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实践: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2016-11-01须惠琴
须惠琴
[摘 要]基于语用课程观,阅读教学需关注文本独特的言语现象、言语形式、言语意蕴。教学环节的推进,应关注言语实践点,搭建起立体丰富的听、说、读、写、思的语言运用平台,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言语实践 语用视野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72
在语用理念日益清晰的当下,阅读教学要实现从内容理解向言语形式的智慧转身,需要将教学触角指向语用层面去解读教材,推进教学环节。以《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为例,教学中应引领学生体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体认表达形式的精深,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价值:以言语表达的视角整体观照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不仅要关注“文章写什么”,更要注入“文章怎么写”的专业阅读思维,从而引领学生去发现文本独特的言语现象、言语形式、言语意蕴。
(一)文字的精妙
课文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语言,其文字运用精准、色彩鲜明、表达生动,这些精妙之处常藏于文本的关键语句中。《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一袭破衫”……语言凝练却隐藏着无限丰富的画面。关注“怎么写”,才能发现作者是以凝练的语言渲染了肃然的意境、传递着坚定的力量。
(二)文法的特殊
每一篇课文,作者在表达的时候,遣词造句与我们常用的方法不一样,选择的修辞手法与客观陈述的也不一样……寻找言语表达的“不一样”,就是课文独特教学价值的发现。《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短短四个自然段,却运用了大量的数学文法——“一百多里”的中文数字表达,延长了谈迁一路的艰辛;“20多年、400多万字”的阿拉伯数字的表达更直观形象、富有说服力。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丰满、厚重了人物的成就。
(三)文体的特征
教材的选文在文体上是有鲜明特点的。新课标明确界定了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及非连续性文本四种文体的功能、目标及采用的阅读方式,凸显了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作者蒋光宇先生的励志短文,大多是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章讲道理式的结尾,明确了课文主旨,突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课文写谈迁两次编写国榷,一次略写,一次详写,详略安排就是服务于主题表达的。
二、教学实现: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潜行
阅读教学在环节推进中,要关注言语表达,为学生搭建起立体而丰富的听、说、读、写思的言语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行走,达到“意至而言达”的佳境。
(一)试错的冲突
言已尽而意无穷,精妙的表达需要学生的深度卷入。紧扣言语实践点,引导学生试错,语言意蕴才能得到深度开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中,教师聚焦“茶饭不思、一袭破衫”等言语点,引领学生想象描述,把一个词读成一句话,把一句话读成一段话,层层递进,文字背后的内容得到了丰富呈现。然后,教师再杀个“回马枪”——每个词的背后,都藏有这么丰厚的内容,那作者为什么不写?教师让学生把想象的内容放到课文中比一比。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在揣摩中领悟,体悟了怎么写的表达秘妙,获得的是言语智能的发展。
(二)矛盾的碰撞
学习的吸引力来自未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具有鲜明色彩的“不一样”的表达,然后设置矛盾,引发学生追究。如抓住“20多年、400多万字”与“一百多里路”引发学生思考:同样用数据,有何不同?语文课文的数据全部用汉字表达不是更好吗?学生置身于语言情境中,追问碰撞,发现了表达的规律,丰富了言语认知。但教学还不能止于此。“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刚才我们探讨过,数字的表达更直观,那看看第二个数字,‘4284000这样表达不是更有冲击力吗?”学生进一步思辨,感知了数据这种语言在表达上的讲究。
(三)类比的辨认
同一写作知识,出现在不同的文体里,学生要学会从外在的文字,看到内在的手法,发现其在不同文体中的价值,这样才能真正带来阅读品质的提高。两次写囯榷的详略安排,学生很容易发现,但教师需要激疑:“为什么不详细写第一次,而略写第二次呢?”追问让学生经历了表达构思的过程——作者要突出的是谈迁遭遇厄运不被打垮的坚定信念,选取第二次详写,正是突出了文章表达的主题。
基于语用课程观,循着课文的例子,以组织学生“出乎其外”的言语活动为载体,去追求学生“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这样的阅读教学更有意思、有意义。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