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理机养阴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及对颅内血流外周血APN ET及Cor水平的影响
2021-05-26魏丛霞武彩花
张 玲,黄 蓉,魏丛霞,武彩花,陈 可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针灸科,湖北 武汉 430030)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发病多与脑部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常见脑血管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IS发病率为276.75/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达56.9/10万[1,2]。目前,西医临床以药物、康复训练、外科手术等治疗IS,短期见效快,但长期用药毒副作用明显;现代研究表明,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也可取得一定疗效,且无明显副作用,但中医治疗起效缓慢,目前单一途径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案治疗IS中均存在不同的优势与不足[3]。有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一中医和西医治法能够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疗效,尤其是熄风通络法和针灸疗法在改善中风病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联合西医治疗疗效确切,还有助于减少西医治疗的毒副作用[4]。基于此,本研究以自拟理机养阴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IS,观察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86例IS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5]脑卒中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标准,表现为半身不遂、神识昏蒙、偏身感觉异常等主症及眩晕头痛、共济失调、目偏不瞬等次症者;年龄≥18岁者;病程为2~24周者;生命体征稳定者;对研究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大面积脑梗死者;严重颅脑损伤者;严重失语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减退者;免疫类及血液类疾病者;肿瘤患者;精神疾患;存在认知障碍;对研究用药过敏者。186例研究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化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3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研究患者均予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降血脂、稳定斑块(立普妥),脑保护治疗(依达拉奉)等治疗,同时采取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自拟理机养阴通络汤(白芍30g、何首乌25g、生地20g、女贞子、木瓜、钩藤、稀莶草、伸筋草各15g、牛膝12g、天麻、白蒺藜、炙甘草各10g、水蛭8g)治疗,1剂/d,水煎后分2次口服。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针灸治疗,患侧选穴:上肢阴侧穴取极泉、尺泽、内关、大陵,阳侧穴取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阴侧穴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照海,阳侧穴取梁丘、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阴侧穴常规针刺行提插捻转泻法,以患者能接受为度,不留针。阳侧穴常规针刺行提插捻转补法,后选取肩鹘、曲池、手三里、梁丘、阳陵泉、悬钟等穴行温针灸。针灸均先刺阴侧穴,再刺阳侧穴,四关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min;针灸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30d。
1.3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残程度[6]进行疗效评价,分为: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46%~90%且病残程度评定为1~3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8%~45%(有效);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17%甚至病情恶化(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以显效与有效计算;②神经、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8]、改良Barthel指数(MBI)[8]评分量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9]分别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缺损情况、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其中NIHSS量表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等项目,评分越低即神经功能越好;Fugl-Meyer量表从运动、平衡、感觉、关节活动度及疼痛4个方面评估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总分为100分(包括上肢66分,下肢34分),评分越低即运动功能障碍越明显;MBI评分量表包括进食、洗澡、个人卫生、穿衣、大小便控制等11项内容,5级评分,评分越高即独立生活能力越强;SS-QOL量表共49项问题,涉及家庭角色、体能、社会角色、视力、语言、情绪、自理、思维等方面,共245分,评分越高即生活质量越高;③颅内血流:治疗前后,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及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④生化指标:治疗前后采集患者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脂联素(adipose tissue,APN)、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
2 结 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和7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NIHSS、Fugl-Meyer、MBI及SS-QOL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及SS-QOL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NIHSS Fugl-Meyer MBI及SS-QOL评分比较分)
2.3两组颅内血流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ACA、MCA、PCA、BA血流速度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治疗后ACA、MCA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颅内血流情况比较
2.4两组生化指标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AP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ET、Co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3 讨 论
中风对应的脑卒中分为IS与出血性脑卒中,其中IS占比约为50%~80%,发病机制为脑供血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从而使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脑部血供不足,脑组织细胞缺血、坏死,西医治疗重点在于改善脑代谢,增加脑部血供,增进神经修复等,但效果并不理想[10]。中医则对中风具有深入研究,历史悠久,治疗经验丰富。中医认为,中风病因包括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均可导致气血逆乱,经络受阻;病机包括肝阳上亢,迫血上涌,上犯神窍而致昏迷:心火炽盛,迫血妄行,使心神失守而致昏迷;痰浊内蒙,痰湿阻络,痰蒙清窍而致神志昏蒙;机体血液瘀滞、阻塞脉络,致脑络受梗,血不濡脑,神志昏迷,经络瘀阻,肢体瘫痪;其中,气血逆乱于上为IS的重要病理环节,调理气机、补虚通塞、熄风通络为其治疗之法。经临床验证,根据中医治疗原则采用熄风通络法治疗中风疗效确切,与西医治法联用后疗效还可进一步提高,而在此中西医治疗基础上再加以中医外治治法也显示了其优势与更好的疗效。
针灸为中医穴位刺激方法,包括针刺与灸法,针刺具有疏经通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补虚泻实等作用,灸法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匡扶正气,驱除病邪等作用,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随着针灸在中风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在血流动力学、细胞免疫学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也逐步明确,疗效显著[11]。本研究采取自拟理机养阴通络汤联合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具有滋养肝肾、熄风化痰、活血通络等功效的自拟理机养阴通络汤,并根据经络辨证,对患者施以针灸治疗,患者上肢阴急阳缓、阳虚阴盛,下肢阳急阴缓、阴虚阳盛,故上肢应重泻阴经、轻补阳经,下肢应重泻阳经,轻补阴经;取三阴经、膀胱经上相应穴位进行针灸可激发经气,调节膀胱气化功能,取太溪、三阴交、照海等穴位针灸则可发挥滋阴功效,通过针刺相关穴位,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完成气、血、津液的化生与其在脏腑、四肢百骸中的输布,解除患者气血逆乱的病理状态,从而实现治疗目的。经现代研究证实,自拟理机养阴通络汤中的多种中药有效成分具有改善脑部缺血,缓解脑血管痉挛等作用[12]。现代康复研究已证实,通过针灸可交替刺激实现对痉挛肌和拮抗肌肌张力的协调、平衡调节,从而达到生物力学平衡,缓解患者肌肉痉挛,符合神经及运动生理;同时其促进气血运行对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与病灶脑组织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13]。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神经、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更高,脑血流速度更快,提示自拟理机养阴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病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运动功能,改善脑部供血,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观察组生化指标改善更为明显,生化指标中脂联素可改善脂代谢,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素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可反映脑部血供状态;皮质醇则是患者应激产生的应激激素,可损伤患者学习、记忆能力;均与中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研究中上述指标水平均得到明显改善即提示自拟理机养阴通络汤联合针灸治疗对控制中风病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自拟理机养阴通络汤联合针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生化指标改善可能与针灸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及自拟理机养阴通络汤中具有活血化瘀、缓解脑血管痉挛等作用的活性成分有关,但具体机制还值得探究。
综上所述,自拟理机养阴通络汤联合针灸是治疗中风病的有效临床途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状态,促进脑部血流,有利于其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