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思维训练的最佳路径
2017-01-19章素娟
章素娟
【摘要】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以安徽省马鞍山和县教研室的章孝丽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为例,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情境创设 画面想象 文本联想 言语实践
在2015“年泰州市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学业质量测试”中,节选的短文《爷爷逼我读两本书》,第2题“说说《日用杂志》是一本怎样的书?”学生处理、统整信息的能力不强,好多学生不能对文中的多个信息进行统整,关注其一,而忽略其二,得分率为60%;第4题“而今,我的座右铭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的意思吗?”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停留在表面的感知,缺少深层的理解,很少有学生能进行由此及彼的思考,得分率仅为65%;第6题“爷爷逼我读两本书,一本详写,一本略写,为什么?”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偏重于内容的理解,缺少对表达的关注,学生利用文本信息解决相应情境问题的能力不强,得分率为62%。
以上的数据显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水平存在差距,特别是体现在思维能力方面。如从结果探究原因的因果分析,从现象到本质的抽象概括失分较多。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离不开思维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级)强调,语文教学应当在重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教学时,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通过提问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授一些思维的方法。如我们在教学时经常让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句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让学生在阅读时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然而在交流时,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提高,他们的思维并没有深入。大多数学生只能抓住句段中的一两个关键词,隔靴搔痒,肤浅地谈着自己的感受,并未能由浅入深,关注到其掩藏于内的思想情感。甚至还有学生只会摘读文中的句子,鹦鹉学舌;或是无从下手,一言不发。
究其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教师在训练的时候有要求没方法,有方向没路径。具体地说就是我们知道应当要重视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却不知道应当采用什么方法训练。我们虽然也会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等,但事实上学生只是明白了一些概念性的术语,根本不知道该循着何种路径展开思维。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情理皆佳的文章,适合训练学生的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材料教授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这一段落是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教学时,我们出示“孔子论水”这段话让学生边读边想,从这段话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在巡视和交流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写的往往只是“孔子是个有智慧的人”“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孔子借助水来教育弟子”等标签式的体会,缺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仔细分析学生的回答,其实不难发现学生的这些回答只是将课文的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学生只是站在文本的外面凭借自己粗浅的感受来回答。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提高的学习,这样的理解是没有质量的理解。
在第七届“七彩语文杯”华东四省小学语文协作交流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来自安徽省马鞍山和县教研室的章孝丽老师执教《孔子游春》,让我们耳目一新。章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为学生提供思维路径,用变抽象思维为直观想象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进而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这段话蕴含的哲理。
师:同学们,水对于我们来说是平常的,我们和水都有哪些接触?
生:我们要喝水,洗衣服、做饭等都要用到水。
师:我们人类离不开水,还有哪些动植物也离不开水呢?
生:鱼离不开水,树木离不开水……
师:是呀!这世间的万物都离不开水。我们天天和水接触,对水很熟悉,因此水对于我们来说就是——
生:(齐说)司空见惯。
师:古人说过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对于我们来说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而对于孔子来说却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他从水中看出了什么?再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生:(读后回答)孔子看出了水的品行,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师:是呀!司空见惯的水在孔子眼里却能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可见孔子是个充满智慧的人。孔子是怎么看水的呢?课文中有一段描写孔子看水的句子。(指名读)
生:“孔子的心情很不平静,就像他眼前的泗水波澜起伏。活泼欢快的泗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沉思。”
师:孔子一定不只是看到了奔腾的泗水,他的眼前一定出现了很多的画面,头脑中联想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甚至很多的句子,同时还明白了很多的道理。请你细细地品读第八小节,想一想你读出什么画面,联想到哪些人物和事情,又明白了哪些道理?把关键词写下来。
(生细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后交流。)
生1:“从水穿山岩,凿石壁……”这句话中看到水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一直向前,在面对岩石的阻挡时毫不放弃,坚持不懈地冲击着,最终将山岩穿透。由此我联想到了滴水穿石的故事,想到了李时珍、齐白石他们靠着顽强的意志最终获得成功。我还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的。
师:司空见惯的水,有志向,让我们肃然起敬。将“水”改为“你”,一齐读。
生2:从“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这句话中,我仿佛看到了春雨滋润万物,小草鲜花在水的滋润下变得生机勃勃,鲜花盛开。我联想到我的妈妈,她和水一样为了我们的成长默默地付出。
师:提到母亲,我们必然怀着怎样的情感?带着感激,读。
生3:我从古诗“半亩方塘一鉴开”看出水很清澈,从“九曲黄河万里沙”“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看出水没有一定的形状。
师:是呀,或方或长,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4:万物入水……水把脏东西洗干净,就像老师一样,改掉我们的缺点。
师:读一读这句话,勉励章老师。大庇天下学生俱善美,乃我等之志。
学生将文本与已有知识,如名言、警句、古诗、成语以及学过的课文结合起来,与生活积累结合起来,与入情入境地诵读结合起来,教师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了情境,提供了路径,所以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丰富、深刻,表达变得灵动。由此,我得到启示,课堂教学中,我们要:
一、让思维在情境创设中变得活跃
李吉林老师说过:知识是在情境中产生的。只有在情境中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能从自己已有知识中找到生长点,他们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回想一下在平常生活中都和水有过哪些亲密接触,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水是大家熟悉的事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在讨论中自然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教师继续追问,除了我们平常生活离不开水以外,还有哪些地方也离不开水?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水在大自然中的种种作用。此刻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回答,而是学生的自我表现。
二、思维在画面想象中变得丰富
小学生处在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以直观思维为主。根据他们思维发展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读句子、想画面,就降低了让学生直接从抽象文字到理解含义之间的难度。让学生通过读句子想画面这一过程,可以促进学生的想象变得丰富,他们头脑中会出现如“水像母亲一样滋润万物”的画面,“滴水穿石”的画面,“水奔流向下”的画面,“水清澈见底”的画面……这些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不断涌现,他们在想象画面的同时,内心也体会到发现的快乐。
三、思维在文本联想中变得深刻
如果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画面上,那么他们的思维将不会深入发展,他们将无法学会将平时积累的语言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进而也就无法促进他们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在学生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让学生过的名言、警句、古诗、成语以及课文进行表达,打通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沉睡的知识转变成思想体会及语言能力,思维变得深刻,表达变得顺畅。
四、思维在言语实践中变得灵动
学生的思想发展最终的表现,不是停留在的语言表述别人的观点,而是能从别人的语言、思想中产生自己独特的思想,彰显具有鲜明特点的灵动思想。正如这一课“孔子论水”只是孔子的思想,联想到别人的名言也只是别人的思想,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从中产生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在教这一课时,我还引导学生谈讨论,你从这段话中明白了什么?学生通过了想象画面到联想名言故事,再到谈自己的收获,步步深入,思想变得深刻而而且彰显了自己的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思维的发散点,紧扣文本的关键点、空白点,巧设情境,引领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仅学会文本的知识,而且掌握学习的方法,提升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文字到画面,再从画面到语言,最后从语言到思想,引导学生探寻一条适合自己思维发展的最佳路径。学生循着这样的路径步步深入,最终习得思维的方法,达到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朱自清:《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4]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