职业素养。

(三)整体推进

《新课标》对语文整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新课标将语文分为三大模块: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要以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与要求,加强模块之间的衔接和整合。第二,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而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三个方面素养的发展,都离不开语言理解与运用。第三,新教材将以专题组成,这样的专题教学强调的不仅仅是单篇教学,更注重单篇教学基础上的整体教学。每一个专题的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合为一体。每一个专题要有一个核心任务,统摄专题内所有学习资源,贯穿整个专题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华山.言语实践: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2).

[2]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53.

[3]刘先捍,活动课程教学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7:4.

[4]连中国.由言语实践、言语细节谈核心素养落实[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31).

责任编辑:陈向阳

猜你喜欢

言语实践核心素养语文
探寻思维训练的最佳路径
立足言语实践,培养语感能力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言语实践: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